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风琴独奏曲的民族化创作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liwon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直以来,中国手风琴演奏家与作曲家都在努力探寻民族化、特色化的手风琴作品,积极研究在手风琴演奏中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元素,展现中华音乐的精髓。民族化的手风琴创作,是手风琴永恒的发展主题,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重音乐表现方式、音乐技巧的艺术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创新,进一步拓展了手风琴的民族化创作空间。接下来,本文将详细论述中国手风琴独奏曲的民族化创作特征。
  关键词:中国 手风琴 独奏曲 民族化创作 特征
  手风琴是一种西洋乐器,民族化特征的音乐创作指的是在西洋乐器基础上进行专业的中国音乐创作,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经典技术以及音乐体裁,通过民族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苗岭的早晨》到《新春乐》的创造,充分证实了西方乐器民族化程度已非同一般。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手风琴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学派,成为了手风琴界追寻的共同目标。
  一 中国手风琴独奏曲的民族化概述
  1 “民族化”创作的开始阶段
  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在中国土地上将手风琴这种艺术发扬光大的时候,战争爆发了,侵略者们肆无忌惮地践踏我们的家园、摧毁我们的国土,但创伤并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斗志,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加抗战、救国救民的勇气。手风琴作曲家与演奏家创作出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例如:《游击队歌》等,这些歌曲都进一步鼓舞了人们参加抗战争取胜利的决心。手风琴自身的轻便、易于携带,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背着手风琴,参加到抗日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
  2 “民族化”创作的发展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摆在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加强了对教育、文化艺术的关注与投入力度,促进了中国文艺事业的欣欣向荣。在这种大背景下,手风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但是,在创作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处在不断摸索、不断探索的阶段,属于不成熟的社会时期。在这期间,手风琴演奏者开始利用手风琴改编、演奏一部分民歌。例如,吕冰的《花儿与少年》,王域平的《牧民之歌》都是这个阶段比较优秀的手风琴作品。随着社会进入到“文革”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受到了严重打击。在这个阶段,手风琴的创作作品并不多,代表曲目有储望华的《白毛女组曲》等。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艺术思想纷纷涌入中国,在继承、发扬与借鉴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手风琴特色浓郁、高水平的作品。同时,积极融入中国民族的音乐制作方式,使手风琴作品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创作技巧日益成熟,充分展现了民族化创作的精神与个性。例如,王树生的《诺恩吉亚幻想曲》、李未名的《归》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代表作。与其他外来乐器一样,手风琴民族化创作特征是在传入中国后,其发展与传播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创作上逐渐发展成了民族化的中国风。
  二 中国手风琴独奏曲的民族化创作特征分析
  东北民歌《江河水》是根据当地广泛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在万恶的旧社会,有一对幸福的夫妻,被官吏恶狠狠地拆散开来。将丈夫抓取做苦工,受尽百般凌辱,丈夫客死他乡。在得到这个噩耗之后,悲痛万分的妻子来到了与丈夫离别的江边,面对着滔滔不绝的江水,诉说着心中的思念与悲痛,最后跳入江中,以死殉夫。故事中的感情,为民歌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手风琴进入中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作品,成为了艺术家们的目标。老一辈艺术家李建林将《江河水》改变成手风琴独奏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例子。这首手风琴曲目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不同乐段之间明显不同,结构非常严谨。整曲结构为引子、A、B、A式。通过扣人心弦的“引子”部分,将人们的思想带入到万恶的旧社会。由装饰音引出的四度连续上行,个性、特色非常鲜明,感染力极强,在下行结束时,将曲目的主题引出来。A段部分为G羽调,连续起伏的旋律,加上手风琴变音的特殊音色,使得整个乐曲悲切、凄凉。通过装饰音来模仿断弓以及二胡,充分展现了东北的地域化特征,对比明显。B段部分为G徽调,与上一段相比是同主音的移宫转调。前两句表现了沉静哀思以及情绪的转换,通过淡泊的音色展现了人们的忧伤,为进入悲愤高潮做好铺垫。演奏p的力量以及略带平稳的音乐,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与A段形成对比之下,又衬托出后面的A1段。A段部分为G羽调,情绪急转而下,紧跟前面的节奏,将故事推向高潮,妻子跳入滚滚江水之中,以死殉夫。
  这首手风琴独奏曲的思想感情与内容非常生动,展现了悲愤、思念、痛苦的情感。在演奏过程中,非常注重感情的投入。引子部分:江水东流、乌云滚滚,不断加强,引子结束逐渐平静。A段表现的是失去丈夫后悲伤欲绝的妇女,强有力的拨音与颤音展现了妇女的呼喊与撕心裂肺,让观众为之动容。B段的音乐让人们感觉云停了、江水静了,悲痛的妇女哭干了眼泪,脑海中回忆着与丈夫的过去,这是整曲中力度较小的地方,略有呆滞、感情含蓄。最后一段是作为A段主题的再现,颤音加快,在音乐的发展中节奏不断加紧,如江水咆哮,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达到高潮。作为第一段的感情再现,在感情表现力上要超过第一段。在进行手风琴表演时,风箱需要饱满,力度、音量起伏不断,颤音之前的乐句需要出现渐渐加强的感觉,充分做好颤音的铺垫。最后一个乐句需要拉长,风箱拉深,为人们营造深刻的艺术境界。通过声音让人们联想到那江河水正是穷人的血泪汇聚而成的,向人们诉说旧社会穷人们的苦难,艺术感染力与舒张力大大加强。
  三 中国手风琴独奏曲的民族化创作趋势
  1 加强手风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的交互发展
  新形势,手风琴演奏应积极拓展立体化的形式,从独奏形式中解脱出来,积极寻找二重奏、多重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手风琴的趣味化与多样化。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手风琴的拍打风箱、刮键、颤音、抖风箱等技术强化其感染力,加强与其他乐器的对话,充分展现自身特色。加强手风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的联系,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带来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还有尝试将中国功夫与手风琴相结合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酒狂》中同样是多种音乐元素的整合,得到了一致好评。手风琴自身组合以及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整合、创新,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2 借助民族文化发展“多样化”的手风琴作品风格
