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依據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述、新要求,结合对海西州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就当前海西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新的目标在统计指标数据上的变化进行解读,对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及补短板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变化;进展监测;改进建议
一、海西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呈稳步上升趋势
早在六年前的中共海西州十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海西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海西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在2016年召开的中共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对这一发展目标提出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也是新一届州委州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两个率先”“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简称“2456”战略)必然的逻辑结论,体现了省委对海西州发展时与势的精准把握和定位要求。
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种“底气”源自发展基础的不断夯实。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海西州长期积蓄的综合优势逆势加速释放,海西州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融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性要求,在“一带一路”、环喜马拉雅经济带、青海西部城市群建设等多重机遇的助力下,传统优势功能更加强化,潜在优势加速显形,发展潜力加快转变为现实的综合实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分析的结果,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指数早在2012年领先全省近五个百分点,达到72.8%,近几年继续延续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仍是海西州发展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于全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实现“率先”目标,2017年,青海省唯一进入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也是全省首次上榜的是海西州格尔木市。“中气”体现为强劲发展态势的不断延续。“十三五”头两年,海西州经济发展实现了总量跨越、质量提升、持续进位。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2亿元、增长9.5%,增速全省第一,高出全省2.2个百分点,对全省的贡献率25.4%,是2013年以来海西州实现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全省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全省第三。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700.2亿元、增长25%,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对全省的贡献率3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11.1%,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二,对全省的贡献率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3亿元、增长9.4%。圆满完成州委和州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贡献了海西力量。小康进程也呈明显加快之势。据监测,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全州小康指数年均提高3.59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加快2.63和0.91个百分点。从监测的39个指标看,2015年已经有20个达到指数要求的80%以上,其中全部达到的指标有8项,达到90%以上的有15项。目前,海西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可谓“中气十足”。“锐气”表现在精神区位的不断提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整个“十二五”期间海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州奋起谋进,着力提升精神区位,不断升腾发展气场,以精神状态上行,对冲经济下行,形成了逆势进位、弯道超越的态势,这进一步强化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发优势,海西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点是“率先”。“率先”有亮点,才会有“看头”,这取决于在发展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领先一筹。只有下好先手棋,才能赢得主动权,不断开拓海西发展的新境界。
二、海西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中的优劣势分析与建议
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率先”,不受制于传统发展方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要实现“率先”,发展理念必须领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标志着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学习用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针对传统发展方式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根本方法论。
“十三五”是我国更是海西州传统资源性产业占比高的地区,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窗口期,错过时机,就有可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惊险一跃中失足坠落。由于对传统发展方式强烈的路径依赖难以割舍,不少干部对新常态下经济速度转段、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新要求不适应、不会干、不敢干,在新常态下被动应对、无所作为,甚至逆向操作,用老办法、老套路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新问题没有解决,老问题反而会更加突显。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头脑,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就是谋求新思路,运用新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必须集中精力抓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强化新动力、培育新业态、打造新模式,从而彻底走出传统发展方式的窠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头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打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歼灭战,不断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强化新动力、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行稳致远。
