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平叛中的三位中将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正式成立。张 国华为司令员,谭冠三为政委,西藏上层进 步人士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分别 担任了第一、第二副司令员,范明、王其梅 为副政委。3月7日,中央电示,中央驻藏代 表张经武兼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简称 “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为第一副书记, 谭冠三、范明分别为第二、第三副书记。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将领授衔授勋典 礼在北京怀仁堂举行。三位进藏的干部张经 武、张国华、谭冠三及藏族干部阿沛·阿旺 晋美都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经武是西藏所有 授勋将领中唯一荣获三枚一级勋章者。
  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正式成 立,达赖任主任,班禅任第一副主任,张国 华任第二副主任。中央派了以陈毅为团长的 代表团,在西藏,尤其在上层做了大量工 作,西藏工作出现了新局面。1959年,西藏 反动上层勾结海外势力,暗中策动叛乱。布 达拉宫枪声再起,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 再次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
  张经武冒险前往布达拉宫
  早在1951年11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就唆使一批商人和无业流氓成立了所谓“人民 会议”,这个反动组织的背后策划者就是两 个反动司曹(即代理司伦,司伦是达赖以下 的最高行政官)鲁康娃和洛桑扎西。一些 “人民会议”分子于当年年底制定了一份 “请愿书”,提出要解放军撤出西藏,反对改 编藏军,西藏的旧制度永远不能改革。1952 年1月13日,鲁康娃召集噶厦(即西藏地方 政府)官员在“外交局”二楼开会,作出 “采取武装行动,把解放军赶走”的决定。3 月,鲁康娃、洛桑扎西私自下令将驻防日喀则的藏军炮兵代本(相当于团)调入拉萨, 策应骚乱,并指使噶厦将“请愿书”送给中 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
  3月31日,噶厦派人将“请愿书”送给 张经武,并要求张经武接见“人民会议”代 表。三名“人民会议”代表强行进入张经武 住所,要求接见。与此同时,“人民会议” 纠集藏军和武装流氓分子1000余人,突然把 张经武住宅和工委驻地包围,四周屋顶上架 起机枪,一伙胁从分子也荷枪实弹,布满拉 萨街头。
  在此严重时刻,张经武、张国华立即布 置警卫班和工作人员严密警戒,并严令不准 放第一枪,让“人民会议”分子代表进来陈 述意见,留下“请愿书”,听候答复。
  一时间,拉萨市民惊恐不安,纷纷屯粮 储水,商店关门停业。
  张经武紧急通知达赖,将近来看到的情 况向他述说了一遍,希望他予以有效制止。 但是,4月1日,拉萨的局势并未得到缓解, 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张经武又向达赖紧急通告,请他迅速有 效地下达命令,立即命令解散所谓的“人民 会议”,所有参加人员,各回各家,安分守 己,不予追究。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和 平协议的非法活动,并保证维持社会治安, 保护商人恢复正常营业,以安民心。
  按照中央指示,张经武于4月6日约请达赖面谈,达赖答复于8日见面。此时,达赖 住在布达拉宫,布达拉山上藏军密布,三步 一岗,五步一哨,鲁康娃、洛桑扎西可能就 在达赖身边。在这种形势下,张经武上山, 肯定会冒很大风险。
  西藏工委、西藏军区研究分析情况,许 多人也为张经武捏一把汗。但如果不上山, 又不能与达赖晤面。
  张经武身材不高,体质偏弱,但说话铿 锵有力:“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我都必须前 往,去布达拉宫,向达赖当面讲明中央的态 度和我们的立场,同他共同商讨处理办法, 表示我们对他的尊重。这样既可以争取团结 达赖和上层人士,也可以教育西藏广大人 民,这也完全符合‘有理、有利、有节’的 斗争原则。总之,我们要力争和平解决,要 做到仁至义尽。万一反动分子动手挑衅,我 们被迫采取自卫反击,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 同情和支持。”
  4月8日,张经武步行到布达拉山脚下。 他决定把警卫班全部留下。他对身边的人 说:“不必带这么多人,带人越少,越证明 我们的诚意。”于是,张经武只带了一个藏 文翻译和两个保卫干部,前往布达拉宫。
  在布达拉宫同达赖谈话时,张经武请达 赖张贴布告,解散“人民会议”。
  达赖说,汉藏团结是一致的,武装骚乱 是不好的,已下令司曹禁止。但对“人民会 议”代表所提意见,请用和平方法进行解 释,适当安慰,研究适当办法再解散,以免 引起麻烦,发生事情。
  张经武说,中央决心本着《关于和平解 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又称为《十七条协 议》)的既定方针,决不扩大事态。他还说: “只要不再骚乱,除少数为首的和帝特分子 外,一律不加追究。”
  达赖问:“如何进行调查?”
