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养在心里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遇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这是纳西族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去读书吧。多美!
  是的,上苍托先生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读书,一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好书如知己。当你和书中的人一见倾心,不禁要如此感叹。仿佛你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清丽典雅,字字生香。你们在时光深处相遇的一瞬间,灵魂摇曳,情投意合。那些文字,不仅忧郁而且明亮,不仅沉静而且飞扬,不仅犀利而且温暖,不仅理性而且唯美。
  读大家的文字,觉得他们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他们把文字养在心里,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养在这把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所以,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面,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们充盈着诗意的诉说,纯粹的灵魂,清洁的思想,洗去世間弥漫的尘埃,给灵魂以洁净和安然。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
  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留出让读者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真正的好文字也处处留白,如一幅水墨丹青。只有胸中有山水的人,才懂得留白之美。
  清代的张潮这样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与月亮竟有着这样的渊源,不同的人生阅历、坎坷、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深浅和道理皆不相同,而好书从来都是一轮明月,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心灵的角落。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如此清明而透彻。
  冬夜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窗外,是孙康夜读的皑皑映雪,屋内的人手捧一卷书。雪夜里学学古人,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清茶香茗,万物寂静之夜,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美好的事吗?
  好书如同芳邻。它陪伴你,滋养你,慢慢成长。你从书的世界感知生命的愉悦,精神的光亮,灵魂的静美。那些优雅的文字,传达世间美好的一切:智慧,良知,悲悯,至善,信仰,理想和爱。似水流年里,唯有他们,能活过时间和未来。
  读书,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每个人自幼要有一颗审视美好的心灵,分得清美和丑,善与恶。而如今的人,审视美的能力和意识正在悄悄丧失,而对丑的好奇和猎奇心却比比皆是。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是的,你的心若简单,世界就简单。你的心若美好,世界就美好。因为,一个人的审美观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当你捧书阅读的一瞬,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上苍微笑着俯视着你,俯视着向善向美的一颗心。自幼与好书为邻的人,养成良好的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品位的高低,也决定了他视野和思想的高低。
  那么,读书不要想着实用,也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是谋心,只是为了自身的修养。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善美之人,一颗善美之心。那么,请读最美的文字,养一颗洁净的心,做最真的人。
  读书,原来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阵风吹醒一片云,是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怦然心动]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读书于人生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言“读书,一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但这种成就更多说的是精神成就——好书如知己,给你一个理性又温暖的朋友;阅读磨灵魂,给你一个宁静又快乐的心灵;读书长智慧,让人感知生命的愉悦和精神的光亮……
  由此,作者形象地把阅读比喻成“把文字养在心里”,读最美的文字,就是养一颗洁净的心,做最真的人……
  【文题延伸】最美好的享受;阅读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唤醒心灵……(平子)
其他文献
丽水古街,街上的确有着古色古香的江南情调。和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塘中泛起点点波光,坐在长廊中接受着轻风的洗礼,好生惬意。出了长廊,走过小小的拱桥,便见到了那位技艺高超、手法精炼的老爷爷——“糖人汤”。  一看到那个卖糖人的摊子,我们几个孩子就不由自主地向前跑去。“买糖人吗?”老爷爷抬头望着我们。这是一位满脸苍老的老人,笑起来时脸上的皱纹堆在一起,眼角的皱纹像是女孩子裙摆上的褶皱叠在一起,让人看着有一
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要留给明天呢?  ——题记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再错过太阳”,当时的我对这句话的内涵还不太理解,直到那个人出现,才让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珍惜现在……”  去年夏天,一直与我做“难兄难弟”的表姐回来了。我兴致勃勃地去看她,但一进门我不禁愣住了,表姐的模样并不如从前那样明媚动人,反而变得有些憔悴。只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  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  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  “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此乃旧时药店对联,几近菩萨心肠。旧时,文印社挂有“敬惜字纸”的匾额,酒家店堂内张贴对联“进门只道千杯少;出店方知一盏多”。  在传统商业伦理中,不乏为消费者考虑的善意。如今商家掛的却多是“招财进宝”之类的招牌。  (文/南台人)
摘要: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在无数小人物破碎的小日子里,注入了希望和悲悯的目光,挖掘出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和超越生死的普世之爱。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努力绘制着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现实世界图景。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童话叙事。在童年与成熟,轻与重的辨证统一中,抵达了“诗”的实质,构成了艺术精神的一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迟子建;童话叙事;诗意  一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迟子建的小说创作,那么,应
获得金牌以后,有些人会把它当成终生的“护身符”。他忘了金牌可以“保值”,但是,绝对不“保质”。在踌躇满志的非凡得意里,他自我蒙骗地相信,即使不经锤炼也能产生好作品。  有些人,会忧心忡忡地把那面金牌变成“五指山”,让它沉沉地压在自己身上。这时,他纵能七十二变,也难以施展拳脚。唉,一刹那的荣耀,竟可悲地化作终生的负担。在全然没有佳作继续问世的落寞里,金牌闪出的亮光,既惹目,又刺目。也有些人,患得患失
近日,厦门120急救车将要全部安装“天眼”,这样,社会车辆有条件避让而不避让的将会被拍照罚款。当地警方表示,为急救车护航的具体处罚细则还在制定之中,不日将会公布。相关人士表示,这种措施正式实施后,有望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使120急救车行驶的“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如今,交通拥堵不堪已成为多数城市最大的难题。前不久,由于其他车辆占用了应急通道,浙江一名受伤司机在等待救援中死亡,福建龙岩一名
摘要:评论界对余华的长篇《第七天》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第七天》流于一种浮泛的新闻速递而缺乏文学之审美属性,但细读文本可知,余华《第七天》依然展现了其一贯的小说叙述才能,通过强化情境叙述、运用“多声部”叙述和言简义丰的审美风格而令作品中所营构的“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互为镜像,引领读者对生离死别、生死错位之人生荒诞悲剧予以哲学反思,小说叙述的人物在阴阳两界之间游弋,叙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摘要:从198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就具有对现实文学“再现”的创作特征,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在以往对《兄弟》的论争中,人们都过于关注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正面强攻”,而忽视了历史也是某种现实,余华在对现实“再现”这一点上从未改变。换个角度来看,《兄弟》以及余华以往作品所引起的种种争议,根源在于作品中的“现实”对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惯性发起了挑战,而这种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21世纪
回家。楼梯口的门禁关着,透过落地玻璃,我看见门廊里,两个陌生男人正站在那儿聊天。其中面对着我的中年男人也看见了我,看到我要进楼梯洞口,他侧身,伸手,似要摁墙后面的门禁开关。而与此同时,我已经掏出门禁卡,刷了一下,“嘀——”一声,门开了。  推门而入,经过中年男人的身边时,我犹豫着要不要跟他道一声谢,因为我看出他是准备帮我摁门禁开关的。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因为,我也清楚地知道,事实上,是我自己刷门禁
星期天,起得晚些  昨夜微涼,身体如年久失修的故乡老宅  久站腰间盘,久坐前列腺  中年的裂纹总想把我拦腰折断  但我一般都不去理会  一如既往地扫地  煮粥、翻看博客  一如既往地  有意避开想到你  我知道,生命短暂  死比生长久  所以我得先不动声色地用完生  空下来死,等你一起  流 年  你尽量不要喊我  此刻我躲在四楼的窗玻璃后  看对面楼道里走下来的女子  那个和大片阳光一起  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