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m683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学永不变更的方向和主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最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眼下,社会上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种种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的增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文教育也就承载着更多的德育功能。
  
  一、以课文为主阵地,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的很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启发学生感悟,渗透德育。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教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比如在给学生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时,我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完后乘机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2、渲染气氛,引起情感共鸣,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的渗透。如在教学《乡愁》一诗时,可运用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通过自由诵读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低沉的旋律,进入乡村低吟、大海呼唤的境界。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将感受到异乡游子对大陆母亲的浓浓深情,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3、讲授中多挖掘、多强化,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中,可挖掘强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出师表》时,从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入手,抓住情感性的句子,对诸葛亮加以强化、渗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中传达出来。
  
  二、通过写作训练,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着笔,勇敢地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切忌假大空,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
  2、在作文批改时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评语宜多进行鼓励,比如:“路在你脚下,生活在你手中,彩虹就在风雨后。”“为了自己彩虹似的梦,为了含辛茹苦的妈妈,勇敢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段时间后,我明显地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微笑,从眼神里看到了自信。
  3、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魏书生老师把坚持天天写日记称为“自我教育的道德长跑”,事实的确如此,正面引导学生天天“长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有大幅度提高。
  
  三、丰富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环境,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语文能
  力。语文活动是很丰富的,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活动的广阔天地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广阔性。可以通过开展名句积累、乡土文化、拟写宣传标语、图表漫画解读、叩访名人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指导学生积累名句,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无疑会注入有益的营养;让学生走进“乡土文化”饱览家乡名胜,历数名胜,细说民俗,在潜移默化中便可注入对家乡的热爱;叩访名人,走近名人,能跨越时空,与名人在道德的海洋中漫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渗透主体这个“源头”必须“活水”长流!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这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常常想:能否从自身学科入手,结合新课标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寻求正确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呢?现将自己在探索中的点滴感受总结如下:    一、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    新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读写结合,总是从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地寻找和恰当地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关素材,让学生写作“有米下锅”。他在寻找和选择读写结合点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教学艺术。     一、读写结合点是文中的一个词语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语是“饱经风霜”,其句子是:“他(车夫)听见脚步声
期刊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在引起、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以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知识得到增长,个性得以张扬。    一、打破“常规”教学,创设虚拟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充满悬念、欢乐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
期刊
乡镇中学的学生有怕学语文的心理,因为见识少,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语文基础差,很多同学还特怕写作文,“语文难教”是不少乡镇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乡镇中学生共有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从几方面简单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尝试。    一、开展活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期刊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农村初中学生的烦恼。确实,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生对写作文(特别是考试时写作文)的畏惧。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人提出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写好提纲,框定内容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是有效提高写作
期刊
以人为本是西方人性管理的重要理论思想。“以生为本”,是指老师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管理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点,用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优化班级管理。学生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与理解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摒弃那些违背人本的思想和做法,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构建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管理模式。下面就个人二十多年
期刊
阅读教学是最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所选用的阅读材料,既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又饱含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另一方面,由于兴趣爱好不一,思维情感活动样式各异,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深浅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阅读后获得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期刊
一、扩展语言输入,打好写作基础    掌握一门语言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通过读和听才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也只有在获得大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语言输出。  1、扩展阅读,增加语言输入。通过阅读保证充分的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目前,国内有众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学生可以挑选其中自己感兴趣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它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是引发教师与学生乃至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导火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学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设疑授新,启发解题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起点,“学贵有疑”,有疑是“学而不厌”的需要,可见,对学生创新学习与实践来说,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
期刊
在工作中,常常听到许多班主任向我诉苦:因为班中个别后进生搅得班里不得安宁,班级总体成绩落后,常常受到领导批评,对班里的几个“刺头”,十分犯难,有的甚至提出了辞去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值此,我谈点关于转化后进生工作的体会,供参考。    一、“用情”——拉近距离,培养感情,取得信任    后进生往往生活在受人歧视和嫌弃的阴影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久而久之,就与同学和老师在心理上产生了对立情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