  张经武说:“这是西藏地方发生的事件,调查责任要由西藏地方政府负责,解放 军可以协助调查。”
  谈话结束后,张经武顺利地离开布达拉 宫。
  4月9日,张经武又接中央指示:“我们 的妥协政策是向达赖及其他中间派实行的, 不是向鲁康娃等反动派实行的,因此不论这 次骚乱是扩大,还是收场(反动派可能见势 不佳,想收场),我们必须借此次无理骚乱 (破坏协议、和解放军敌对)为题,尽可能 将反动派痛惩一下,否则西藏政局不能稳 定,爱国分子不能抬头,生产、贸易、医 药、修路、统战等项工作均不能开展,我们 将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4月16日和19日,张经武召集西藏地方 政府负责官员会议。张经武在会上作了撤销 两司曹职务的讲话。
  4月27日,达赖宣布撤销鲁康娃、洛桑扎 西两人的司曹职务。5月1日,噶厦发出布告, 宣布“人民会议”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 但是,“人民会议”并未完全停止活动。
  张国华向邓小平询问“打与不打” 的界限   1957年5月20日,拉萨的“人民会议”, 一变而成为反革命武装组织“曲细岗珠” (“曲细岗珠”是藏语,意为“四水六岗”, 即指四条河、六座山,泛指西藏地区和甘、 青、滇、川等省藏族聚居的地方),公然喊 出“永远不改”的口号。1958年4月20日, “四水六岗”把邻省和昌都窜来的叛乱分子 5000余人统一组织起来,与藏军、三大寺秘 密签订了同盟书。6月15日,叛乱分子在山 南哲古宗建立了武装叛乱根据地。
  毛泽东密切注意着事态的发展,在6月 24日的一份报告中批示:“西藏要准备对付 那里的可能的全面叛乱……只要西藏反动派 敢于发动全面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以 早日获得解放,毫无疑问。”
  进入7月,“四水六岗”又组织了“卫 教军”,发出“反对共产党,保卫宗教,西 藏独立”等口号。而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又从 粮草、枪炮和人员上予以支持,使得西藏形 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7月14日,中央指示西藏工委,应对噶 伦(噶厦中的主管僧官)们表明严正立场, 告诉他们:噶厦对西藏地区的叛乱分子和从 (金沙)江东逃入西藏地区的叛乱分子采取纵 容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反动分子一定要 武装叛乱,中央就一定要实行武装平息叛 乱。邓小平分析了事态的另一面,指出: “西藏当局万变不离其宗。现在不要发动群 众,只搞整顿队伍,交朋友和学习。在社会 上也不要大搞社会主义教育,西康叛乱武装来西藏,除噶厦自己外,我们不派人去打。”
  张国华指挥部队尽量收缩到交通线和点 上,有的调回内地。但由于外国反动势力的 支持,噶厦的谋划,西藏境内的叛乱不断升 级。
  7月18日,张经武、张国华会见达赖, 说明中央立场。达赖没有更多的表示。
  不久,张国华去北京汇报。8月9日,邓 小平把张国华叫到中南海,说明中央的政策 和策略。张国华询问最重要的原则:“总书 记,你看打与不打的界限……”
  邓小平似早有考虑:“叛匪威胁党政机 关和主要交通就打,有把握就打,没有把握 就不打。”
  张国华问:“您是说打则必胜,军事上 采取守势,政治上采取攻势?”
