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TV堪称是2005年中国通信业界最大的亮点,然而进入2006年,国内外权威市场调研机构却频频惊呼:“IPTV发展放缓!”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确实放缓,背后埋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IPTV的发展究竟面临着哪些困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中国IPTV产业今后将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行?对IPTV态度积极的固网运营商,下一步又将采取怎样的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本报总编辑董凯虹日前与国内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进行了深入交流。
IPTV遭遇政策障碍
主要观点
IPTV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政策上的障碍。如果不突破,近期可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董凯虹: IPTV的话题近期一直很热,但是2006年我们看到国内IPTV的发展似乎不如2005年那样活跃,IPTV的发展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韦乐平: 最主要的困难就是体制和监管政策上的障碍。IPTV属于我国广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的监管交叉区,目前作为国家信息通信监管部门的信息产业部是大力支持的;作为国家广电传媒监管部门的广电部高层也已经意识到,IPTV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一种中性的技术,完全可以为广电事业服务,甚至认为:IPTV为广电数字化发展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但是,由于广电部门本身的产权结构复杂,政企不分,条块分离,其基层的认识和执行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电信已经和上海文广展开了合作,上海文广拥有国内第一张IPTV运营牌照,可以合法正规运营,但是中国电信在国内其他地区开展IPTV业务时还是遭遇了地方广电的阻碍。中国电信去年在全国20多个城市搞了IPTV试验网,花了不少钱,用户也有了,然而现在这些试验网大部分都被地方广电部门给封杀了。要突破这种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是很困难的,需要相当大的力度和相当长的时间去做工作,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
董凯虹: 如果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没有改变的话,中国电信下半年直到明年的IPTV发展之路将会怎么走?
韦乐平: 虽然很难,但是我们正在想办法规避、绕开这个政策风险。除了和上海文广合作,我们也在和其他渠道进行合作,比如新华社等,合作渠道其实也很多。当然这样在短期内就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发展。政策障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除了上海以外,我看不出今年IPTV会有什么大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在IPTV的发展方面,中国电信本身是非常希望能够和别人进行合作的。我们知道IPTV这个产业链有多复杂,我们也知道我们的作用有多大,谁想在IPTV这个新兴产业里面独霸天下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想起到我们应该有的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大家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达到多赢的目的。所以你看,我们第一步就是跟上海文广进行合作,我们也希望跟别的有资源的公司、部门进行合作。中国电信对于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内容提供是我们的弱势,所以我们在千方百计地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合作伙伴搞合作,希望能把这个事情做大,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H.264标准定局
主要观点
中国电信已经确定采用H.264作为IPTV的视频编解码技术。H.264产业链覆盖广、压缩率高、技术基本成熟,目前的问题就是等待产量上去。
董凯虹: 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以外,当前IPTV还面临哪些困难?比如在技术实现手段方面。
韦乐平: 成本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IPTV的端到端带宽成本从目前来看还是比较贵的,而存储成本却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方便。中国电信的一个考察团刚从美国回来,发现在很多美国家庭里,有一种60GB的存储盒,用来存储各种电视节目、家庭视频短片之类的内容,价格不贵,使用方便,很受欢迎。中国电信的上海研究院目前正在积极研究一种类似的家庭存储终端。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电信已经正式确定了采用H.264作为IPTV的视频编解码技术。
