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小学在上海度过。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
为什么叫西西?她如是说:“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成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西西,是在地上跳格子;西西写文章,就是她在纸上跳格子。
在协恩中学念初中时,西西已开始投稿报刊、杂志。最早的作品发表于1950年代的《人人文学》。西西写作的体裁很广泛:诗、小说、散文、童话、翻译;还写过电影剧本,又以清新鲜活的笔调写作影话影评。她是香港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
西西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一边教小学,一边在报章杂志写专栏,在格子上“跳”出多部风格多变的作品,擅于在缜密的文字布局中探索人生悲欢。如长篇小说《我城》,故事从小人物阿果的一颗童心看社会百态。人口问题、污染、水荒、难民潮、请愿、打劫,都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写照。在她笔下,《我城》的人纵然面对困难,仍活得自在。《浮城志异》那个悬浮半空不升不降的城市,便隐喻香港在中英谈判过程中尴尬的历史处境,让经历这一代的香港人有所共鸣。
西西以童稚的言语将社会阴暗面漫画化,展现荒谬之处,创出一种新鲜的实验风格,皆因“读书要快乐,不是要苦口苦面”。有人形容,糅合小说和童话式写作是西西独创的“顽童体”,西西自己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王安忆这样评价西西:“她似乎有一种奇异能力,不让自己蹈入香港的现实,而是让香港谦恭地伫立在她的视野里,任她看、想,然后写。”王安忆说,西西替香港做梦,给这个地方添上魅影。
1989年9月,西西曾因癌病入院,手术后康复,虽仍受各种疾病困扰,却无损创意,一直创作不辍,先后出版了《哀悼乳房》、《飞毡》、《故事里的故事》等书。近年则因手术的后遗症,致右手日渐失灵,乃毅然改用左手写作,并通过砌微型屋、缝制布偶和毛熊,当作为右手做物理治疗。2008年完成了长篇《我的乔治亚》、游记集《看房子》,前者从她喜欢的微型屋出发,回溯香港和英国纠结交缠的历史,可说是《我城》的前传,并且寄寓了她对将来的思考。书中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必须维护。
2009年出版的《缝熊志》,不再是洋洋万字的小说,而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奇书”,主角正是她亲手缝制穿汉服的泰迪熊!它们或是历史人物,或是水浒英雄,图片旁的解说贯彻西西风趣知性的风格,是文学的另一种延续:“有些中国人都不认识《水浒传》,很可惜,不如我做公仔,或者他们觉得有趣,会去看那部书。”
2011年7月,她的新书《猿猴志》,以猿猴为主题,讨论中外文学艺术里的猿猴形象和书写,人和猿猴的关系等等,主题环绕猿猴,却无不与人类相涉,珍重其他生灵,正是关心人类自己。
综观西西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历程,观人审视,难得一直保持赤子之心;而最瞩目的是那种源源不绝的创意,往往点铁成金。她的小说,不论长篇短制,形式千变万化,一篇一貌,缜密细致,又呼应社会现实,紧贴时局变迁。就如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说:“香港原不以文学知名,但因为西西,文学足以成为香港的骄傲。”
西西作品一览
1966年《东城故事》(中篇小说)
1979年《我城》(长篇小说)
1982年《哨鹿》(长篇小说)
1982年《石磬》(诗集)
1982年《交河》(小说散文合集)
1982年《春望》(短篇小说集)
1984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短篇小说)
1986年《胡子有脸》(短篇小说集)
1986年《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阅读笔记)
1986年《浮城志异》(短篇小说)
1988年《手卷》(短篇小说集)
1990年《花木栏》(散文集)
1990年《美丽大厦》(长篇小说)
1990年《母鱼》(短篇小说集)
1991年《剪贴册》(散文集)
1991年《耳目书》(散文集)
1991年《象是笨蛋》(中篇小说集)
1991年《候鸟》(长篇小说)
1992年《西西卷》(合集)
1992年《哀悼乳房》(长篇小说)
1994年《画/话本》(散文集)
1995年《传声筒》(阅读笔记)
1995年《时间的话题:对话集》(与何富仁合著,访谈录)
1996年《飞毡》(长篇小说)
1996年《家族日志》(短篇小说集)
1998年《故事里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2000年《西西诗集》(诗集)
2001年《旋转木马》(散文集)
2001年《拼图游戏》(散文集)
2006年《白发阿娥及其他》(短篇小说集)
2008年《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筑之旅》(散文集)
2008年《我的乔治亚》(长篇小说)
