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3世纪,蒙古铁骑踏平欧亚大陆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蒙古统治者优待工匠并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瓷烧制技术的成熟为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瓷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关键词:元青花;元青花起源;历史背景;元枢府瓷;元代交通
笔者于2012年进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工作,因馆内藏有一件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1),故开始关注元青花瓷。
过去学界一般将元青花分为“延祐型”青花、“至正型”青花以及被少数学者认可的“枢府型”青花。近年来,“延祐型”青花的重要代表江西九江博物馆馆藏塔式盖瓶被质疑,部分学者认为此器物是用铁作为呈色元素,褐彩中不含铅元素,因而不是元青花,故“延祐型”青花被否决。元青花创烧年代不会很晚,有考古学者将元青花创烧年代提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本文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至正型”青花为例,简单梳理了元青花瓷产生的背景因素。
1 元青花存世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存的元青花瓷器約400件,其中中国藏有200余件,绝大部分珍藏在各大国有博物馆及文物考古所等机构;国外藏有200余件,主要分布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又称托普卡比宫)、伊朗国家博物馆,以及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埃及的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其中以伊朗和土耳其的收藏为最。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十一年”铭款的青花象耳瓶,标志着元青花瓷研究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受国外学术的影响,国内元青花研究日渐炙热。
2 元青花产生背景
一是蒙古统一欧亚大陆为元青花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蒙古汗国。之后蒙古汗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扩大领土。1209—1211年,蒙古汗国首先征服了原归附西辽的畏兀儿人(西州回鹘)。1218年灭西辽,打开通往中亚、欧洲的道路。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占领中亚,进兵至乌克兰,之后分封诸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建都拔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术赤死后,该国归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北),称察合台汗国,统治中亚地区。三子窝阔台封于叶密立与霍博,建都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称窝阔台汗国。
1235年,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等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占领俄罗斯,直至孛烈儿(波兰)、马扎尔(匈牙利)及奥地利。1253年,旭烈兀(蒙哥弟)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第三次西征之后,忽必烈将波斯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称伊利汗国(“伊利”突厥语,“从属”之意)。这四大汗国同蒙古汗国乃至后来的元代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尤其在元代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之间的关系一直良好。
四大汗国中,伊利汗国与元代关系较为密切。旭烈兀因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故忽必烈划波斯地区归其统治。1265年旭烈兀死后,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阿八哈为汗。1284年,阿八哈卒后,阿鲁浑、阿鲁浑弟海合都(又名亦邻真朵儿只)先后继位。1295年,海合都被杀,其子合赞为取得当地首领和穆斯林的支持,报仇平叛,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之后随着元成宗铁穆耳与笃哇、察八儿达成协议,蒙元皇室内斗暂熄,驿路通畅,中亚和元朝使臣交流更加频繁。这也使大量伊斯兰制陶工匠进入中国,并带来大量的青花着色剂钴矿,为元青花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是蒙古统治者优待工匠并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元朝建立了“四等人制”制度,根据所属民族及征服顺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均有不平等的规定。但是元代蒙古统治者非常重视保护和搜罗工匠。在早期战争中,蒙古军实行屠城政策,凡攻城遇到抵抗,城破后便将满城居民杀光,唯不屠工匠,并加以收用。窝阔台汗在位时,曾得回回工匠三百余户,即在弘州(今河北阳原县)设局,派官督其生产。后又得回回工匠三千户,将其安置于荨麻林(今河北万全西北)工作。忽必烈灭南宋后更大肆地搜罗工匠,元朝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他们从事官手工业的生产,并立有专门的匠户(即匠籍),子孙世袭,不得更易。官府发给工匠及其家口盐粮,免除科差,但要纳地税。元代前期,匠户可以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但在成宗大徳七年(1303)元政府改革役法后,与民户按同一标准承担。