在厚植发展优势上“率先”,不受惑于增速换挡焦虑。一个地区能否在发展上领跑,关键取决于在发展优势的培育和挖掘上能否占得先机。只有发展优势的充分展现,“率先”才能得以实现。但必须看到,发展优势不仅仅表现为速度优势、规模优势,最根本的内涵是结构优势、质量和效益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方式优势。我们不能因为要追求“率先”而纠结于“速度情结”,既要防止经济因换挡失速而形成“断崖式”下滑,也不必因换挡中的自然减速而过于焦虑,反而必须充分利用速度换挡的良机,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的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倍”。 海西实现“率先”目标,是潜在优势的显性化而加速变现,也是新优势的快速生长而不断发力。总体上看,应该是“三优齐发”,即后发优势继续有力、同发优势持续加力、先发优势陆续出力。从后发优势看,西部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落差客观存在,州内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海西州与先进地区和省内不同发展程度地区比,不仅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差距,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上相对滞后。“十三五”期间,后发赶超仍将是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从同发优势看,海西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部分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全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可以培育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转型优势,进一步巩固海西州现代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新材料等强州地位。从先发优势看,海西州在新能源以及盐湖资源基础上的新材料等领域具有领先或接近国内较先进水平,可以在这些领域培育先发优势。2016年2月,海西州发起设立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式落户试验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积极开展与平安银行和宁波保税区巨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沟通对接工作。经过协商和共同努力三方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PPP基金等领域发展,这标志着三方在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合作进入了战略性、实质性新阶段。政府出资10亿,吸引市场资本500亿,最后撬动社会资本1000亿,成为目前全省最大规模的产业基金,目的就是要在引领海西实体经济优势的生成和发挥方面产生更大的效能。“十三五”海西州要在“量的第一方阵”进位,并进入“质的第一梯队”,必须更加注重从战略上、气度上向先发引领转变。
在补齐发展短板上优先,不受困于问题、难题阻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据测算,到2020年,海西州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上完成“十三五”确立的目标比较有把握,只要我们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自我加压的作为,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有把握的。但我们也要正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劣势,经过我们长期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数据分析研判,海西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真正突出的矛盾是如何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如:2017年,海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720元、11539元,经过全州各地党委政府多策并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过去几年持续缩小,但2017年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为2.4∶1,与全面小康目标比,差距略显较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必须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短板过于突出,必然会掣肘住“率先”的手脚,即使建成了全面小康,也不会得到社会公认和人民认可。
目前,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的突出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差异方面,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挑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托底型民生是社会保障网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决不能失守。海西州委、州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在2017年全州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全州在2017年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州的“一号工程”,抓实巩固提升举措,做到摘帽不摘政策。实现“率先小康”的目标,就必须率先实现脱贫清零,2017年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由于海西地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生态先天脆弱和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资源开采加工型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突出短板,这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海西州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海西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推进“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以科技引领生态环保工作,实现环境资源数据共享。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全州部分企业经过污染综合治理基本达标排放,新企业均按照国家规定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但是还存在减排项目组织难度大,环保能力不足等问题。
补短板上台阶,海西州要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行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工作,统筹产業布局和结构规模,同时要重点解决和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问题。抓好重点流域和地区污染防治工作,继续跟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化工石化和重金属污染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业务相融合,完善全州环保专网业务系统建设。做好主要河流国控、省控、州界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等监测工作,做好“三同时”验收、污染源监督、减排工程和突发事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涵养发展文化上争先,不受扰于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文化是发展理念、观点、方法和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反映。当今时代已进入到以文化定成败的时代。实现“率先”目标,需要涵养特质发展文化。没有在发展文化上构筑起高地,就不可能有“率先”目标的达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善于辩证思维,理性对待,不受眼前的经济波动所干扰,不为转型升级中的短期问题所迷惑,坚定科学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长远目标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面对外部环境干扰,保持气定神闲,这是对自身所恪守发展文化的自信。
从海西州当前的实际看,要着重涵养“三气”:一是涵养竞进气质。“率先”的题中之义就是竞进。“十三五”时期,各地发展的竞争,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能力的竞争,是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竞争,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竞争。“千头万头动,竞进如排墙。”不积极进取,不竞进有为,就会被淘汰出局。要让竞进成为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种导向,始终坚定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推进经济发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二是涵养创新气场。海西州委确立“十三五”必须实现的四大发展目标,即“率先、进位、升级、奠基”,这是“两个率先”“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总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四大目标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率先”才能“进位”,“进位”要靠“升级”,“升级”方能“奠基”。四大目标共同包含着一个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必须更加突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四大目标,靠传统的发展方式走不通,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位置,着力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养成宽容失败的气度,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三是涵养担当气概。“率先”体现了自我加压、自我激发、自我奋进,更体现出勇于担当的情怀和气概。对领导干部而言,勇于担当反映的是党性、责任心和使命感,反映的是最大的德。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勤政有为、不为如贪”的理念,切实担当并履行好发展主体责任。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变化;进展监测;改进建议