2009年《缝熊志》(散文及照片)
2011年《猿猴志》(散文及照片)
为什么叫西西?她如是说:“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成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西西,是在地上跳格子;西西写文章,就是她在纸上跳格子。
在协恩中学念初中时,西西已开始投稿报刊、杂志。最早的作品发表于1950年代的《人人文学》。西西写作的体裁很广泛:诗、小说、散文、童话、翻译;还写过电影剧本,又以清新鲜活的笔调写作影话影评。她是香港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
西西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一边教小学,一边在报章杂志写专栏,在格子上“跳”出多部风格多变的作品,擅于在缜密的文字布局中探索人生悲欢。如长篇小说《我城》,故事从小人物阿果的一颗童心看社会百态。人口问题、污染、水荒、难民潮、请愿、打劫,都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写照。在她笔下,《我城》的人纵然面对困难,仍活得自在。《浮城志异》那个悬浮半空不升不降的城市,便隐喻香港在中英谈判过程中尴尬的历史处境,让经历这一代的香港人有所共鸣。
西西以童稚的言语将社会阴暗面漫画化,展现荒谬之处,创出一种新鲜的实验风格,皆因“读书要快乐,不是要苦口苦面”。有人形容,糅合小说和童话式写作是西西独创的“顽童体”,西西自己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王安忆这样评价西西:“她似乎有一种奇异能力,不让自己蹈入香港的现实,而是让香港谦恭地伫立在她的视野里,任她看、想,然后写。”王安忆说,西西替香港做梦,给这个地方添上魅影。
1989年9月,西西曾因癌病入院,手术后康复,虽仍受各种疾病困扰,却无损创意,一直创作不辍,先后出版了《哀悼乳房》、《飞毡》、《故事里的故事》等书。近年则因手术的后遗症,致右手日渐失灵,乃毅然改用左手写作,并通过砌微型屋、缝制布偶和毛熊,当作为右手做物理治疗。2008年完成了长篇《我的乔治亚》、游记集《看房子》,前者从她喜欢的微型屋出发,回溯香港和英国纠结交缠的历史,可说是《我城》的前传,并且寄寓了她对将来的思考。书中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必须维护。
2009年出版的《缝熊志》,不再是洋洋万字的小说,而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奇书”,主角正是她亲手缝制穿汉服的泰迪熊!它们或是历史人物,或是水浒英雄,图片旁的解说贯彻西西风趣知性的风格,是文学的另一种延续:“有些中国人都不认识《水浒传》,很可惜,不如我做公仔,或者他们觉得有趣,会去看那部书。”
2011年7月,她的新书《猿猴志》,以猿猴为主题,讨论中外文学艺术里的猿猴形象和书写,人和猿猴的关系等等,主题环绕猿猴,却无不与人类相涉,珍重其他生灵,正是关心人类自己。
综观西西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历程,观人审视,难得一直保持赤子之心;而最瞩目的是那种源源不绝的创意,往往点铁成金。她的小说,不论长篇短制,形式千变万化,一篇一貌,缜密细致,又呼应社会现实,紧贴时局变迁。就如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说:“香港原不以文学知名,但因为西西,文学足以成为香港的骄傲。”
西西作品一览
1966年《东城故事》(中篇小说)
1979年《我城》(长篇小说)
1982年《哨鹿》(长篇小说)
1982年《石磬》(诗集)
1982年《交河》(小说散文合集)
1982年《春望》(短篇小说集)
1984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短篇小说)
1986年《胡子有脸》(短篇小说集)
1986年《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阅读笔记)
1986年《浮城志异》(短篇小说)
1988年《手卷》(短篇小说集)
1990年《花木栏》(散文集)
1990年《美丽大厦》(长篇小说)
1990年《母鱼》(短篇小说集)
1991年《剪贴册》(散文集)
1991年《耳目书》(散文集)
1991年《象是笨蛋》(中篇小说集)
1991年《候鸟》(长篇小说)
1992年《西西卷》(合集)
1992年《哀悼乳房》(长篇小说)
1994年《画/话本》(散文集)
1995年《传声筒》(阅读笔记)
1995年《时间的话题:对话集》(与何富仁合著,访谈录)
1996年《飞毡》(长篇小说)
1996年《家族日志》(短篇小说集)
1998年《故事里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2000年《西西诗集》(诗集)
2001年《旋转木马》(散文集)
2001年《拼图游戏》(散文集)
2006年《白发阿娥及其他》(短篇小说集)
2008年《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筑之旅》(散文集)
2008年《我的乔治亚》(长篇小说)
2009年《缝熊志》(散文及照片)
2011年《猿猴志》(散文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