  邓小平回答:“对,双管齐下,先把交 通要道保住。”
  张国华问:“我们是否仍提‘六年不 改’?”
  邓小平颔首,补充了一句:“六年不 改,但出了乱子由他们负责!”
  十天后,邓小平再次召见要返回西藏的 张国华和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邓少东,邓小平 交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巩固自己的 阵地,维护交通,如威胁交通有把握就打。 解放军不要轻易上阵,不要轻易把部队拿上 去。”邓小平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还有 四年时间,长得很。收缩对了,现在主动。 小据点加强一点,提高警惕,生产时把枪放 到旁边。”
  张国华说:“有些同志对收的政策还有 误解,认为就是我们一收再收,一忍再忍才 让叛匪得寸进尺,气焰嚣张。”
  邓小平说:“收是对头的。六年不改, 收缩方针没有变化。”
  张国华说:“西藏上层可能会有些变化。”
  邓小平说:“他的统治者要变是另一回事,与我无关。他们要变,我们就发动群众。 总之,和平改革的方针是不会变的,但完全 用和平的方法是不会的,我们要做准备。”
  张国华和邓少东理解这个政策:“革命 的两手,我们加紧准备。”
  10月底,叛乱武装700余人向中共山南 分工委驻地泽当连续发起四次攻击,均被解 放军击退。西藏形势日益严峻。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张经武召开西藏工 委和西藏军区会议,决定解放军维护交通安 全,巩固自己的阵地,只要叛乱武装不威胁 袭击交通点线,解放军不出击。把局部性的 叛乱交给西藏地方政府解决,责成西藏地方 政府担负起平叛的责任。
  张经武、张国华经常带病坚持工作。这 年冬,他俩离开西藏,返回北京。
  1958年12月17日,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 作为张经武的代表,即中央驻藏代理代表, 前往布达拉宫会见达赖,告知西藏当前的叛 乱情况极为严重,谈到达赖前些日子指示噶 厦对平叛采取积极态度是正确的,但噶厦仍 然没有对平叛采取积极态度,相反明里暗里 支持叛乱。同时,谭冠三转达中央希望达赖 赴北京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信 息。达赖当即表示,一定要去参加。
  12月20日,噶厦官员会议决定采取与中 央决裂、参加叛乱的立场,并作出“达赖不 宜去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 会后,他们向西藏工委正式告知了这一决定。
  从1959年1月初到到1月底,全区叛乱武 装已发展到2.3万余人。其间,张经武、张国 华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告知西藏工委保持高 度警惕,坚守据点,维护交通,不要轻易出 击。要争取更多的上层爱国进步人士,努力 争取群众,分化、孤立反动派。同时要注意 保护爱国进步人士的安全。
  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利用达赖看 戏事件,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谭冠三身处平叛第一线
  1959年2月6日,即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 是西藏传统的驱鬼跳神会,达赖请西藏工委 和西藏军区领导人前往观看。当时张经武、 张国华都在内地。谭冠三主持西藏全面工 作。工委研究后,决定派军区副司令员邓少 东、工委秘书长郭锡兰参加。
  邓少东、郭锡兰到布达拉宫,受到达赖 的热情接待。他们一面观看跳神,一面亲切 交谈,从西藏的跳神艺术谈到军区文工团的 表演。邓少东无意中说,文工团最近从内地 学习回来,排了不少新节目。
  达赖很有兴趣地说:“节目好吗?演出 时我也去看看。”当时达赖正在紧张地准备 考试,争取获得拉让巴格西(藏传佛教的最 高学位)。
  邓少东立即说:“副委员长什么时候想 看,我们就什么时候演出。”
  达赖回答:“等传昭法会结束,我考了 试再说吧!”   达赖提出要看文工团的演出,谭冠三和 西藏工委十分重视,指示工委统战部副部长 何祖荫、梁洪二人具体负责安排。