此外元朝政府根据不同的手工行业设立了管理机构,如中央专管工艺的将作院等。此外,元廷还开办了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如各地的各种官手工业局、院等,直接从事手工生产,“掌瓷器烧造事务”的浮梁瓷局就属此类。元代对工匠非常优待,对制瓷工匠亦如是,加上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瓷烧制技术的成熟为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宋代战乱导致北方手工业停滞不前,大量工匠南逃,而景德镇恰未受战乱影响,有非常好的制瓷基础。加上景德镇蕴藏丰富的高岭土、瓷石、釉果及烧窑燃料,因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元青花的产生是基于景德镇青白瓷日益进步的烧造技术及枢府瓷(卵白釉瓷)成功烧制发展而来的。元朝人蒋祈在《陶纪》中说:“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元代所烧青白瓷,早期呈色青白,晚期釉色闪青或泛白,一些器物常与同时期景德镇枢府瓷器物混淆难辨。目前出土的部分元青白瓷实物洁白无瑕、莹润可爱。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始烧的产品,一般认为是元代官方用瓷。元代设有枢密院,景德镇专为其烧制精美瓷器,多在器内印有“枢府”“太禧”二字。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景德镇陶录》“枢府窑”专门介绍枢府器:“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马蹄盘、耍角盂各名式,器内皆作‘枢府’字号。当时民亦仿造,然所供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终非民器可逮。”可见枢府瓷民间亦有烧者。 洁白的胎体用氧化钴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一次高温烧成即为青花瓷。元代青白瓷及枢府瓷的烧制,为日后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瓷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元代海外贸易是在南宋海外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税收政策的优惠,陶瓷器、丝织品等产量的增长,都为发达的元代海外贸易创造了条件。至元十四年(1277),蒙古人攻取浙江、福建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港设立市舶司,主要负责海上贸易相关事宜。后来又先后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處,其中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商港。据庆元市舶司的资料记载,当时进口货物(细色、粗色)共有220余种,主要是香料、药材、布匹、宝物等,出口货物有纺织品、陶瓷器、日常生活用品等。1973年韩国全罗道新安海域发现载有大量瓷器的元代贸易商船,它是从庆元港出发前往日本的。
见于记载的、与元朝有海洋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百余个,如东亚的日本、高丽(朝鲜),东南亚的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南亚的马八儿国(今印度南部)、僧加剌(今斯里兰卡)等。另外埃及开罗、叙利亚杜马、伊朗内陆的内沙布尔及波斯湾等地的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元朝贸易瓷甚至元青花瓷。另外“埃及开罗福斯塔特遗址,叙利亚的杜马,伊朗内陆的内沙布尔,波斯湾霍尔木兹岛,波斯湾北岸的巴士拉、乌鲍拉、希拉和基什,巴林的巴林堡,黎巴嫩的巴勒贝克和也门”①等地区均发现元朝贸易瓷,甚至元青花瓷。这些与元朝贸易的地区“遍布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南亚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东非、北非”②,甚至非洲西部。
瓷器具有易碎、笨重、运输数量巨大等特点,加上元朝与海都、笃哇的长期战争以及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不断冲突导致陆路时断时续,因此元代瓷器对外贸易以更为安全、畅通、便捷的海路为主。元人汪大渊所写的《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出口的瓷器有青瓷、青白瓷(影青)、青白花瓷(青花)等品种。今天在东南亚、中西亚发现大量的元青花及其残片,绝大部分都是由海路贸易而来。
除了海路以外,陆路运输也有一定的发展。元代与前述钦察、伊利(今伊朗)两汗国陆路往来密切,道路经此两国可通至欧洲。据说马可·波罗就是跟随其父从陆路至元大都的。但是马可·波罗护送元代阔阔真公主嫁给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及马可·波罗离开元朝返回故乡,走的却是海路。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所出元青花瓷牡丹纹大罐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燕家梁遗址,该遗址还出土有鸳鸯荷池纹碗、凤纹高足杯、海水波涛纹玉壶春瓶等元青花器,燕家梁遗址被认为是元代水陆驿站,与草原丝绸之路有关。元朝开辟了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至应里州(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漕运,经燕家梁遗址。另外,燕家梁遗址北出阴山昆都仑沟可至德宁路故城及哈拉和林等地。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3 结语
元青花瓷的研究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笔者从历史背景、工匠政策、景德镇制瓷工艺发展基础、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元青花瓷产生的背景因素,对我们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元青花瓷会有很大的帮助。