在常见的几种视频编解码技术中,当前大量应用的是MPEG-4,但这是一类庞大的多媒体应用标准族,标准的兼容性弱、互操作性很差、占据带宽较高、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高,属于过渡性技术。普通的MPEG-4机顶盒缺乏向H.264升级所需要的足够处理能力和预留资源,通常只能采用更换机顶盒的方式实现技术演进,因而不适合大规模推广。H.264属于下一代编码技术标准,是ITU-T、3GPP、DVD论坛的视频标准交集,压缩技术比以前有很大进展,是所有压缩技术里面压缩率最高的,支持一路实时标清电视只需要1.5Mbit/s,点播电视只需要1.2Mbit/s,画面可达到DVD质量。H.264有利于未来通信与娱乐、有线与无线的业务和终端融合,性价比高,易于实现互操作。当然,现在采用H.264技术的机顶盒价格还比较贵,要1000元左右1台;但芯片技术发展到今天,复杂性已经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量”,只要市场对于H.264机顶盒的需求量上去了,价格肯定就会下来。
在技术方面,我曾经把IPTV在技术上面临的问题概括为“七大挑战”,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年我又重新归纳成“八大挑战”:一是标准工作明显滞后,特别是一些涉及内容的跨行业的统一技术标准(内容源的编解码标准和参数、数字版权管理、流机制选择等涉及内容的技术标准)的缺失,加上各种封闭性内部IPTV标准严重影响了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性;二是网络和业务平台容量和结构的扩展性,能否经受住用户量迅速升级的挑战;三是DSLAM、BRAS等网络设备的组播能力和组播控制能力的挑战;四是网络能否保证IPTV业务所要求的优质服务质量(分级的可用性、延时、抖动和丢包率);五是如何在现有的五种视频编码标准(MPEG2、MPEG4,VC1、H.264和AVS)中进行选择,这也是需要综合平衡国家政策、技术性能、产业链成熟程度、经济性、多媒体融合业务等各方面需求的艰难抉择;六是如何保证从网络到终端,从业务平台到内容各个层面的安全性;七是如何在网络、中间件、机顶盒等不同层面实现互操作性;八是当前IPTV的封闭性导致其市场规模化程度降低,成本较高,影响了其长远的发展。
中国电信一直在技术方面为IPTV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和测试。比方说刚才提到的编解码技术,就是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探索,才最后下决心选定H.264的。因为第一,它覆盖的产业链最广,其他任何编码方式都不可能覆盖这么宽的产业链、这么多的业务,特别是通信业务;第二,它的压缩比也最合适,又是个标准化的东西,而且现在技术上也基本趋于成熟,目前缺的就是量产,只要量一起来,H.264技术马上就起来。全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电信运营商选择了这一标准。
类似于这样的技术探索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比如我们正在改造和优化城域网,对城域网改造今年我们有具体的目标,已经要求东部地区能够把IPTV作为它们未来业务发展的一部分来考虑城域网的改造问题,因为现在的城域网不改造的话,是不可能支持IPTV的规模发展的,各城域网在改造时对支持IPTV业务考虑的力度够不够、有没有到位是关键问题,因为毕竟IPTV业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面对几百个、几千个用户提供服务不算什么,真正厉害的是几十万、甚至更多用户上来时怎么办,那时对整个网络架构的各个方面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IPTV商业模式的探索
主要观点
IPTV的商业模式需要探索,因为没有以往的成功先例可循。是否盈利只是中国电信考虑的一个方面,IPTV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粘住用户。这一强大的生产力一定会突破人为的体制政策障碍,在全球和中国都将取得成功。
董凯虹: 解决了一直困扰业界的IPTV编码技术选择和其他技术问题之后,IPTV还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探索。从目前国外的IPTV商用、试商用情况来看,如何找到适合当地市场情况的商业模式,仍然是运营商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电信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韦乐平: 对IPTV商业模式的探索,的确是摆在运营商乃至整个产业链面前的崭新课题。到底IPTV的商业模式应该怎么样,没有人确切知道。因为,它已经远远跨出我们原来的这个传统商业模式了。IPTV的商业模式确实需要探索,因为没有以往的成功先例可循。
中国电信现在是一步一步地在走,在做试验,慢慢地探索合作的途径、盈利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试验网,但是现在都还谈不上商业模式,因为都没有商用,惟一一个即将商用的就是上海电信和上海文广合作的试验网,7月底将会进入试商用。上海是一个例外情况,因为在那里有线电视刚好是由上海文广运营的,而在其他地区的情况就不一样。因为存在竞争,一提钱的话马上就会被广电部门给封杀了,商业模式根本没有机会探索。
董凯虹: 面对这么多困难,又不一定能很快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是否会考虑重新调整IPTV战略?
