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式多样,利弊共存。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助力学校发展?我们认为应当依托课题研究,从研究的视角,客观、科学地从多方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在五年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研究推进硬件环境建设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较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是依托课题研究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购买中国电信200M企业级专线、思科千兆核心交换机、Juniper防火墙、网康上网行为管理器,早在2015年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学校无线网络具备实用、可靠、安全、易管理、可扩充等特点,能满足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校一线教师都配备了iPad和笔记本电脑。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均有iPad,高中学生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配备希沃交互平板电视、Apple TV等设备,便于课堂教学互动;安装录课系统,实时留存授课资料,便于云端分享。
学校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升级优化,都是由信息中心牵头,用一个个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推进。以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为例,我们对三个学部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学生需求、身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后才确定。
以研究促进软件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助力学校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学校依托课题研究,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
1.“云校”建设
目前学校数字校园云平台已有“学生自主选课系统”“过程性评价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Moodle平台”“招生财务教务联动系统”“OA办公系统”和“云之家审批平台”七大系统。这七大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一个个逐步推进,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思路逐步完善。如“Moodle平台”,在每学期末都会有关于该平台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课题组会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思考如何提升平台功能。
2.教学App筛选
学校组织研究小组分学段分学科对网上的各种App进行研究,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该表中包含每种App的优缺点分析、教学建议等。在初次研究中该表包含40多种App,在经过后期两次研究后扩充到近百种App。一位新手教师在拿到该表后,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App,避免了因使用不好的App而浪费课堂时间,保护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校本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流通
首先,通过各类课件评选活动生成一批优秀课件。学校定期组织校级课件制作大赛,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两次市、区级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如在2018年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学校教师作品获一等奖23件、二等奖38件、三等奖29件,一等奖占全区一等奖总数的44.23%。仅这一次活动,学校就收获了近百个优秀课件。教师获奖的优秀课件很多都是在小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几年下来,学校就生成了很多优秀的校本数字化资源。
其次,要让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流通起来。由各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软件公司一起生成了“学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学校的资源库平台就这样生成了。有了平台,还要让教师们乐意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平台,于是有了课题组研究资源的流通机制,比如,要求一学年结束后,教师把比较好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新学年教师在使用后对资源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平台上的评价结果给予奖励。
以研究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主力军,也是成功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教师乐意去使用信息技术,变“让我用”为“我要用”,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助力教学。
1.专项课题研究助力教师培训
在2016年学校课题“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立项成为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后,我们就开展了OTO转型教师素养、角色与发展模式研究,挑选小初高三个学部的骨干教师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开展的培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请多位专家来校讲座,让教师们意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组织教师参加校外的信息技术培训,让部分有潜力的教师先成为教育技术达人;三是开展校内教师的互助共享活动,这也是学校教师培训的重头戏,一直持续开展。我们请校内的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同伴的激励作用;然后,安排一批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与另一批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助学活动,解决技术难点。
2.四条策略提升教师积极性
通过OTO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也启发学校形成了保护、提升这种积极性的四条策略。
一是用科研课题来引领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在2018年学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结题后,学校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技术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除了立项的大课题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小课题研究,教师组队自愿申报,学校按比例审核立项,从立项、中检到结题,整个研究为期一年。
二是每年举办教师课堂大赛,鼓励教师们在学校大赛和校外各类公开课中展示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们就科研成果撰写论文,参加市区级征文比赛、向校刊或校外期刊投稿。
四是实行学术积分制度。教师在各项信息化科研活动中获奖、发表文章或分享经验,都能得到學术积分。在评职称和发奖金时,都要参考教师的学术积分。
以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持续开展了多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1.以“‘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为例
在“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中,为了掌握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需求,课题组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3套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生成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加喜欢、认可多元化的学习模式,高中76%、初中74.2%、小学64.71%的学生都倾向于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对在线学习的内容设置了9个选项,分别是视频教学、音频课程、课程讲义、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等。调研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视频辅助(86%),排名第二的是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和交流互动并列第三。有了这些数据支持,全校教师就有开展混合式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有一定的帮助。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方式,形成以问题为主导的混合式探究学习模式;包含激发、体验、表达、创造四个环节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dle平台的托福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教学模式。
2.以“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例
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聚焦小学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希望以移动学习终端为工具,进一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成立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美术组、音乐组、外教组七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加入到本学科项目组,利用学科组教研时间,每月都召开1~2次组内研讨会,安排基于移动终端的各学科研讨课,并在常态课中经常使用移动终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适合本学科教学的App,了解移动学习终端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第二阶段,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次修订模式。
第三阶段,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使用移动学习终端的情况。收集各学科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案例研究,最终将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生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案例集”。
在近三年中,七个小组一共研究了近百种App,共生成17种教学模式、114个教学案例。以英语学科为例,学校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单词课、语法课和阅读课。针对这三种课型,学校总结出了单词课四步教学模式、语法课三步教学模式及阅读课PWP教学模式。每种模式都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从“教学环节”“操作方式”等方面说明,形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一览表及模式说明”。