  3月8日下午,代理基巧堪布(达赖身边 的高级僧官)噶章正式通知工委统战部: “达赖喇嘛到军区看戏的时间已定在藏历二 月初一下午1点钟(即公历3月10日下午3点 钟)。”
  3月10日一大早,军区大院就忙碌起来, 军区文工团做好了演出的准备。谭冠三等负 责人也提前到会场等候。
  然而就在这时,街上传来了骚乱的消 息。叛乱分子四处散布“军区要毒死达赖喇 嘛”、“军区准备了直升机,要把达赖喇嘛劫往北京”等谣言,威逼、驱使2000多人去 达赖所住的罗布林卡“请愿”,阻止达赖到 军区看戏,并发生打死打伤人的事件。
  这些突然发生的事,使谭冠三感到震 惊。他很是纳闷:请达赖和噶厦的官员看 戏,这本来是件好事,是对达赖的尊重,也 是对噶厦政府友好的表示,怎么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他警觉起来,认为有人企图有组 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制造事端。当时工委 主要领导都在内地,他立即召集邓少东、詹 化雨、郭锡兰等人开会,分析形势,决定演 出照常进行,责成统战部派人继续去请客 人,凡是能请到的,愿意来的,一律都请。 同时加强警戒,准备战斗。
  下午,帕巴拉·格列朗杰、察雅·洛登协 绕等一些僧俗官员陆续来到军区,谭冠三请 他们到礼堂开会。他发表讲话,严厉谴责极 少数反动分子制造事端、煽动叛乱的反动罪 行,号召广大僧俗官员认清形势,坚定地站 在反帝爱国的立场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 祖国统一。
  傍晚,聚集在军区东大门的人群自动散 开了,拉萨市趋于平静。但这只是暂时的平 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谭冠三 立即将这一天发生的情况向中共中央、中央 军委作了汇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事态 的发展亦极为关心。
  当天晚上,谭冠三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 藏代理代表的名义,给达赖喇嘛写了一封 信。信中写道:
  敬爱的达赖喇嘛:
  您表示愿意来军区,这是一件很好的 事,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但是由于反动分 子的阴谋挑拨给您造成很大的困难,故可暂 时不来。
  此致敬礼并祝保重
  谭冠三
  当时“四水六岗”分子和一部分拉萨市民,包围着罗布林卡,一般人进出很困难, 谭冠三的信是通过阿沛·阿旺晋美送去的。11 日达赖看到这封信后,给谭冠三回了一封信: 亲爱的谭政委同志:
  昨天我决定去军区看戏,但由于少数坏 人的煽动,而僧俗人民不了解真相追随其 后,进行阻拦,确实无法去访,使我害羞难 言,忧虑交加,而处于莫知所措的境地。您 毫不计较,送来的信出现在我眼前时,顿时 感到无限的兴奋。
  反动的坏分子们正在借口保护我的安全 而进行着危害我的活动。对此我正设法平 息。几天以后,情况安定了,一定同您见 面。您对我有何内部的指示,请通过此人 (指阿沛·阿旺晋美)坦率示知。
  达赖喇嘛亲笔呈
  达赖的信是用钢笔写在谭冠三给他的信 的下端空白处,然后交阿沛·阿旺晋美带回 军区,可见当时情况之紧急。达赖在签名之 后,特意写了“亲笔呈”三个字。这是藏族 信函的一种习惯,既表示郑重,也是对收信 人的尊敬。阿沛·阿旺晋美把信带回来后,谭冠三根据新的情况,马上写了第二封信。 亲爱的达赖喇嘛:
  现在反动分子竟敢肆无忌惮,公开地狂 妄地进行军事挑衅,在国防公路沿线(罗布 林卡北面的公路)修了工事,布置了大量机 枪和武装反动分子,已经十分严重地破坏了 国防交通安全。
  过去我们曾多次向噶厦谈过,人民解放 军负有保卫国防、保卫国防交通安全的责 任,对于这种严重的军事挑衅行为,实难置 之不理。因此,西藏军区已去信通知索康、 柳霞、夏苏、帕拉等,请他们通知反动分 子,立即拆除一切工事,并撤离公路。否则 由此引起的恶果,完全由他们自己负责。特 此报告,您有何意见,亦请尽快告知。
  此致敬礼并祝保重
  谭冠三
  这时,阿沛·阿旺晋美已不好公开出面, 谭冠三的信是通过嘉措林活佛送去的。