韦乐平: IPTV的水的确是很深的,不像大家想像得那么简单。记得在2004年底的时候,王晓初总经理就IPTV的问题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向他说了八个字:“不可不干,不可大干。”
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从战略层面,IPTV一定要干,因为不干没有出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有线电视运营商已经大规模进入电信业务市场,电信公司必须反击,不反击就等于是任人宰割,这没有什么可考虑的,必须通过开展IPTV业务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在同一层面和领域展开竞争。在中国,由于我们的广电部门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网台分离,市场化,产权结构还比较复杂,因而暂时在业务上还没有对电信形成很大威胁,但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事实上,广电部门若能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政策保护机遇,完成产业化、市场化乃至体制改造以及网络的双向化数字化改造,开始能够大规模提供Triple Play业务后,将会开始大量侵蚀电信的基本赢利业务,成为电信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而电信公司进入IPTV领域,提供Triple Play乃至Multiple Play业务已经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种必然的战略抉择。
随着固话ARPU值的不断降低,来自移动、VoIP业务的冲击不断加剧,竞争日益激烈,固网运营商必须想办法开发新业务,提高ARPU值、留住用户、降低用户离网率。我相信如果监管政策有变化,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IPTV每年将给固网运营商带来几十亿元的收入。另外,盈利不盈利只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对中国电信来说,IPTV首先是保证我们的宽带接入服务能够粘住用户,也就是“锁住用户”。因为现在宽带接入的ARPU值在下降,用户增长也开始放缓,有了IPTV这个手段以后,ARPU值可以提升,用户也不会轻意离网了。其次是增加收入,粘住用户与增加收入,二者缺一不可。
董凯虹: 除在政策、技术、成本、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挑战之外,IPTV最终还要面对市场和最终用户的考验。从国外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使用习惯等因素将会影响一部分用户对VOD业务的接受程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韦乐平: 只靠VOD业务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电信将主要的IPTV业务定位为五大类,分别是视频类广播点播业务、高速上网、VoIP业务、交互式游戏、信息服务类业务。目前很难说其中哪一项业务将会成为最主要的IPTV业务。
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IPTV打开了一扇大门。它提供了潜在的新业务、新收入、新商务模式的机遇,而不仅仅局限于视频广播点播业务。IPTV实质上是一种多重业务捆绑(Multiple Play)的新业务形式。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发展IPTV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固网的强大资源优势,走向三网融合。我也相信这一强大的生产力一定会突破人为的体制政策障碍,在全球和中国取得成功。
采访手记:“不可不干”
采访韦乐平的过程,是完成工作和享受工作兼得的过程。此前很难预料,中国电信集团的总工程师在面对提问时,不仅迅速,而且直接地回答问题,甚至当问题必然会牵扯到个人看法时,他的回答仍然是坦诚的。
在电信业,在中国,庞大企业的机制确定之后,转变不仅漫长,而且更如同坚冰难破。在这样的前提下,人的作用更为明显。从面向企业市场的商务领航,到面向大众客户的“号码百事通”,市场口碑已经给中国电信的业务革新投了赞成票,而在这背后,是中国电信技术路线的成功。“我2001年一到中国电信,就开始做技术转型,重点是五大技术领域的技术转型,包括交换网、IP网、宽带接入网、传送网和移动网。那个时候还不敢讲业务转型,更不敢讲企业转型。2004年底,中国电信新任的董事长王晓初从更高层面正式提出,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这是很有远见和勇气的”,韦乐平简短的表述,清晰地描绘了过去5年中国电信的轨迹选择。