“互联网 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成长,助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买设备、搭平台,需要持续地用研究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用不用信息技术、何时用信息技术、怎么用信息技术,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标准科学、客观地研究,當用时则用,不当用时则不用。我们从来不强制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来决定。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研究不是做一次就好,需要多次去做。因为信息技术在不停地发展,许多教育软件层出不穷,学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但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认真科学地去研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以研究推进硬件环境建设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较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是依托课题研究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购买中国电信200M企业级专线、思科千兆核心交换机、Juniper防火墙、网康上网行为管理器,早在2015年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学校无线网络具备实用、可靠、安全、易管理、可扩充等特点,能满足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校一线教师都配备了iPad和笔记本电脑。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均有iPad,高中学生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配备希沃交互平板电视、Apple TV等设备,便于课堂教学互动;安装录课系统,实时留存授课资料,便于云端分享。
学校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升级优化,都是由信息中心牵头,用一个个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推进。以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为例,我们对三个学部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学生需求、身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后才确定。
以研究促进软件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助力学校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学校依托课题研究,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
1.“云校”建设
目前学校数字校园云平台已有“学生自主选课系统”“过程性评价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Moodle平台”“招生财务教务联动系统”“OA办公系统”和“云之家审批平台”七大系统。这七大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一个个逐步推进,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思路逐步完善。如“Moodle平台”,在每学期末都会有关于该平台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课题组会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思考如何提升平台功能。
2.教学App筛选
学校组织研究小组分学段分学科对网上的各种App进行研究,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该表中包含每种App的优缺点分析、教学建议等。在初次研究中该表包含40多种App,在经过后期两次研究后扩充到近百种App。一位新手教师在拿到该表后,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App,避免了因使用不好的App而浪费课堂时间,保护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校本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流通
首先,通过各类课件评选活动生成一批优秀课件。学校定期组织校级课件制作大赛,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两次市、区级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如在2018年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学校教师作品获一等奖23件、二等奖38件、三等奖29件,一等奖占全区一等奖总数的44.23%。仅这一次活动,学校就收获了近百个优秀课件。教师获奖的优秀课件很多都是在小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几年下来,学校就生成了很多优秀的校本数字化资源。
其次,要让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流通起来。由各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软件公司一起生成了“学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学校的资源库平台就这样生成了。有了平台,还要让教师们乐意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平台,于是有了课题组研究资源的流通机制,比如,要求一学年结束后,教师把比较好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新学年教师在使用后对资源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平台上的评价结果给予奖励。
以研究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主力军,也是成功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教师乐意去使用信息技术,变“让我用”为“我要用”,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助力教学。
1.专项课题研究助力教师培训
在2016年学校课题“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立项成为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后,我们就开展了OTO转型教师素养、角色与发展模式研究,挑选小初高三个学部的骨干教师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开展的培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请多位专家来校讲座,让教师们意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组织教师参加校外的信息技术培训,让部分有潜力的教师先成为教育技术达人;三是开展校内教师的互助共享活动,这也是学校教师培训的重头戏,一直持续开展。我们请校内的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同伴的激励作用;然后,安排一批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与另一批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助学活动,解决技术难点。
2.四条策略提升教师积极性
通过OTO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也启发学校形成了保护、提升这种积极性的四条策略。
一是用科研课题来引领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在2018年学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结题后,学校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技术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除了立项的大课题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小课题研究,教师组队自愿申报,学校按比例审核立项,从立项、中检到结题,整个研究为期一年。
二是每年举办教师课堂大赛,鼓励教师们在学校大赛和校外各类公开课中展示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们就科研成果撰写论文,参加市区级征文比赛、向校刊或校外期刊投稿。
四是实行学术积分制度。教师在各项信息化科研活动中获奖、发表文章或分享经验,都能得到學术积分。在评职称和发奖金时,都要参考教师的学术积分。
以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持续开展了多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1.以“‘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为例
在“互联网 ”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中,为了掌握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需求,课题组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3套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生成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加喜欢、认可多元化的学习模式,高中76%、初中74.2%、小学64.71%的学生都倾向于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对在线学习的内容设置了9个选项,分别是视频教学、音频课程、课程讲义、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等。调研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视频辅助(86%),排名第二的是在线模拟测试,网上答疑和交流互动并列第三。有了这些数据支持,全校教师就有开展混合式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有一定的帮助。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方式,形成以问题为主导的混合式探究学习模式;包含激发、体验、表达、创造四个环节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dle平台的托福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教学模式。
2.以“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例
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聚焦小学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希望以移动学习终端为工具,进一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成立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美术组、音乐组、外教组七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加入到本学科项目组,利用学科组教研时间,每月都召开1~2次组内研讨会,安排基于移动终端的各学科研讨课,并在常态课中经常使用移动终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适合本学科教学的App,了解移动学习终端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第二阶段,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次修订模式。
第三阶段,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使用移动学习终端的情况。收集各学科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案例研究,最终将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生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案例集”。
在近三年中,七个小组一共研究了近百种App,共生成17种教学模式、114个教学案例。以英语学科为例,学校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单词课、语法课和阅读课。针对这三种课型,学校总结出了单词课四步教学模式、语法课三步教学模式及阅读课PWP教学模式。每种模式都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从“教学环节”“操作方式”等方面说明,形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一览表及模式说明”。
“互联网 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成长,助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买设备、搭平台,需要持续地用研究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用不用信息技术、何时用信息技术、怎么用信息技术,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标准科学、客观地研究,當用时则用,不当用时则不用。我们从来不强制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来决定。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研究不是做一次就好,需要多次去做。因为信息技术在不停地发展,许多教育软件层出不穷,学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但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认真科学地去研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