  有一点要说明,1959年春,在整个西 藏,解放军只有五个团的兵力,1万多人, 只能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和青藏公路沿线 及川藏公路部分地段驻守,而叛乱武装已发 展到2.3万多人。解放军驻拉萨的兵力,只有 不满员的13个步兵连,1个轻型装甲连,1个 炮兵团,加上机关人员和文工团,总计只有 2000多人。其他作战部队,大多驻守在日喀 则、亚东、察隅等边防地区,一旦拉萨有 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援。而且,叛乱 武装正在山南地区猖狂活动,西藏军区大约 1/3的兵力都被其牵制,一时难以脱身。正 是在这种情况下,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认为发 难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加紧了全面武装叛乱 的步伐。
  拉萨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谭冠三 不敢大意,随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中央。当天 下午,中央军委指示西藏军区要抓紧做好应 付打仗的一切准备工作,在敌向我进攻之前,应严守自卫立场,不先打第一枪,以争 取政治主动。谭冠三立即命令各单位坚守阵 地,严禁打第一枪。
  12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布达拉宫下 面的印经场召集所谓“西藏人民代表大会”, 诬蔑军区以看戏为名,企图劫持达赖,并加 害于他,公然宣称不受《十七条协议》的约 束。这就是说,他们撕毁了《十七条协议》, 公开与中央人民政府决裂。几乎在同一时 间,谭冠三也召集工委和军区领导分析形 势,制定应急措施。
  中央紧急部署,毛泽东召张经武、 张国华到武汉
  毛泽东当时在武汉。3月12日至15日,他 连续三次打电报向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认 为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可能认为我们软弱可 欺,闹事可能扩大,我们不得不准备提前实 行民主改革。他建议,我们在西藏军事上采 取守势,政治上采取攻势,分化上层,教育 下层,准备爆发叛乱,并请中央考虑对达赖 可能出走采取何种措施。   3月17日,达赖一行匆匆收拾行装,换成便服,装扮成普通藏民,于当天夜里从罗 布林卡的后院出走,乘坐牛皮船,渡过拉萨 河,经山南到印度,走得十分仓促。
  三位中将为中央当好参谋
  3月20日凌晨3时45分,拉萨的叛乱指挥 部自视胜券在握,下达了向西藏军区、西藏 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发起全面进攻的命 令。几千名叛乱分子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 分成三路向目标冲了上来……
  凌晨4时许,叛匪已将军区大院团团围 住,而军区大功率电台由于连续开机发生故 障,既发不出信号,也收不到信号。
  叛匪首先开枪后,谭冠三立即将有关情 况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报告,并说达赖可 能已离开拉萨。
  凌晨5时,谭冠三召开紧急会议,中心 议题是:现在叛匪已向我们开了第一枪,我 们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多数同志坚决主张 打,不打更被动,目前敌我力量悬殊,有被 敌人吃掉的危险。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一 旦打起来,不能歼灭敌人主力怎么办?反而 有被叛军包围切割的危险。经过分析,一致 认为:叛乱武装人数虽多,但力量分散,乌 合之众,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协同作 战能力差,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弱点,一 个个地吃掉敌人是有把握的。关键是我军行 动要迅速,各部队要配合好。
  谭冠三用商量的口气问邓少东:“你看 怎么样?”