韦乐平说,在IPTV领域,中国电信应该采取的现阶段策略是“不可不干”,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电信在新业务上积极拓展的态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IMS的出现,“软交换”开始受到国内外通信业界一些专家的质疑,而这正是韦乐平到中国电信之后,主导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换网技术转型的核心。“软交换到底是否该上,实际判断并不难。”他说,面对每年几千万的新增用户,我们究竟是继续敷设传统的处于技术寿命终了期的电路交换机,还是转向面向未来的基于分组的软交换?回答并不困难,难的是时间点,为此必须解决一系列电信级的技术要求和维护要求问题。中国电信从2001年起就开始脚踏实地进行一系列技术试验、业务试验和试商用,从2005年起正式进入商用规模敷设。“IMS都只能作为多媒体业务应用,或者作为第二线的VoIP业务应用,还不具备大规模替代PSTN的功能和性能。”
“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开的,我们不仅要做出判断,还必须做出选择。”韦乐平表示。这是运营商总工程师和一般的技术专家之间的区别,也是中国电信建设CN2的原因。因为主导CN2的技术方向,以及领导建设了这张网,韦乐平备受国内外电信业瞩目,以CN2和软交换等为代表的中国电信的网络技术转型和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21CN)一同被当成下一代网络的经典模板,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考虑思路非常类似,甚至在几个主要技术领域的技术选择都很类似,但是方式可能不同,现实条件也不一样。”韦乐平和英国电信的首席技术官有过三次交流,有些方面中国电信走得更快、更坚定,例如基于IP/MPLS的CN2,又如融合网对移动的支持等;但是中国电信局限于现实的运作体制等因素,做不到英国电信那样,一次性大规模规划投入去构建一张大网,而只能采取逐年渐进方式。“这样我们的总体建设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这是一个遗憾。”他说。
据韦乐平表示,相对于IPTV,中国电信更期待移动牌照。在软交换、宽带之外,中国电信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3G的准备了。从技术层面到网络规划,再到业务平台开发和融合的计费系统开发以及市场策略等等,中国电信都已经做好了准备。韦乐平为中国电信IPTV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不可不干,不可大干,一定要干”,而如今,这一思维似乎已经拓展到包括IPTV在内的所有中国电信的技术主线上,因为它事实上代表着一种理性、务实与平衡。
IPTV遭遇政策障碍
主要观点
IPTV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政策上的障碍。如果不突破,近期可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董凯虹: IPTV的话题近期一直很热,但是2006年我们看到国内IPTV的发展似乎不如2005年那样活跃,IPTV的发展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韦乐平: 最主要的困难就是体制和监管政策上的障碍。IPTV属于我国广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的监管交叉区,目前作为国家信息通信监管部门的信息产业部是大力支持的;作为国家广电传媒监管部门的广电部高层也已经意识到,IPTV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一种中性的技术,完全可以为广电事业服务,甚至认为:IPTV为广电数字化发展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但是,由于广电部门本身的产权结构复杂,政企不分,条块分离,其基层的认识和执行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电信已经和上海文广展开了合作,上海文广拥有国内第一张IPTV运营牌照,可以合法正规运营,但是中国电信在国内其他地区开展IPTV业务时还是遭遇了地方广电的阻碍。中国电信去年在全国20多个城市搞了IPTV试验网,花了不少钱,用户也有了,然而现在这些试验网大部分都被地方广电部门给封杀了。要突破这种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是很困难的,需要相当大的力度和相当长的时间去做工作,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
董凯虹: 如果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没有改变的话,中国电信下半年直到明年的IPTV发展之路将会怎么走?
