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期,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将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并使其一生受益。因此,要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器乐学习对培养和开发儿童非智力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器乐教学;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120-02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等而进行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的因素。在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执行者,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推动者,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来认知事物和掌握知识。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及取得预期效果。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在教学过程要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兴趣与爱好的培养
器乐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课程。培养儿童学习器乐的兴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音乐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儿童潜在素质和智力能力的发挥。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精辟地指出,器乐“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由此可见,儿童学好音乐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一般说来,儿童都有着爱好音乐的天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做耐心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和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会逐渐发展成活动的内在机制。
兴趣是儿童学习器乐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那些音乐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对于初学乐器的儿童来说,对学习音乐兴趣的引导,是学好器乐的首要条件。器乐学习者如果对音乐和乐器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激发起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幼年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喜欢欣赏音乐,对音乐非常敏感,而且乐于学习,勇于创造,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许多人总认为学音乐的人是最轻松、最快乐的,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欣赏音乐固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音乐学习过程,特别是乐器学习过程却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引人入胜。枯燥乏味的技巧练习和众多的技术难题对每个学习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考验,仅凭一时的兴趣是不可能进行长期艰苦的学习活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所以教师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在每节课中,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器乐的时间也最好有所控制,使他们觉得自己能胜任,学起来较为轻松容易而且意犹未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坚定成功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样才能维持学习活动的持久进行,并主动将练习延伸到课后,从而轻松、自然、稳步地达到器乐学习技能训练的目的。
二、培养情感情绪的重要作用
情感情绪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最大的功能不是表现事物的表像,而是触摸人的心灵。在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中,丰富多彩的情感情绪体验是其中实质性的因素,它能使音乐的演绎更加真实、生动、细腻和人性化。情感情绪对乐器学习的效率和表演的成败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消极的情感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不仅使学习者缺乏信心、被动勉强,还会干扰技能的熟练掌握和正常发挥,造成公开演奏的失败;而积极正面的情感情绪则能使学习者情趣盎然,信心百倍。
器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乐曲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巧的演奏,更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巩固了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演奏作品时,曲调很流畅,但缺乏感染力。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没有演奏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首要环节。对于每一位演奏者来说,在技能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情感表现是十分重要的,谁的情感丰富,表现力强,谁就占有一定的优势。由此,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和对情感本身的感受力。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每一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作曲家的意图、心境等,帮助学生准确地处理乐曲情感方面的问题。
三、自信心的提升
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较为明显,思维判断能力较弱,教师的评价是她们形成自我认同的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评价,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教师可以抓住某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全体学生面前加以表扬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她)聪明、能干使器乐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技巧练习,而且成了修炼个性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器乐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见正向评价的形成。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激励她一生,一个笑容可以温暖他们的心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促进学习效果。
器乐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完成复杂多变的音乐活动。当学生自己动手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当学生从对乐器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弹奏优美的乐曲,此时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每完成一首乐曲,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有的学生通过了考级,有的学生在班级或学校演出,有的学生在市级比赛或全国比赛拿到奖项,有的学生在升学中成为艺术特长生……这些成功不但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理体验,而且还使他们对器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学生也会时常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敷衍过去,这都是不明智的,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出解答。“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会从老师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
四、恒心与毅力的磨炼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乐器除了要求调动认识活动之外,还需要眼、耳、口、脑密切配合,并且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支持,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器乐学习的预期效果。
