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记者跟随参加“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的一行人来到丹东看守所。所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干警办公室和宿舍都在阴暗潮湿的一面,常年飘着刺鼻的气味。里面的各项设施已非常老旧,我们刚走出看守所的走廊,突然有一盏灯罩掉下来,摔得粉碎,幸好没有砸到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迪发掘出一个大宝藏,在看守所中发现人类的真挚情感,从一件件普通小事中观察到公安监管工作的历史发展与进步,写出弘扬社会正气、讴歌人间真情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李迪还与看守所干警们结下深厚情谊,他们说,李老师,这里就是你的家,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记者:这次实地来到丹东看守所,真切体会到书中描述的一切。所里的条件是常人不能想象的,而你两年内7次来到这里,在这里住了7个多月的时间。
李迪:的确,这里破旧、漏雨、阴暗、潮湿,一处外墙皮因随时可能掉下来而不得不贴出警示“请勿靠近,后果自负”,20多个号里关着500多男女吃喝拉撒,冲进鼻子的全是人味儿,而人味儿是最不能闻的。但是每一天发生在这个有限空间里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感人故事,又以无限大的力量撞击得我寝食不安。看守所在常人眼中是个“恶的世界”,实际并非如此。跟监狱不同,进监狱的犯人早晚要出来,熬过已知的刑期就能重获自由。而看守所关押的人或者走向释放,或者被押赴刑场。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可以说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我在这里定点深入时期,往往被这里发生的真实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辗转难眠,作为一个作家,还犹豫什么呢?所以我决定再来,真实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后来,中国作协制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制度,把我列为2010年全国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19名作家之一,给我以全方位支持,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就有了我七赴丹东看守所,期间两个春节、一个“五一”都跟干警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深入生活收集故事的写作过程。
记者:你是写小说的,已经出版的十几本书包括《傍晚敲门的女人》《血色兰花》《豹子哈奇》等都是小说,这次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为什么改成写报告文学了?
李迪:最初来到丹东看守所时,我的目的及我给中国作协汇报的计划都是要写一部小说,甚至有了题目。但是后来,随着我在“丹看”生活的不断深入,我改变了初衷。因为,我遇到了一群好人,一群充满人性的善良正直、劳苦艰辛甚至忍辱负重却以笑代怨的监管民警!这些让我难割难舍。还因为,我面对几百个男女在押人员渴望自由渴望活下去渴望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的目光,听到他们悔恨的悲伤的痛苦的委屈的牵挂的忧愁的令人百感交集悲从中来的倾诉,我于心不忍!活生生的罪与罚,真切切的事与人,还用我再去虚构小说吗?如果我不用真名真事记下这一切,就对不起“丹看”,对不起“丹看”人,也对不起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决定试用报告文学这一最直接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写“丹看”故事。这对自己是个挑战,所以写起来也会更来劲。
接下来就是如何扎实生活。我想,我是去索取的,我是去学习的,包括向罪犯学习,因为他们教我懂得了另类人生。那好,那就不要给人家添累,不要让人家无可奈何。定点深入生活首先不能给采访对象添麻烦。作为基层单位,给他们添麻烦是“不落忍”的事情。我请求戴晓军所长,能不能给我在看守所找一间屋子,最好能跟犯人住隔壁。戴所长笑了,屋子有,就是太冷也没热水,你60好几了不行!我说“没事”。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我在看守所住了下来,小屋隔壁当真睡着犯人,屋外风光同样被铁窗分割。每天跟服刑的这帮犯人共用脸池、便所。一日三餐乐乐和和混在警察堆里,他们吃什么我吃什么。脚下绕来绕去的是所里收养的N只小猫。好了,这下就有了大把时间泡在警察与在押人员中间,让自己成了这个酱缸里腌的咸菜,时间长了便腌出味儿,提起笔——人性、良心、职责、爱。
记者:这部书可读性很强,有些地方甚至采用了悬疑的手法。你觉得自己写纪实文学与写小说时有什么不同?
李迪:没有根本上的不同,都需要有生活。没有生活,完全靠编,我觉得难出好东西。哪怕是《西游记》那样的神话,你去翻吧,满纸生活!纪实文学贵在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就更有感召力。但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要想感动人,达到写作纪实文学的目的,首先要让人爱看、能看,看得下去。写小说的作家来写纪实文学,除去虚构不可取外,一切好小说里所具备的表现手法都应该更出色地拥有!最怕见事不见人!
记者:读这部作品,被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感动,在浮躁的当下,你是如何做到的?