一、海西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呈稳步上升趋势
早在六年前的中共海西州十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海西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海西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在2016年召开的中共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对这一发展目标提出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也是新一届州委州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两个率先”“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简称“2456”战略)必然的逻辑结论,体现了省委对海西州发展时与势的精准把握和定位要求。
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种“底气”源自发展基础的不断夯实。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海西州长期积蓄的综合优势逆势加速释放,海西州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融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性要求,在“一带一路”、环喜马拉雅经济带、青海西部城市群建设等多重机遇的助力下,传统优势功能更加强化,潜在优势加速显形,发展潜力加快转变为现实的综合实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分析的结果,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指数早在2012年领先全省近五个百分点,达到72.8%,近几年继续延续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仍是海西州发展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于全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实现“率先”目标,2017年,青海省唯一进入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也是全省首次上榜的是海西州格尔木市。“中气”体现为强劲发展态势的不断延续。“十三五”头两年,海西州经济发展实现了总量跨越、质量提升、持续进位。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2亿元、增长9.5%,增速全省第一,高出全省2.2个百分点,对全省的贡献率25.4%,是2013年以来海西州实现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全省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全省第三。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700.2亿元、增长25%,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对全省的贡献率3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11.1%,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二,对全省的贡献率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3亿元、增长9.4%。圆满完成州委和州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贡献了海西力量。小康进程也呈明显加快之势。据监测,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全州小康指数年均提高3.59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加快2.63和0.91个百分点。从监测的39个指标看,2015年已经有20个达到指数要求的80%以上,其中全部达到的指标有8项,达到90%以上的有15项。目前,海西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可谓“中气十足”。“锐气”表现在精神区位的不断提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整个“十二五”期间海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州奋起谋进,着力提升精神区位,不断升腾发展气场,以精神状态上行,对冲经济下行,形成了逆势进位、弯道超越的态势,这进一步强化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发优势,海西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点是“率先”。“率先”有亮点,才会有“看头”,这取决于在发展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领先一筹。只有下好先手棋,才能赢得主动权,不断开拓海西发展的新境界。
二、海西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中的优劣势分析与建议
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率先”,不受制于传统发展方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要实现“率先”,发展理念必须领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标志着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学习用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针对传统发展方式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根本方法论。
“十三五”是我国更是海西州传统资源性产业占比高的地区,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窗口期,错过时机,就有可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惊险一跃中失足坠落。由于对传统发展方式强烈的路径依赖难以割舍,不少干部对新常态下经济速度转段、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新要求不适应、不会干、不敢干,在新常态下被动应对、无所作为,甚至逆向操作,用老办法、老套路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新问题没有解决,老问题反而会更加突显。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头脑,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就是谋求新思路,运用新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必须集中精力抓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强化新动力、培育新业态、打造新模式,从而彻底走出传统发展方式的窠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头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打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歼灭战,不断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强化新动力、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行稳致远。
在厚植发展优势上“率先”,不受惑于增速换挡焦虑。一个地区能否在发展上领跑,关键取决于在发展优势的培育和挖掘上能否占得先机。只有发展优势的充分展现,“率先”才能得以实现。但必须看到,发展优势不仅仅表现为速度优势、规模优势,最根本的内涵是结构优势、质量和效益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方式优势。我们不能因为要追求“率先”而纠结于“速度情结”,既要防止经济因换挡失速而形成“断崖式”下滑,也不必因换挡中的自然减速而过于焦虑,反而必须充分利用速度换挡的良机,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的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倍”。 海西实现“率先”目标,是潜在优势的显性化而加速变现,也是新优势的快速生长而不断发力。总体上看,应该是“三优齐发”,即后发优势继续有力、同发优势持续加力、先发优势陆续出力。从后发优势看,西部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落差客观存在,州内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海西州与先进地区和省内不同发展程度地区比,不仅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差距,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上相对滞后。