韦乐平: 虽然很难,但是我们正在想办法规避、绕开这个政策风险。除了和上海文广合作,我们也在和其他渠道进行合作,比如新华社等,合作渠道其实也很多。当然这样在短期内就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发展。政策障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除了上海以外,我看不出今年IPTV会有什么大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在IPTV的发展方面,中国电信本身是非常希望能够和别人进行合作的。我们知道IPTV这个产业链有多复杂,我们也知道我们的作用有多大,谁想在IPTV这个新兴产业里面独霸天下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想起到我们应该有的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大家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达到多赢的目的。所以你看,我们第一步就是跟上海文广进行合作,我们也希望跟别的有资源的公司、部门进行合作。中国电信对于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内容提供是我们的弱势,所以我们在千方百计地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合作伙伴搞合作,希望能把这个事情做大,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H.264标准定局
主要观点
中国电信已经确定采用H.264作为IPTV的视频编解码技术。H.264产业链覆盖广、压缩率高、技术基本成熟,目前的问题就是等待产量上去。
董凯虹: 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以外,当前IPTV还面临哪些困难?比如在技术实现手段方面。
韦乐平: 成本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IPTV的端到端带宽成本从目前来看还是比较贵的,而存储成本却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方便。中国电信的一个考察团刚从美国回来,发现在很多美国家庭里,有一种60GB的存储盒,用来存储各种电视节目、家庭视频短片之类的内容,价格不贵,使用方便,很受欢迎。中国电信的上海研究院目前正在积极研究一种类似的家庭存储终端。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电信已经正式确定了采用H.264作为IPTV的视频编解码技术。
在常见的几种视频编解码技术中,当前大量应用的是MPEG-4,但这是一类庞大的多媒体应用标准族,标准的兼容性弱、互操作性很差、占据带宽较高、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高,属于过渡性技术。普通的MPEG-4机顶盒缺乏向H.264升级所需要的足够处理能力和预留资源,通常只能采用更换机顶盒的方式实现技术演进,因而不适合大规模推广。H.264属于下一代编码技术标准,是ITU-T、3GPP、DVD论坛的视频标准交集,压缩技术比以前有很大进展,是所有压缩技术里面压缩率最高的,支持一路实时标清电视只需要1.5Mbit/s,点播电视只需要1.2Mbit/s,画面可达到DVD质量。H.264有利于未来通信与娱乐、有线与无线的业务和终端融合,性价比高,易于实现互操作。当然,现在采用H.264技术的机顶盒价格还比较贵,要1000元左右1台;但芯片技术发展到今天,复杂性已经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量”,只要市场对于H.264机顶盒的需求量上去了,价格肯定就会下来。
在技术方面,我曾经把IPTV在技术上面临的问题概括为“七大挑战”,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年我又重新归纳成“八大挑战”:一是标准工作明显滞后,特别是一些涉及内容的跨行业的统一技术标准(内容源的编解码标准和参数、数字版权管理、流机制选择等涉及内容的技术标准)的缺失,加上各种封闭性内部IPTV标准严重影响了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性;二是网络和业务平台容量和结构的扩展性,能否经受住用户量迅速升级的挑战;三是DSLAM、BRAS等网络设备的组播能力和组播控制能力的挑战;四是网络能否保证IPTV业务所要求的优质服务质量(分级的可用性、延时、抖动和丢包率);五是如何在现有的五种视频编码标准(MPEG2、MPEG4,VC1、H.264和AVS)中进行选择,这也是需要综合平衡国家政策、技术性能、产业链成熟程度、经济性、多媒体融合业务等各方面需求的艰难抉择;六是如何保证从网络到终端,从业务平台到内容各个层面的安全性;七是如何在网络、中间件、机顶盒等不同层面实现互操作性;八是当前IPTV的封闭性导致其市场规模化程度降低,成本较高,影响了其长远的发展。
中国电信一直在技术方面为IPTV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和测试。比方说刚才提到的编解码技术,就是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探索,才最后下决心选定H.264的。因为第一,它覆盖的产业链最广,其他任何编码方式都不可能覆盖这么宽的产业链、这么多的业务,特别是通信业务;第二,它的压缩比也最合适,又是个标准化的东西,而且现在技术上也基本趋于成熟,目前缺的就是量产,只要量一起来,H.264技术马上就起来。全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电信运营商选择了这一标准。
