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其次,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學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5.
[3]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 谢宗仙,译.济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陆呈衍(1991.6-),男,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基础心理学专业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认知;王文娅(1988.2-),女,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學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5.
[3]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 谢宗仙,译.济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陆呈衍(1991.6-),男,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基础心理学专业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认知;王文娅(1988.2-),女,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