今后,笔者还将对国内、欧洲、美洲、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等地的传世及新出土元青花资料加以关注研究。争取多寻求一些可靠的实物资料来接近元青花瓷起源、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元青花;元青花起源;历史背景;元枢府瓷;元代交通
笔者于2012年进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工作,因馆内藏有一件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1),故开始关注元青花瓷。
过去学界一般将元青花分为“延祐型”青花、“至正型”青花以及被少数学者认可的“枢府型”青花。近年来,“延祐型”青花的重要代表江西九江博物馆馆藏塔式盖瓶被质疑,部分学者认为此器物是用铁作为呈色元素,褐彩中不含铅元素,因而不是元青花,故“延祐型”青花被否决。元青花创烧年代不会很晚,有考古学者将元青花创烧年代提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本文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至正型”青花为例,简单梳理了元青花瓷产生的背景因素。
1 元青花存世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存的元青花瓷器約400件,其中中国藏有200余件,绝大部分珍藏在各大国有博物馆及文物考古所等机构;国外藏有200余件,主要分布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又称托普卡比宫)、伊朗国家博物馆,以及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埃及的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其中以伊朗和土耳其的收藏为最。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十一年”铭款的青花象耳瓶,标志着元青花瓷研究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受国外学术的影响,国内元青花研究日渐炙热。
2 元青花产生背景
一是蒙古统一欧亚大陆为元青花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蒙古汗国。之后蒙古汗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扩大领土。1209—1211年,蒙古汗国首先征服了原归附西辽的畏兀儿人(西州回鹘)。1218年灭西辽,打开通往中亚、欧洲的道路。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占领中亚,进兵至乌克兰,之后分封诸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建都拔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术赤死后,该国归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北),称察合台汗国,统治中亚地区。三子窝阔台封于叶密立与霍博,建都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称窝阔台汗国。
1235年,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等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占领俄罗斯,直至孛烈儿(波兰)、马扎尔(匈牙利)及奥地利。1253年,旭烈兀(蒙哥弟)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第三次西征之后,忽必烈将波斯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称伊利汗国(“伊利”突厥语,“从属”之意)。这四大汗国同蒙古汗国乃至后来的元代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尤其在元代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之间的关系一直良好。
四大汗国中,伊利汗国与元代关系较为密切。旭烈兀因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故忽必烈划波斯地区归其统治。1265年旭烈兀死后,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阿八哈为汗。1284年,阿八哈卒后,阿鲁浑、阿鲁浑弟海合都(又名亦邻真朵儿只)先后继位。1295年,海合都被杀,其子合赞为取得当地首领和穆斯林的支持,报仇平叛,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之后随着元成宗铁穆耳与笃哇、察八儿达成协议,蒙元皇室内斗暂熄,驿路通畅,中亚和元朝使臣交流更加频繁。这也使大量伊斯兰制陶工匠进入中国,并带来大量的青花着色剂钴矿,为元青花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是蒙古统治者优待工匠并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元朝建立了“四等人制”制度,根据所属民族及征服顺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均有不平等的规定。但是元代蒙古统治者非常重视保护和搜罗工匠。在早期战争中,蒙古军实行屠城政策,凡攻城遇到抵抗,城破后便将满城居民杀光,唯不屠工匠,并加以收用。窝阔台汗在位时,曾得回回工匠三百余户,即在弘州(今河北阳原县)设局,派官督其生产。后又得回回工匠三千户,将其安置于荨麻林(今河北万全西北)工作。忽必烈灭南宋后更大肆地搜罗工匠,元朝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他们从事官手工业的生产,并立有专门的匠户(即匠籍),子孙世袭,不得更易。官府发给工匠及其家口盐粮,免除科差,但要纳地税。元代前期,匠户可以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但在成宗大徳七年(1303)元政府改革役法后,与民户按同一标准承担。