类似于这样的技术探索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比如我们正在改造和优化城域网,对城域网改造今年我们有具体的目标,已经要求东部地区能够把IPTV作为它们未来业务发展的一部分来考虑城域网的改造问题,因为现在的城域网不改造的话,是不可能支持IPTV的规模发展的,各城域网在改造时对支持IPTV业务考虑的力度够不够、有没有到位是关键问题,因为毕竟IPTV业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面对几百个、几千个用户提供服务不算什么,真正厉害的是几十万、甚至更多用户上来时怎么办,那时对整个网络架构的各个方面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IPTV商业模式的探索
主要观点
IPTV的商业模式需要探索,因为没有以往的成功先例可循。是否盈利只是中国电信考虑的一个方面,IPTV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粘住用户。这一强大的生产力一定会突破人为的体制政策障碍,在全球和中国都将取得成功。
董凯虹: 解决了一直困扰业界的IPTV编码技术选择和其他技术问题之后,IPTV还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探索。从目前国外的IPTV商用、试商用情况来看,如何找到适合当地市场情况的商业模式,仍然是运营商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电信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韦乐平: 对IPTV商业模式的探索,的确是摆在运营商乃至整个产业链面前的崭新课题。到底IPTV的商业模式应该怎么样,没有人确切知道。因为,它已经远远跨出我们原来的这个传统商业模式了。IPTV的商业模式确实需要探索,因为没有以往的成功先例可循。
中国电信现在是一步一步地在走,在做试验,慢慢地探索合作的途径、盈利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试验网,但是现在都还谈不上商业模式,因为都没有商用,惟一一个即将商用的就是上海电信和上海文广合作的试验网,7月底将会进入试商用。上海是一个例外情况,因为在那里有线电视刚好是由上海文广运营的,而在其他地区的情况就不一样。因为存在竞争,一提钱的话马上就会被广电部门给封杀了,商业模式根本没有机会探索。
董凯虹: 面对这么多困难,又不一定能很快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是否会考虑重新调整IPTV战略?
韦乐平: IPTV的水的确是很深的,不像大家想像得那么简单。记得在2004年底的时候,王晓初总经理就IPTV的问题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向他说了八个字:“不可不干,不可大干。”
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从战略层面,IPTV一定要干,因为不干没有出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有线电视运营商已经大规模进入电信业务市场,电信公司必须反击,不反击就等于是任人宰割,这没有什么可考虑的,必须通过开展IPTV业务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在同一层面和领域展开竞争。在中国,由于我们的广电部门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网台分离,市场化,产权结构还比较复杂,因而暂时在业务上还没有对电信形成很大威胁,但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事实上,广电部门若能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政策保护机遇,完成产业化、市场化乃至体制改造以及网络的双向化数字化改造,开始能够大规模提供Triple Play业务后,将会开始大量侵蚀电信的基本赢利业务,成为电信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而电信公司进入IPTV领域,提供Triple Play乃至Multiple Play业务已经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种必然的战略抉择。
随着固话ARPU值的不断降低,来自移动、VoIP业务的冲击不断加剧,竞争日益激烈,固网运营商必须想办法开发新业务,提高ARPU值、留住用户、降低用户离网率。我相信如果监管政策有变化,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IPTV每年将给固网运营商带来几十亿元的收入。另外,盈利不盈利只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对中国电信来说,IPTV首先是保证我们的宽带接入服务能够粘住用户,也就是“锁住用户”。因为现在宽带接入的ARPU值在下降,用户增长也开始放缓,有了IPTV这个手段以后,ARPU值可以提升,用户也不会轻意离网了。其次是增加收入,粘住用户与增加收入,二者缺一不可。