  邓少东说:“你是书记,你下决心吧! 部队的指挥调动,我来负责,请你放心。”
  大家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谭冠三。但是 军委的意思谭冠三完全清楚:那就是不要出击。如果他在不经请示的情况下下令出击, 很可能成为违抗军令的罪人。可军区指挥机 关危在旦夕,士兵在流血,不能再等待了。 谭冠三站起来激愤地说:“刚才大家讲得都 很好。看来,西藏的这场武装冲突是想避也 避不了的,想躲也躲不过去的事。不是我们 想打,而是他们逼着我们上梁山。对于西藏 地方政府的上层反动集团挟持年轻的达赖喇 嘛,以他的名义所做的种种坏事,对叛乱分 子所犯下的伤天害理的种种罪行,我们是百 般忍耐,一让再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希望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说做到 了仁至义尽。但是,他们就是不给我们面 子,把我们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偏偏要用 枪炮来同我们较量,把我们逼向绝路。这就 不要怪我们不客气了。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 反击,坚决地反击。”
  接着,邓少东作了具体部署。谭冠三最 后说:“我军作战原则历来都是:不打则 已,打则必胜。一定要干净、彻底、全部地 消灭盘踞在拉萨的叛匪。”
  会议决定:20日上午10时,向盘踞在拉 萨的叛匪发起全面反击。
  谭冠三戎马一生,作过无数次决定,但 3月20日凌晨所作的决定,也许是他一生中 所作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次决定。通信 一恢复,他立即将决定报告中央。
  10时零5分,红、绿、白三色信号弹从 军区司令部腾空而起,照亮了拉萨上空。早 已严阵以待的炮兵部队朝药王山猛烈开炮。 平叛战斗开始了。
  战斗顺利进行,第一个目标是攻占药王 山,接着占领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
  通信恢复了。11时零7分,接到军委总 参谋部9时30分发来的电报,这是对凌晨请 示报告的回复。谭冠三急忙接过电报,扫了 一眼,一下愣住了。电报上明明写着“不要 动”。他感到震惊,仔细看了看,还是三个字“不要动”。
  谭冠三极力抑制自己的情绪,继续往下 看: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如果发生正面 武装冲突,我方很可能出现被动局面,所以 不同意你们打。你们可依托堡垒工事,就地 坚守。尽量缩小防区,等待内地增援部队进 藏。落款是“彭德怀”。
  谭冠三清楚地意识到这份电报的分量, 他在凌晨时迟迟下不了决心正是担心这个。 事到如今,他也渐渐平静下来,一面命令部 队一定要打胜,一面给军委回电,详细陈述 独自决定反击的缘由,检讨组织不周之处, 并自请处分。邓少东、詹化雨都表示支持谭 冠三的意见,同时表示,一切后果由他们共 同负责。
  下午2时,接到总参的电报:“同意还 击。”中央肯定了谭冠三的做法,因反击已 取得战果,故不予处分。谭冠三看完电报, 紧绷的身体一下松软下来,眼眶湿润了……
  1959年3月17日,张经武、张国华回到北 京。张经武出席中央讨论西藏平息叛乱、实 行民主改革的会议,几乎每天进出中南海。 张国华揣上治高血压的药瓶,带上秘书党雨 川立即乘飞机返回西藏。经过西安时,他为 安排入藏平叛作战部队的工作停留了两天, 于3月22日到达西藏当雄机场。这天正是拉 萨平叛战斗的最后一天,无法入城,又不得 不在当雄机场住宿一晚,于3月23日进入刚 刚结束战斗的拉萨市区。
  为了确保胜利,中央军委增派五十四军 一三○、一三四师和兰州军区十一师等部队 入藏平叛。
  张国华不时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战 事进行得十分顺利,他思索着下一步,向西 藏军区和西藏工委发出一份绝密急电,把叛 军吸引到拉萨,然后由增援部队把叛军包 围,加以聚歼。
  毛泽东也同意军委增调一三四师及其他配属部队火速会合于格尔木,并令张国华立 即赶到格尔木,率一三四师等增援部队从藏 北入藏,进行大迂回合围拉萨,令谭冠三牵 制住拉萨之敌,严禁乱出击,以免打草惊蛇。
  3月22日,张经武从北京发去中共中央 《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行民主改革的若 干政策问题的指示(草案)》。《指示》说, 西藏地方政府已经撕毁了《十七条协议》, 背叛祖国,发动全面叛乱。中央原来决定的 六年不改的政策,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 去。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必须同时坚 决地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中央指 出:“我们的方针是边打边改,叛乱地区先 改,未叛乱地区暂时缓改。”
  3月23日,军区宣布撤销朗子辖(相当于 市政府),成立了拉萨军管委员会,拉萨市的 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张国华飞回拉萨后,具体指挥西藏地区 的平叛作战,并于4月4日决定发起山南战 役。军区以四个团又两个营的兵力,分进合 击,迂回包围,向盘踞在山南地区之敌进 剿。出师十日,奔袭千里,一举荡平了叛匪 的老巢,封锁了亚东以东、米林以西的边境 线,割断了叛乱分子与国外陆上联系的重要 通道。
