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有何教训?这个话题自战败之日起讨论,120年过去,仍未休止。透过种种述说与细节,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甲午时的清帝国,从上到下,都有一张急躁的脸。皇帝急躁,大臣急躁,民众急躁。严复理性学习的声音被淹没了,李鸿章持久战的声音被淹没了,张謇试图发展自由经济、自由贸易的声音被淹没了,郑观应的商战与海战思维被淹没了。战前,皇帝和他的臣民们急于取胜;战败,皇帝急于求和,臣民急于变法,慌不择路……
知己知彼,虚心学习——这是中华民族自己探得的真理。但不得不承认,几千年来,这些真理有时往往停留在口头和书面。时至今日,国人不妨自问: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学习与吸纳,是否超过了甲午战争时的器物阶段?对东邻日本的了解,是否超过了东邻对我们的了解?对中华民族之特性、之未来,我们是否有了更透彻的认知、更明晰的预见?对此,本“专题”的作者、编者在思考,本刊的读者也在思考。
——题记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己知彼,虚心学习——这是中华民族自己探得的真理。但不得不承认,几千年来,这些真理有时往往停留在口头和书面。时至今日,国人不妨自问: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学习与吸纳,是否超过了甲午战争时的器物阶段?对东邻日本的了解,是否超过了东邻对我们的了解?对中华民族之特性、之未来,我们是否有了更透彻的认知、更明晰的预见?对此,本“专题”的作者、编者在思考,本刊的读者也在思考。
——题记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