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新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正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更新、更好的组织形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尝试,笔者体会到体育课上的“放”与“收”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很好的组织形式,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让学生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各自的兴趣练习,不加限制,心情愉快,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教师只教给学生动作做法,不对形式作任何规定,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自行练习。有的学生采用猜拳游戏的形式,胜者跳两次,负者跳一次,最后看哪一位同学跳得远。学生兴趣高涨,寓教于乐,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放”有利于区别对待,使学生各得其所
教师按动作技术要求和练习的量,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量力而行。
三、“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采用“放”的形式进行投掷教学,开始,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出手角度掌握不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有些学生几人一组,一人投,其他同学在对面一定距离用橡皮筋拉上一条适当高的横线,使投掷者出手有目标;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在沙包上栓上橡皮筋,掷出沙包后顺势用橡皮筋收回,这样,既不多占场地,又保证了其他学生的安全,还增加了练习密度。“放”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放”有利于提高场地使用率、增加练习密度
“放”改掉了过去机械地听老师的指挥去练习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散在场地,自选场地。就拿立定跳远来说,我校场地小,班内人数多,过去一组一组按教师指挥去练习,每节课每人能跳十多次就算不错;而现在,单兵作战或几人一组,能够把所有的场地都利用起来,一节课能练几十次,大大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增加了练习密度。
五、“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折叠纸飞机是学生喜欢的事情,用纸飞机练习投掷更是令人感到新鲜。学生利用自己制造的纸飞机练习,自找伙伴,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锻炼,个个生龙活虎、尽兴发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六、“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放”虽然好处很多,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若在“放”的同时,合理、恰当地运用“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与“放”是对立的统一。“收”能集中练习,行动统一,便于详细讲解、精心示范,促进更好地“放”。“收”与“放”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收”到底和一“放”到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收”、“放”结合,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想“收”、“放”自如,必须确定“放”与“收”的内容,把握“放”与“收”的时机。例如:复习教材宜“放”,新授教材宜“收”;游戏教材宜“放”,技术性强的教材宜“收”;难度小的教材宜“放”,难度大的教材宜“收”;高年级宜“放”,低年级宜“收”;素质好的学生宜“放”,素质差的学生宜“收”;安全系数大的宜“放”,反之宜“收”等等。另外,还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片面性。“放”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自我锻炼。
而有些教师把“放”当做“时髦品”,让学生自由活动、放任自流、一“放”到底,还有的教师“收”得过紧,让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都是错误的。只有“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要“收”则“收”,要“放”则“放”,“收”、“放”结合,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放”与“收”寓教于思想教育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要求不严格,就必然会造成纪律涣散,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放”的同时,必须抓好“收”,强化思想教育,“严”字当头,把思想教育落实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让学生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各自的兴趣练习,不加限制,心情愉快,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教师只教给学生动作做法,不对形式作任何规定,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自行练习。有的学生采用猜拳游戏的形式,胜者跳两次,负者跳一次,最后看哪一位同学跳得远。学生兴趣高涨,寓教于乐,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放”有利于区别对待,使学生各得其所
教师按动作技术要求和练习的量,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量力而行。
三、“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采用“放”的形式进行投掷教学,开始,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出手角度掌握不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有些学生几人一组,一人投,其他同学在对面一定距离用橡皮筋拉上一条适当高的横线,使投掷者出手有目标;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在沙包上栓上橡皮筋,掷出沙包后顺势用橡皮筋收回,这样,既不多占场地,又保证了其他学生的安全,还增加了练习密度。“放”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放”有利于提高场地使用率、增加练习密度
“放”改掉了过去机械地听老师的指挥去练习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散在场地,自选场地。就拿立定跳远来说,我校场地小,班内人数多,过去一组一组按教师指挥去练习,每节课每人能跳十多次就算不错;而现在,单兵作战或几人一组,能够把所有的场地都利用起来,一节课能练几十次,大大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增加了练习密度。
五、“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折叠纸飞机是学生喜欢的事情,用纸飞机练习投掷更是令人感到新鲜。学生利用自己制造的纸飞机练习,自找伙伴,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锻炼,个个生龙活虎、尽兴发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六、“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放”虽然好处很多,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若在“放”的同时,合理、恰当地运用“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与“放”是对立的统一。“收”能集中练习,行动统一,便于详细讲解、精心示范,促进更好地“放”。“收”与“放”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收”到底和一“放”到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收”、“放”结合,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想“收”、“放”自如,必须确定“放”与“收”的内容,把握“放”与“收”的时机。例如:复习教材宜“放”,新授教材宜“收”;游戏教材宜“放”,技术性强的教材宜“收”;难度小的教材宜“放”,难度大的教材宜“收”;高年级宜“放”,低年级宜“收”;素质好的学生宜“放”,素质差的学生宜“收”;安全系数大的宜“放”,反之宜“收”等等。另外,还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片面性。“放”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自我锻炼。
而有些教师把“放”当做“时髦品”,让学生自由活动、放任自流、一“放”到底,还有的教师“收”得过紧,让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都是错误的。只有“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要“收”则“收”,要“放”则“放”,“收”、“放”结合,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放”与“收”寓教于思想教育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要求不严格,就必然会造成纪律涣散,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放”的同时,必须抓好“收”,强化思想教育,“严”字当头,把思想教育落实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