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播报
歌剧《诗人李白》更像交响诗。
观剧前听说郭文景的新歌剧主角是李白,还有酒、月、诗,我异常兴奋。多么狂放的构思!将酒、诗、月拟人化地写,这太符合李白的浪漫性格和孤傲人生了。我想,在这样的戏剧张力下,郭文景的音乐空间该是无边的,不仅是创作方法,还包括音乐元素。
观剧后,做为舞台戏剧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但做为一个音乐作品,当交响诗来看,郭文景是成功的。整个作品,乐队部分写得非常出采,充满着戏剧冲突,声乐部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多是为李白诗歌谱写的曲。散场时,有人说这是李白诗歌联唱。我觉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李白的诗歌确实刺激了郭文景的灵感,再加上郭文景又钟爱李白,20年前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12年前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都取自李白的诗歌,但这次,郭文景将李白诗歌的竟境展现得更加立体、变幻。通过乐队,竹笛准确精致地捕捉郭文景内心的想象。可以看出,郭文景技术老道得已经达到了心想笔到乐随的境界。
可这毕竟是歌剧,做为声乐角色,也就是舞台上的人物,戏剧冲突太少了。这四场再加上终场戏就是五个意象,只有《李白与酒》第一场还有一点戏剧冲突,但不激烈。在我的想象中,用酒、月、诗做为与李白对峙的角色,实际就是李白潜意识、狂想、创作力的化身,李白能创作出那么棒的诗,其生命内在的冲突一定比得上《哈姆雷特》、《培尔·金特》的戏剧冲突。但舞台上呈现给我的除了意象如《李白与月》,就是简单的叙事,如《李白在宫中》。缺少那种每个角色都让人同情但却不可避免地冲突让观众揪心裂肺的激动,如像卡门和唐荷塞似的矛盾。李白生命里有这样的底色,或许编剧要的就是交响诗的结构。
歌剧主角李白,田浩江饰,整出戏,他在舞台上时间最多,唱得也最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其次是京剧小生江其虎饰的诗,再次是美声女高音周晓琳饰的明月,然后是混合男高音迟黎明饰的酒。真像交响乐队里的贝司,男低音田浩江打了很好底色。衬托着酒、月、诗的光彩。
我理解郭文景的难处。歌剧是田浩江委约的,郭文景要为低沉的男低音田浩江量身定做李白。李白是浪漫不羁的,这和男低音是个矛盾,上一部戏《夜宴》用的主角男低音,可以假声唱,上下灵活自如,依着郭文景的个性,这次不能重复上次的手法。应该多塑造几个不同侧面的李白,酒、月、诗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很遗憾没解决好戏剧冲突问题。显得剧本薄了。
《诗人李白》是我听过的郭文景第三部歌剧,前两部是《狂人日记》和《夜宴》。我感觉是一部比一部“好听”了,但我还是更喜欢《狂人日记》。《诗人李白》乐句之间过渡更柔和了,配器更简洁有效果了,有时,既衬托了唱,同时充分挖掘不同的音乐动机让他们冲突着,丰富着观众的听觉想象。他的中西结合更自然了。不论是中国的竹笛,还是京剧小生,与美声及交响乐队是那么融合。
歌剧《诗人李白》更像交响诗。
观剧前听说郭文景的新歌剧主角是李白,还有酒、月、诗,我异常兴奋。多么狂放的构思!将酒、诗、月拟人化地写,这太符合李白的浪漫性格和孤傲人生了。我想,在这样的戏剧张力下,郭文景的音乐空间该是无边的,不仅是创作方法,还包括音乐元素。
观剧后,做为舞台戏剧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但做为一个音乐作品,当交响诗来看,郭文景是成功的。整个作品,乐队部分写得非常出采,充满着戏剧冲突,声乐部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多是为李白诗歌谱写的曲。散场时,有人说这是李白诗歌联唱。我觉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李白的诗歌确实刺激了郭文景的灵感,再加上郭文景又钟爱李白,20年前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12年前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都取自李白的诗歌,但这次,郭文景将李白诗歌的竟境展现得更加立体、变幻。通过乐队,竹笛准确精致地捕捉郭文景内心的想象。可以看出,郭文景技术老道得已经达到了心想笔到乐随的境界。
可这毕竟是歌剧,做为声乐角色,也就是舞台上的人物,戏剧冲突太少了。这四场再加上终场戏就是五个意象,只有《李白与酒》第一场还有一点戏剧冲突,但不激烈。在我的想象中,用酒、月、诗做为与李白对峙的角色,实际就是李白潜意识、狂想、创作力的化身,李白能创作出那么棒的诗,其生命内在的冲突一定比得上《哈姆雷特》、《培尔·金特》的戏剧冲突。但舞台上呈现给我的除了意象如《李白与月》,就是简单的叙事,如《李白在宫中》。缺少那种每个角色都让人同情但却不可避免地冲突让观众揪心裂肺的激动,如像卡门和唐荷塞似的矛盾。李白生命里有这样的底色,或许编剧要的就是交响诗的结构。
歌剧主角李白,田浩江饰,整出戏,他在舞台上时间最多,唱得也最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其次是京剧小生江其虎饰的诗,再次是美声女高音周晓琳饰的明月,然后是混合男高音迟黎明饰的酒。真像交响乐队里的贝司,男低音田浩江打了很好底色。衬托着酒、月、诗的光彩。
我理解郭文景的难处。歌剧是田浩江委约的,郭文景要为低沉的男低音田浩江量身定做李白。李白是浪漫不羁的,这和男低音是个矛盾,上一部戏《夜宴》用的主角男低音,可以假声唱,上下灵活自如,依着郭文景的个性,这次不能重复上次的手法。应该多塑造几个不同侧面的李白,酒、月、诗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很遗憾没解决好戏剧冲突问题。显得剧本薄了。
《诗人李白》是我听过的郭文景第三部歌剧,前两部是《狂人日记》和《夜宴》。我感觉是一部比一部“好听”了,但我还是更喜欢《狂人日记》。《诗人李白》乐句之间过渡更柔和了,配器更简洁有效果了,有时,既衬托了唱,同时充分挖掘不同的音乐动机让他们冲突着,丰富着观众的听觉想象。他的中西结合更自然了。不论是中国的竹笛,还是京剧小生,与美声及交响乐队是那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