董凯虹: 除在政策、技术、成本、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挑战之外,IPTV最终还要面对市场和最终用户的考验。从国外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使用习惯等因素将会影响一部分用户对VOD业务的接受程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韦乐平: 只靠VOD业务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电信将主要的IPTV业务定位为五大类,分别是视频类广播点播业务、高速上网、VoIP业务、交互式游戏、信息服务类业务。目前很难说其中哪一项业务将会成为最主要的IPTV业务。
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IPTV打开了一扇大门。它提供了潜在的新业务、新收入、新商务模式的机遇,而不仅仅局限于视频广播点播业务。IPTV实质上是一种多重业务捆绑(Multiple Play)的新业务形式。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发展IPTV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固网的强大资源优势,走向三网融合。我也相信这一强大的生产力一定会突破人为的体制政策障碍,在全球和中国取得成功。
采访手记:“不可不干”
采访韦乐平的过程,是完成工作和享受工作兼得的过程。此前很难预料,中国电信集团的总工程师在面对提问时,不仅迅速,而且直接地回答问题,甚至当问题必然会牵扯到个人看法时,他的回答仍然是坦诚的。
在电信业,在中国,庞大企业的机制确定之后,转变不仅漫长,而且更如同坚冰难破。在这样的前提下,人的作用更为明显。从面向企业市场的商务领航,到面向大众客户的“号码百事通”,市场口碑已经给中国电信的业务革新投了赞成票,而在这背后,是中国电信技术路线的成功。“我2001年一到中国电信,就开始做技术转型,重点是五大技术领域的技术转型,包括交换网、IP网、宽带接入网、传送网和移动网。那个时候还不敢讲业务转型,更不敢讲企业转型。2004年底,中国电信新任的董事长王晓初从更高层面正式提出,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这是很有远见和勇气的”,韦乐平简短的表述,清晰地描绘了过去5年中国电信的轨迹选择。
韦乐平说,在IPTV领域,中国电信应该采取的现阶段策略是“不可不干”,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电信在新业务上积极拓展的态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IMS的出现,“软交换”开始受到国内外通信业界一些专家的质疑,而这正是韦乐平到中国电信之后,主导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换网技术转型的核心。“软交换到底是否该上,实际判断并不难。”他说,面对每年几千万的新增用户,我们究竟是继续敷设传统的处于技术寿命终了期的电路交换机,还是转向面向未来的基于分组的软交换?回答并不困难,难的是时间点,为此必须解决一系列电信级的技术要求和维护要求问题。中国电信从2001年起就开始脚踏实地进行一系列技术试验、业务试验和试商用,从2005年起正式进入商用规模敷设。“IMS都只能作为多媒体业务应用,或者作为第二线的VoIP业务应用,还不具备大规模替代PSTN的功能和性能。”
“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开的,我们不仅要做出判断,还必须做出选择。”韦乐平表示。这是运营商总工程师和一般的技术专家之间的区别,也是中国电信建设CN2的原因。因为主导CN2的技术方向,以及领导建设了这张网,韦乐平备受国内外电信业瞩目,以CN2和软交换等为代表的中国电信的网络技术转型和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21CN)一同被当成下一代网络的经典模板,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考虑思路非常类似,甚至在几个主要技术领域的技术选择都很类似,但是方式可能不同,现实条件也不一样。”韦乐平和英国电信的首席技术官有过三次交流,有些方面中国电信走得更快、更坚定,例如基于IP/MPLS的CN2,又如融合网对移动的支持等;但是中国电信局限于现实的运作体制等因素,做不到英国电信那样,一次性大规模规划投入去构建一张大网,而只能采取逐年渐进方式。“这样我们的总体建设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这是一个遗憾。”他说。
据韦乐平表示,相对于IPTV,中国电信更期待移动牌照。在软交换、宽带之外,中国电信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3G的准备了。从技术层面到网络规划,再到业务平台开发和融合的计费系统开发以及市场策略等等,中国电信都已经做好了准备。韦乐平为中国电信IPTV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不可不干,不可大干,一定要干”,而如今,这一思维似乎已经拓展到包括IPTV在内的所有中国电信的技术主线上,因为它事实上代表着一种理性、务实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