  手风琴要想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需要由新作品的不断创新。巴扬手风琴进入中国高校之后,手风琴的音区与曲目不断拓宽。在新形势下,要想推动手风琴的繁荣发展,必须更新中国作品,积极创作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浓郁的好作品。现阶段的手风琴曲目中,例如:《多瑙河之波》、《拉德斯基进行曲》、《马刀舞曲》、《小酸梅果》等,作品风格非常相像,风格比较单一,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而近现代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好的手风琴作品,必须要将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展现民族精神内涵与精华。我们需要积极打造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之声,将手风琴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相互结合,延续手风琴的活力与生命力,进而创造出属于世界的中国的声音。
  (1)创新性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手风琴作品现阶段还没有摆脱传统功能和声与变奏框架。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审美传统,因此,在手风琴民族化创作过程中必须积极吸收多元化文化色彩,加强民族化创新力度。李遇秋曾经说过,对于传统的和声,西欧自己都不满意。在这种模仿化、创作化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们手风琴艺术缺乏自信。这种创作现状与我们要求的“中国手风琴学派”的最终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创新之路,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手风琴曲目《天女散花》,直接体现了这一创作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其继续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式音调特征,以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积极塑造了一定的音乐形象。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新型创作思维。纵观其整体结构,整个曲目的布局与构成,不拘泥于传统的手风琴特点,在演奏手法、创作技巧上有着极强的特色。整个曲目的组合构成、旋律走向,前后之间有较大差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促使新型音乐语言的形成。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乐曲演绎过程中也表达了一定的逻辑结构与形式,这一曲目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倾向,真正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条创作真理。
  (2)进一步拓宽手风琴发展范围
  手风琴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街头场所、大到音乐会舞台,都能成为手风琴展露身手的地方。手风琴携带方便、音色优美,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手风琴的能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挥,学习人员也逐渐增多,所以说,我们应重视社会力量的能量,进一步拓宽手风琴的发展市场,多方位地展开多种活动,积极培育手风琴“新星”,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之路。在华夏大地上有着无数的手风琴爱好者以及众多的杰出人才。在中国,手风琴还是比较年轻的一件乐器,虽然步伐走得比较慢。但是,整个手风琴事业充满希望,中国手风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携手共进。
  (3)加强与现代音乐的交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深入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众多国际比赛带领我们走出国门,“海龟学者”为我们提供信息,但创作力上的不足仍然是制约手风琴发展的一大障碍。积极借鉴俄罗斯的经验,其成功就是充分运用本民族的内容与材料。因此,我们应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强手风琴与中国音乐的交融,从中积极寻找特色化的作品。与此同时,手风琴作为现代化的一种乐器,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积极吸收现代化的流行元素,积极吸引年轻人融入到手风琴发展中来,将现代化与民族化进行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手风琴乐器为现代乐器,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我们的手风琴赢的一席之地!
  四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在手风琴创造上,需要积极将本民族文化融入在内,使民族文化与外来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将艺术创作的根源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积极探索手风琴发展的民族化之路。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的优势研究》课题编号:2012B258。
  参考文献:
  [1] 巴雅尔、龚易男:《论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 陈刚、芮艳:《论手风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3] 杜宁:《手风琴创作中的和声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 樊宇红:《论用声失当和声音的早衰》,《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 文庆容:《论学习手风琴中的“练琴”》,《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6] 宋正:《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与创作特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7] 尹兆旭:《从“歌唱中的音色审美”看声乐艺术的民族化问题》,《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
  [8] 张显平:《斯特拉汶斯基与新古典主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邹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就数民间舞;随着世界各地风俗的传播,民间舞也被大众广泛认知;舞蹈是一种语言、习俗、文化的代表。以身体为载体。通过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