此外元朝政府根据不同的手工行业设立了管理机构,如中央专管工艺的将作院等。此外,元廷还开办了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如各地的各种官手工业局、院等,直接从事手工生产,“掌瓷器烧造事务”的浮梁瓷局就属此类。元代对工匠非常优待,对制瓷工匠亦如是,加上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瓷烧制技术的成熟为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宋代战乱导致北方手工业停滞不前,大量工匠南逃,而景德镇恰未受战乱影响,有非常好的制瓷基础。加上景德镇蕴藏丰富的高岭土、瓷石、釉果及烧窑燃料,因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元青花的产生是基于景德镇青白瓷日益进步的烧造技术及枢府瓷(卵白釉瓷)成功烧制发展而来的。元朝人蒋祈在《陶纪》中说:“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元代所烧青白瓷,早期呈色青白,晚期釉色闪青或泛白,一些器物常与同时期景德镇枢府瓷器物混淆难辨。目前出土的部分元青白瓷实物洁白无瑕、莹润可爱。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始烧的产品,一般认为是元代官方用瓷。元代设有枢密院,景德镇专为其烧制精美瓷器,多在器内印有“枢府”“太禧”二字。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景德镇陶录》“枢府窑”专门介绍枢府器:“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马蹄盘、耍角盂各名式,器内皆作‘枢府’字号。当时民亦仿造,然所供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终非民器可逮。”可见枢府瓷民间亦有烧者。 洁白的胎体用氧化钴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一次高温烧成即为青花瓷。元代青白瓷及枢府瓷的烧制,为日后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瓷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元代海外贸易是在南宋海外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税收政策的优惠,陶瓷器、丝织品等产量的增长,都为发达的元代海外贸易创造了条件。至元十四年(1277),蒙古人攻取浙江、福建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港设立市舶司,主要负责海上贸易相关事宜。后来又先后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處,其中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商港。据庆元市舶司的资料记载,当时进口货物(细色、粗色)共有220余种,主要是香料、药材、布匹、宝物等,出口货物有纺织品、陶瓷器、日常生活用品等。1973年韩国全罗道新安海域发现载有大量瓷器的元代贸易商船,它是从庆元港出发前往日本的。
见于记载的、与元朝有海洋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百余个,如东亚的日本、高丽(朝鲜),东南亚的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南亚的马八儿国(今印度南部)、僧加剌(今斯里兰卡)等。另外埃及开罗、叙利亚杜马、伊朗内陆的内沙布尔及波斯湾等地的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元朝贸易瓷甚至元青花瓷。另外“埃及开罗福斯塔特遗址,叙利亚的杜马,伊朗内陆的内沙布尔,波斯湾霍尔木兹岛,波斯湾北岸的巴士拉、乌鲍拉、希拉和基什,巴林的巴林堡,黎巴嫩的巴勒贝克和也门”①等地区均发现元朝贸易瓷,甚至元青花瓷。这些与元朝贸易的地区“遍布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南亚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东非、北非”②,甚至非洲西部。
瓷器具有易碎、笨重、运输数量巨大等特点,加上元朝与海都、笃哇的长期战争以及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不断冲突导致陆路时断时续,因此元代瓷器对外贸易以更为安全、畅通、便捷的海路为主。元人汪大渊所写的《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出口的瓷器有青瓷、青白瓷(影青)、青白花瓷(青花)等品种。今天在东南亚、中西亚发现大量的元青花及其残片,绝大部分都是由海路贸易而来。
除了海路以外,陆路运输也有一定的发展。元代与前述钦察、伊利(今伊朗)两汗国陆路往来密切,道路经此两国可通至欧洲。据说马可·波罗就是跟随其父从陆路至元大都的。但是马可·波罗护送元代阔阔真公主嫁给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及马可·波罗离开元朝返回故乡,走的却是海路。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所出元青花瓷牡丹纹大罐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燕家梁遗址,该遗址还出土有鸳鸯荷池纹碗、凤纹高足杯、海水波涛纹玉壶春瓶等元青花器,燕家梁遗址被认为是元代水陆驿站,与草原丝绸之路有关。元朝开辟了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至应里州(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漕运,经燕家梁遗址。另外,燕家梁遗址北出阴山昆都仑沟可至德宁路故城及哈拉和林等地。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3 结语
元青花瓷的研究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笔者从历史背景、工匠政策、景德镇制瓷工艺发展基础、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元青花瓷产生的背景因素,对我们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元青花瓷会有很大的帮助。
今后,笔者还将对国内、欧洲、美洲、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等地的传世及新出土元青花资料加以关注研究。争取多寻求一些可靠的实物资料来接近元青花瓷起源、发展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