  5月下旬,张经武在参加了中央有关西 藏工作的会议后返回拉萨。中央认为,张经 武、张国华、谭冠三为制定关于西藏平叛改 革的各项政策,给中央当好参谋,作出了重 要贡献。
  1961年,西藏平叛进入尾声,残余叛乱 分子处于穷途末路、疲于奔命的境地。张国 华、谭冠三指示各部队在任务区内,发动群 众,大力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同时,各部队 采取重点合围、搜剿、专案侦捕等手段,进 行军事打击。残余的重要叛首、空降特务纷 纷被歼或投降。
  至此,西藏平叛宣告结束。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24日,波兰国家选举委员会公布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正式统计结果,通过对全国91.35%选区的选票统计,现任华沙市长、保守派法律与公正党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在
在80余年前的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人数不过3000余众,为掩护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个县,行程近4000华里,2500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10万之众,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被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称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的红十八师。  贺龙不让张正坤说后面的话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
期刊
随着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当前,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在发生许多新变化。  一、多位一体的教育培训格局趋于形成  近年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加大了开放办学的力度。组织调训、网络培训、干部选学、社会培训等多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趋于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汀较为发达的是印刷业,在闽西、赣南独树一帜.当年,除毛铭新印刷所外,还有壁香楼等私营印刷企业,旗帜鲜明地为红军服务,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期刊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将以聊城市为例,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研究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0 0 1年世界各地经济大多陷入或迈向衰退 ,东亚各地除中国、越南等外亦陷于深度的衰退与停滞之中。 2 0 0 2年下半年或晚些时候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亚洲各地经济亦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且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产业规划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问题的影响下,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达到最佳的区域产业规划目标。本文从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产业规划影响的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完善区域产业规划的对策,旨在其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
1978年4月5日,习仲勋受命南下,第二天下午,在中共廣东省委四届一次会议上,习仲勋当选为第二书记。习仲勋抵达广州6天后,4月11日至5月8日,叶剑英就到广东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视察工作。在叶帅下榻的南湖宾馆,习仲勋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并向他汇报了到广东工作的初步设想。叶剑英以6句话相赠:深入调查研究;稳妥制定计划;及时报告中央;按步执行实施;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保密安全。此后,习仲勋一直把这36字真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通过抓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使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