学习器乐需要忍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虽然优美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但是每一支优美乐曲产生的过程都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解决,而正是磨练学生意志的绝好机会。然而,往往在练习中,有的学生急于达到效果而焦躁不安、练习过度,因没有好的效果就动摇信心;有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全凭兴致,往往不见效果。此时,家长、教师应该给予关心、鼓励和督促,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作风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许多学习器乐孩子的家长都发现,学习器乐不但让孩子改掉了粗心、怕吃苦的毛病,而且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普遍学习器乐、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在教授音乐的同时, 更应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因为它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 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器乐学习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器乐教学;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120-02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等而进行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的因素。在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执行者,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推动者,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来认知事物和掌握知识。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及取得预期效果。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在教学过程要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兴趣与爱好的培养
器乐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课程。培养儿童学习器乐的兴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音乐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儿童潜在素质和智力能力的发挥。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精辟地指出,器乐“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由此可见,儿童学好音乐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一般说来,儿童都有着爱好音乐的天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做耐心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和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会逐渐发展成活动的内在机制。
兴趣是儿童学习器乐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那些音乐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对于初学乐器的儿童来说,对学习音乐兴趣的引导,是学好器乐的首要条件。器乐学习者如果对音乐和乐器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激发起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幼年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喜欢欣赏音乐,对音乐非常敏感,而且乐于学习,勇于创造,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许多人总认为学音乐的人是最轻松、最快乐的,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欣赏音乐固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音乐学习过程,特别是乐器学习过程却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引人入胜。枯燥乏味的技巧练习和众多的技术难题对每个学习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考验,仅凭一时的兴趣是不可能进行长期艰苦的学习活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所以教师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在每节课中,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器乐的时间也最好有所控制,使他们觉得自己能胜任,学起来较为轻松容易而且意犹未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坚定成功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样才能维持学习活动的持久进行,并主动将练习延伸到课后,从而轻松、自然、稳步地达到器乐学习技能训练的目的。
二、培养情感情绪的重要作用
情感情绪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最大的功能不是表现事物的表像,而是触摸人的心灵。在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中,丰富多彩的情感情绪体验是其中实质性的因素,它能使音乐的演绎更加真实、生动、细腻和人性化。情感情绪对乐器学习的效率和表演的成败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消极的情感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不仅使学习者缺乏信心、被动勉强,还会干扰技能的熟练掌握和正常发挥,造成公开演奏的失败;而积极正面的情感情绪则能使学习者情趣盎然,信心百倍。
器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乐曲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巧的演奏,更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巩固了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演奏作品时,曲调很流畅,但缺乏感染力。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没有演奏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首要环节。对于每一位演奏者来说,在技能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情感表现是十分重要的,谁的情感丰富,表现力强,谁就占有一定的优势。由此,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和对情感本身的感受力。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每一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作曲家的意图、心境等,帮助学生准确地处理乐曲情感方面的问题。
三、自信心的提升
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较为明显,思维判断能力较弱,教师的评价是她们形成自我认同的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评价,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教师可以抓住某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全体学生面前加以表扬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她)聪明、能干使器乐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技巧练习,而且成了修炼个性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器乐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见正向评价的形成。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激励她一生,一个笑容可以温暖他们的心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促进学习效果。
器乐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完成复杂多变的音乐活动。当学生自己动手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当学生从对乐器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弹奏优美的乐曲,此时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每完成一首乐曲,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有的学生通过了考级,有的学生在班级或学校演出,有的学生在市级比赛或全国比赛拿到奖项,有的学生在升学中成为艺术特长生……这些成功不但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理体验,而且还使他们对器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学生也会时常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敷衍过去,这都是不明智的,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出解答。“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会从老师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
四、恒心与毅力的磨炼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乐器除了要求调动认识活动之外,还需要眼、耳、口、脑密切配合,并且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支持,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器乐学习的预期效果。
学习器乐需要忍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虽然优美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但是每一支优美乐曲产生的过程都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解决,而正是磨练学生意志的绝好机会。然而,往往在练习中,有的学生急于达到效果而焦躁不安、练习过度,因没有好的效果就动摇信心;有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全凭兴致,往往不见效果。此时,家长、教师应该给予关心、鼓励和督促,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作风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许多学习器乐孩子的家长都发现,学习器乐不但让孩子改掉了粗心、怕吃苦的毛病,而且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普遍学习器乐、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在教授音乐的同时, 更应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因为它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 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器乐学习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