李迪:在看守所的这些日日夜夜,我看到了戴所四处奔走打破常规让判了死刑的犯人跟他从未见过面的孩子见了面,父子生离死别拉都拉不开;孤身女犯想念她收养了7年的流浪狗连死的念头都有,副所长王晶硬是开车几十里把小狗接来养在看守所,女犯号啕大哭喊菩萨啊菩萨;魏红召为犯人西宝的复婚愿望,苦口婆心说服女方,最终约好女方如同意就在释放那天早上准时来接。为了这个约定,两个大男人在寒风中不屈不挠终于等到“幸福的黄手帕”;张丽当过刑警,痛恨罪犯,张口闭口管罪犯叫“人渣”,可是她竟然顶着天大压力为女犯追回不该被罚的钱;陈远在绑赴刑场前紧紧握着管教的手说,谢谢你两年来对我像亲人一样的照顾,我欠你的太多,没法还就到那边求阎王保佑你;中善临枪毙前请求把仅有的300块钱转送给犯人张哲的孩子交学费……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看到一个教师出身的罪犯被押送刑场的时候,戴所长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像一尊石像笼罩在浓浓烟雾中,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就那样,一支烟抽完了,又接上一支……
记者:在这里采访我还注意到,副所长韩峰在你的感染下开始尝试写作,还开了博客;民警陆春子也在你的带动下对文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成了所里的通讯员和摄影师……这也是你定点深入生活的收获吧。
李迪:是很大的收获。定点采风要实实在在深入进去,受访对象才会和作家交心。另外,我们作为作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做点事。比如我在这里帮看守所写通讯,和服刑人员促膝谈心,分担他们的苦恼与忧愁,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时间长了,他们也就认可了我这个朋友,抢着帮我洗衣服,在我离开时送我到最后一道大门。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可以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到了自己。
定点期间,我积累了5大本的文字、几百张照片以及很多采访工作人员、在押人员的录音。为了调查伙食方面的细节,我连厨房的大师傅都采访了。在看守所的这两年,我尝到了定点深入生活的甜头,以后还要继续挖掘那里的故事,把它们呈现给读者。
记者:有评论家说,《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群管教警察,这群警察非常可爱,个个都个性鲜明,精神彰显。采访中我听“丹看”副所长、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之一的王晶很由衷地说,书中故事深深打动、鼓舞着他们,让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听到干警们说,李迪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们全所上下最受尊敬、最热爱的好作家。他一段时间不来,我们就会想念他。
李迪:的确,我们不分彼此,都成了哥们儿姐们儿,一段时间不见就相互叨念。每次要去丹东了,总要带一大箱北京特产,像要去走亲戚。戴所长更是把自己在地方上工作的好朋友介绍给我,让我跟他们也成了好朋友。我呢,也把自己做媒体工作的朋友甚至是画家朋友带到丹东去,让他们也成为好朋友,宣传“丹看”,为警察画像。当大家都成为好朋友的时候,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活是口井,离了井,没水喝。公安题材是我的最爱。作家不是万金油,抹哪儿都行,这样很难写出较有分量的作品。带着你的喜爱,或带着你从生活产生出的喜爱,再沉入生活这口深井中去挖掘,就有可能找到水,喝上水!
记者:这次实地来到丹东看守所,真切体会到书中描述的一切。所里的条件是常人不能想象的,而你两年内7次来到这里,在这里住了7个多月的时间。
李迪:的确,这里破旧、漏雨、阴暗、潮湿,一处外墙皮因随时可能掉下来而不得不贴出警示“请勿靠近,后果自负”,20多个号里关着500多男女吃喝拉撒,冲进鼻子的全是人味儿,而人味儿是最不能闻的。但是每一天发生在这个有限空间里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感人故事,又以无限大的力量撞击得我寝食不安。看守所在常人眼中是个“恶的世界”,实际并非如此。跟监狱不同,进监狱的犯人早晚要出来,熬过已知的刑期就能重获自由。而看守所关押的人或者走向释放,或者被押赴刑场。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可以说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我在这里定点深入时期,往往被这里发生的真实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辗转难眠,作为一个作家,还犹豫什么呢?所以我决定再来,真实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后来,中国作协制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制度,把我列为2010年全国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19名作家之一,给我以全方位支持,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就有了我七赴丹东看守所,期间两个春节、一个“五一”都跟干警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深入生活收集故事的写作过程。
记者:你是写小说的,已经出版的十几本书包括《傍晚敲门的女人》《血色兰花》《豹子哈奇》等都是小说,这次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为什么改成写报告文学了?
