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这次朝鲜核试验一起爆红的是一个朝鲜小男孩。
在一段歌颂朝鲜火箭发射的视频里,小男孩穿着校服,用朝鲜语深情演唱,“我将成为宇宙的征服者,宇宙中将布满我们的卫星。”
每一个最严肃的议题,都伴随着“很傻很天真”的解构可能。这个戳中全球网民嘈点的小男孩,就蕴藏着理解朝核问题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的另一半,在另一条新闻里。在平壤万人空巷的庆祝活动后,朝鲜官方通讯社激动地宣布,因为核试验带来的巨大劳动热情,“平壤面粉加工厂在本月12日和13日的产量超额完成了150%”。
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炮和黄油的问题。这么简单,却是整个人类文明从始至终的难题。
在面粉产量“猛增”成为新闻的背后,是朝鲜粮食匮乏的危机。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公开资料估计,朝鲜2011年的粮食产量仅为460万吨,每个朝鲜居民一年只能产出190公斤口粮,这只够养活半个人。这意味着,如果不依赖国际援助,朝鲜的饥荒将严重到令人咂舌的程度。
因此,当你看到那个小男孩在视频里高放卫星的时候,他的同胞正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系着一条Gucci的腰带,却买不起一条底裤——超乎常理的反差造就的是幽默,只是朝鲜选择的这一个,黑色得令人沉重。
朝鲜有自己的辩护:“大炮和黄油”的选择题有太多选项,而每个主权国家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国际舆论反对朝核,因为“要核武不要食物”的选择挑战了当代文明的底线。
历史总是有着诡异的相似。比如网上有一些朝鲜拥核的支持者,搬出了中国的先例。半世纪前的中国经验,能否为今日的朝鲜核试验背书?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一定忘记了中国“刻舟求剑”的古老寓言。半世纪前中国寻求核武器的正当性,不仅是外部威胁和大国需求,更重要的是那个短暂的时间窗口。
从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核武器的诞生到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签订之前,国际社会关于核武器议题的主流是“核垄断”与“反核垄断”,最终形成安理会五常拥核的核制衡机制。中国发展核武的努力,是打破单一国家核垄断的历史潮流的一部分,从客观上制止了核讹诈的可能。随着对核武器认识的深化,国际社会形成了“核不扩散”的共识,此后的国际社会,进入了“核扩散”与“反核扩散”的新时期,我们今日所处的,就是从核裁军到最终实现无核化的阶段。朝鲜等国进行的核试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还有另一种老生常谈的论调说,朝鲜是中国的战略缓冲,因此打断了牙也要往肚里吞,否则将陷入美国的包围陷阱。持这种观点的地缘政治专家们,也许该从旧书堆里睁开双眼,看看今日的战争车轮已经飞驰了多远。21世纪的立体作战模式,早已模糊了战略纵深的概念。姑且不念对作战理念发展的漠视,这个“战略缓冲区”的最大悖论在于,中国和朝鲜,谁更需要谁?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大国,怎会如此依赖于一个弹丸小国的“缓冲”?
在广受欢迎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里,描写了一个“点天灯”的场景——在盛大的地下文物拍卖会上,无论买家是谁、出多高价格,都由“点天灯”的那个人买单。在朝核问题的局里,被战略缓冲区理论绑架的中国,就是那个点天灯的人。只是点天灯的人哪怕是王府贵胄,也难免有千金散尽的时候。
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小男孩玩的,是撕掉底裤的游戏。这件底裤,就是核不扩散机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丢掉了它,就是丢掉了对人类文明“明天会更好”的承诺。
如果这个关于未来的承诺还不够警示,请回味人类第一次接触核武器这个危险游戏。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落下的原子弹,一颗叫“小男孩”,另一颗叫“胖子”,它们夺去了数十万家庭的幸福,21世纪的今天,这个胖子和小男孩的游戏不该继续了。
在一段歌颂朝鲜火箭发射的视频里,小男孩穿着校服,用朝鲜语深情演唱,“我将成为宇宙的征服者,宇宙中将布满我们的卫星。”
每一个最严肃的议题,都伴随着“很傻很天真”的解构可能。这个戳中全球网民嘈点的小男孩,就蕴藏着理解朝核问题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的另一半,在另一条新闻里。在平壤万人空巷的庆祝活动后,朝鲜官方通讯社激动地宣布,因为核试验带来的巨大劳动热情,“平壤面粉加工厂在本月12日和13日的产量超额完成了150%”。
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炮和黄油的问题。这么简单,却是整个人类文明从始至终的难题。
在面粉产量“猛增”成为新闻的背后,是朝鲜粮食匮乏的危机。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公开资料估计,朝鲜2011年的粮食产量仅为460万吨,每个朝鲜居民一年只能产出190公斤口粮,这只够养活半个人。这意味着,如果不依赖国际援助,朝鲜的饥荒将严重到令人咂舌的程度。
因此,当你看到那个小男孩在视频里高放卫星的时候,他的同胞正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系着一条Gucci的腰带,却买不起一条底裤——超乎常理的反差造就的是幽默,只是朝鲜选择的这一个,黑色得令人沉重。
朝鲜有自己的辩护:“大炮和黄油”的选择题有太多选项,而每个主权国家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国际舆论反对朝核,因为“要核武不要食物”的选择挑战了当代文明的底线。
历史总是有着诡异的相似。比如网上有一些朝鲜拥核的支持者,搬出了中国的先例。半世纪前的中国经验,能否为今日的朝鲜核试验背书?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一定忘记了中国“刻舟求剑”的古老寓言。半世纪前中国寻求核武器的正当性,不仅是外部威胁和大国需求,更重要的是那个短暂的时间窗口。
从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核武器的诞生到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签订之前,国际社会关于核武器议题的主流是“核垄断”与“反核垄断”,最终形成安理会五常拥核的核制衡机制。中国发展核武的努力,是打破单一国家核垄断的历史潮流的一部分,从客观上制止了核讹诈的可能。随着对核武器认识的深化,国际社会形成了“核不扩散”的共识,此后的国际社会,进入了“核扩散”与“反核扩散”的新时期,我们今日所处的,就是从核裁军到最终实现无核化的阶段。朝鲜等国进行的核试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还有另一种老生常谈的论调说,朝鲜是中国的战略缓冲,因此打断了牙也要往肚里吞,否则将陷入美国的包围陷阱。持这种观点的地缘政治专家们,也许该从旧书堆里睁开双眼,看看今日的战争车轮已经飞驰了多远。21世纪的立体作战模式,早已模糊了战略纵深的概念。姑且不念对作战理念发展的漠视,这个“战略缓冲区”的最大悖论在于,中国和朝鲜,谁更需要谁?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大国,怎会如此依赖于一个弹丸小国的“缓冲”?
在广受欢迎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里,描写了一个“点天灯”的场景——在盛大的地下文物拍卖会上,无论买家是谁、出多高价格,都由“点天灯”的那个人买单。在朝核问题的局里,被战略缓冲区理论绑架的中国,就是那个点天灯的人。只是点天灯的人哪怕是王府贵胄,也难免有千金散尽的时候。
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小男孩玩的,是撕掉底裤的游戏。这件底裤,就是核不扩散机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丢掉了它,就是丢掉了对人类文明“明天会更好”的承诺。
如果这个关于未来的承诺还不够警示,请回味人类第一次接触核武器这个危险游戏。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落下的原子弹,一颗叫“小男孩”,另一颗叫“胖子”,它们夺去了数十万家庭的幸福,21世纪的今天,这个胖子和小男孩的游戏不该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