“十三五”期间,后发赶超仍将是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从同发优势看,海西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部分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全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可以培育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转型优势,进一步巩固海西州现代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新材料等强州地位。从先发优势看,海西州在新能源以及盐湖资源基础上的新材料等领域具有领先或接近国内较先进水平,可以在这些领域培育先发优势。2016年2月,海西州发起设立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式落户试验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积极开展与平安银行和宁波保税区巨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沟通对接工作。经过协商和共同努力三方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PPP基金等领域发展,这标志着三方在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合作进入了战略性、实质性新阶段。政府出资10亿,吸引市场资本500亿,最后撬动社会资本1000亿,成为目前全省最大规模的产业基金,目的就是要在引领海西实体经济优势的生成和发挥方面产生更大的效能。“十三五”海西州要在“量的第一方阵”进位,并进入“质的第一梯队”,必须更加注重从战略上、气度上向先发引领转变。
在补齐发展短板上优先,不受困于问题、难题阻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据测算,到2020年,海西州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上完成“十三五”确立的目标比较有把握,只要我们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自我加压的作为,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有把握的。但我们也要正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劣势,经过我们长期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数据分析研判,海西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真正突出的矛盾是如何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如:2017年,海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720元、11539元,经过全州各地党委政府多策并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过去几年持续缩小,但2017年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为2.4∶1,与全面小康目标比,差距略显较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必须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短板过于突出,必然会掣肘住“率先”的手脚,即使建成了全面小康,也不会得到社会公认和人民认可。
目前,海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的突出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差异方面,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挑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托底型民生是社会保障网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决不能失守。海西州委、州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在2017年全州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全州在2017年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州的“一号工程”,抓实巩固提升举措,做到摘帽不摘政策。实现“率先小康”的目标,就必须率先实现脱贫清零,2017年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由于海西地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生态先天脆弱和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资源开采加工型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突出短板,这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海西州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海西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推进“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以科技引领生态环保工作,实现环境资源数据共享。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全州部分企业经过污染综合治理基本达标排放,新企业均按照国家规定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但是还存在减排项目组织难度大,环保能力不足等问题。
补短板上台阶,海西州要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行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工作,统筹产業布局和结构规模,同时要重点解决和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问题。抓好重点流域和地区污染防治工作,继续跟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化工石化和重金属污染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业务相融合,完善全州环保专网业务系统建设。做好主要河流国控、省控、州界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等监测工作,做好“三同时”验收、污染源监督、减排工程和突发事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涵养发展文化上争先,不受扰于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文化是发展理念、观点、方法和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反映。当今时代已进入到以文化定成败的时代。实现“率先”目标,需要涵养特质发展文化。没有在发展文化上构筑起高地,就不可能有“率先”目标的达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善于辩证思维,理性对待,不受眼前的经济波动所干扰,不为转型升级中的短期问题所迷惑,坚定科学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长远目标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面对外部环境干扰,保持气定神闲,这是对自身所恪守发展文化的自信。
从海西州当前的实际看,要着重涵养“三气”:一是涵养竞进气质。“率先”的题中之义就是竞进。“十三五”时期,各地发展的竞争,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能力的竞争,是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竞争,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竞争。“千头万头动,竞进如排墙。”不积极进取,不竞进有为,就会被淘汰出局。要让竞进成为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种导向,始终坚定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推进经济发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二是涵养创新气场。海西州委确立“十三五”必须实现的四大发展目标,即“率先、进位、升级、奠基”,这是“两个率先”“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总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四大目标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率先”才能“进位”,“进位”要靠“升级”,“升级”方能“奠基”。四大目标共同包含着一个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必须更加突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四大目标,靠传统的发展方式走不通,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位置,着力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养成宽容失败的气度,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三是涵养担当气概。“率先”体现了自我加压、自我激发、自我奋进,更体现出勇于担当的情怀和气概。对领导干部而言,勇于担当反映的是党性、责任心和使命感,反映的是最大的德。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勤政有为、不为如贪”的理念,切实担当并履行好发展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