李迪:最初来到丹东看守所时,我的目的及我给中国作协汇报的计划都是要写一部小说,甚至有了题目。但是后来,随着我在“丹看”生活的不断深入,我改变了初衷。因为,我遇到了一群好人,一群充满人性的善良正直、劳苦艰辛甚至忍辱负重却以笑代怨的监管民警!这些让我难割难舍。还因为,我面对几百个男女在押人员渴望自由渴望活下去渴望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的目光,听到他们悔恨的悲伤的痛苦的委屈的牵挂的忧愁的令人百感交集悲从中来的倾诉,我于心不忍!活生生的罪与罚,真切切的事与人,还用我再去虚构小说吗?如果我不用真名真事记下这一切,就对不起“丹看”,对不起“丹看”人,也对不起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决定试用报告文学这一最直接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写“丹看”故事。这对自己是个挑战,所以写起来也会更来劲。
接下来就是如何扎实生活。我想,我是去索取的,我是去学习的,包括向罪犯学习,因为他们教我懂得了另类人生。那好,那就不要给人家添累,不要让人家无可奈何。定点深入生活首先不能给采访对象添麻烦。作为基层单位,给他们添麻烦是“不落忍”的事情。我请求戴晓军所长,能不能给我在看守所找一间屋子,最好能跟犯人住隔壁。戴所长笑了,屋子有,就是太冷也没热水,你60好几了不行!我说“没事”。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我在看守所住了下来,小屋隔壁当真睡着犯人,屋外风光同样被铁窗分割。每天跟服刑的这帮犯人共用脸池、便所。一日三餐乐乐和和混在警察堆里,他们吃什么我吃什么。脚下绕来绕去的是所里收养的N只小猫。好了,这下就有了大把时间泡在警察与在押人员中间,让自己成了这个酱缸里腌的咸菜,时间长了便腌出味儿,提起笔——人性、良心、职责、爱。
记者:这部书可读性很强,有些地方甚至采用了悬疑的手法。你觉得自己写纪实文学与写小说时有什么不同?
李迪:没有根本上的不同,都需要有生活。没有生活,完全靠编,我觉得难出好东西。哪怕是《西游记》那样的神话,你去翻吧,满纸生活!纪实文学贵在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就更有感召力。但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要想感动人,达到写作纪实文学的目的,首先要让人爱看、能看,看得下去。写小说的作家来写纪实文学,除去虚构不可取外,一切好小说里所具备的表现手法都应该更出色地拥有!最怕见事不见人!
记者:读这部作品,被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感动,在浮躁的当下,你是如何做到的?
李迪:在看守所的这些日日夜夜,我看到了戴所四处奔走打破常规让判了死刑的犯人跟他从未见过面的孩子见了面,父子生离死别拉都拉不开;孤身女犯想念她收养了7年的流浪狗连死的念头都有,副所长王晶硬是开车几十里把小狗接来养在看守所,女犯号啕大哭喊菩萨啊菩萨;魏红召为犯人西宝的复婚愿望,苦口婆心说服女方,最终约好女方如同意就在释放那天早上准时来接。为了这个约定,两个大男人在寒风中不屈不挠终于等到“幸福的黄手帕”;张丽当过刑警,痛恨罪犯,张口闭口管罪犯叫“人渣”,可是她竟然顶着天大压力为女犯追回不该被罚的钱;陈远在绑赴刑场前紧紧握着管教的手说,谢谢你两年来对我像亲人一样的照顾,我欠你的太多,没法还就到那边求阎王保佑你;中善临枪毙前请求把仅有的300块钱转送给犯人张哲的孩子交学费……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看到一个教师出身的罪犯被押送刑场的时候,戴所长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像一尊石像笼罩在浓浓烟雾中,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就那样,一支烟抽完了,又接上一支……
记者:在这里采访我还注意到,副所长韩峰在你的感染下开始尝试写作,还开了博客;民警陆春子也在你的带动下对文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成了所里的通讯员和摄影师……这也是你定点深入生活的收获吧。
李迪:是很大的收获。定点采风要实实在在深入进去,受访对象才会和作家交心。另外,我们作为作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做点事。比如我在这里帮看守所写通讯,和服刑人员促膝谈心,分担他们的苦恼与忧愁,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时间长了,他们也就认可了我这个朋友,抢着帮我洗衣服,在我离开时送我到最后一道大门。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可以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到了自己。
定点期间,我积累了5大本的文字、几百张照片以及很多采访工作人员、在押人员的录音。为了调查伙食方面的细节,我连厨房的大师傅都采访了。在看守所的这两年,我尝到了定点深入生活的甜头,以后还要继续挖掘那里的故事,把它们呈现给读者。
记者:有评论家说,《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群管教警察,这群警察非常可爱,个个都个性鲜明,精神彰显。采访中我听“丹看”副所长、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之一的王晶很由衷地说,书中故事深深打动、鼓舞着他们,让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听到干警们说,李迪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们全所上下最受尊敬、最热爱的好作家。他一段时间不来,我们就会想念他。
李迪:的确,我们不分彼此,都成了哥们儿姐们儿,一段时间不见就相互叨念。每次要去丹东了,总要带一大箱北京特产,像要去走亲戚。戴所长更是把自己在地方上工作的好朋友介绍给我,让我跟他们也成了好朋友。我呢,也把自己做媒体工作的朋友甚至是画家朋友带到丹东去,让他们也成为好朋友,宣传“丹看”,为警察画像。当大家都成为好朋友的时候,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活是口井,离了井,没水喝。公安题材是我的最爱。作家不是万金油,抹哪儿都行,这样很难写出较有分量的作品。带着你的喜爱,或带着你从生活产生出的喜爱,再沉入生活这口深井中去挖掘,就有可能找到水,喝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