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阅读教学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有问题不断地生成,问题是阅读教学之“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把阅读文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问题应来源于学生,而且必须来源于学生。初读文本时,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文本向学生传达一定的信息,而学生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进行问题的积累。
对于学生积累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度,采用小组合作阅读的形式,分层组织阅读教学。具体操作起来应该分以下三个层面。
下面,我就以《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我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向所有学生开放,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
学生进行个体阅读所积累的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许多是很浅显的,关于文章信息的问题。如在《詹天佑》一文中,学生就提出了诸如“詹天佑是什么朝代的人?他是干什么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夺铁路的修筑权?他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等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种问题,因为其简单易解决,应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很少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提醒组员多给这类学生机会。因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怎样促使“学习困难的” 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层次的小组合作阅读就是极好的契机。解决问题的渴望促使他们反复阅读文本,问题的达成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反作用于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因为“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感。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成功激励下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会使这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这种“有心栽花盼花开”的做法使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姹紫嫣红,春色满园。这是对问题的初步筛检。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确定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个体阅读趋于单一和片面,小组合作阅读趋于全面和多元,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
不可否认,学生在自我尝试阅读阶段也会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为什么称詹天佑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这种有一定难度的,统领全文的问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反复阅读文本,在小组进行深层探究往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因为这种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阅读行为,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多元化,并且它是不断生成的,形成一种原子裂变式的不规则放射状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有不同观 点之间的交锋,也可以在别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引发出新的思考。在小组合作阅读中,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其他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也同时成了“阅读的对象”。这种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将“我不确定如何回答的问题” 变为“我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再者,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样论述的:“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老师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 “我不确定如何回答的问题”就介于学生会与不会之间,也就是介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变“我不确定如何回答”为“我知道如何回答”。
关于“为什么称詹天佑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问题,小组经过合作阅读,很快得出了答案。组长主讲,其他学生补充,综合起来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他们千方百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心,是绝对做不到的!”这种回答已非常完整,显然,这一小组对文本的理解已比较深入,这是小组合作阅读的成功,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这也是对问题的再次筛选。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无路可走,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在阅读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同时也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是教师最佳的阅读教学切入点。对于这类问题应如何处理呢?
苏霍姆林斯基有相当多的文章涉及阅读,他是这样说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我的理解是: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学生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书没有读透。怎么办?再读!《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就是说:“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谕了。”这句话点明了教师的作用,即启发引导。
我的看法是:对于这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教师更不应该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必要的话,可再次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如在《詹天佑》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于“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课文从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是怎样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于如何勘测线路,文中有详细的叙述,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会明白,开凿隧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作图,学生也会很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说老实话,对于教师,也需要反复研读教材才能理解。对这一难点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
1.阅读相关段落,尝试着画出示意图。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示意图的画法,并要说出理由,并尝试修改自己的示意图。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4.教师出示“人”字形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讲解,再次理解文本。
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画图为手段,以反复探究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综上所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语)以问题引领,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即为读书循序渐进之法,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多元交流、对话中“熟读而精思”,阅读能力必能得到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必然生机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问题应来源于学生,而且必须来源于学生。初读文本时,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文本向学生传达一定的信息,而学生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进行问题的积累。
对于学生积累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度,采用小组合作阅读的形式,分层组织阅读教学。具体操作起来应该分以下三个层面。
下面,我就以《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我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向所有学生开放,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
学生进行个体阅读所积累的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许多是很浅显的,关于文章信息的问题。如在《詹天佑》一文中,学生就提出了诸如“詹天佑是什么朝代的人?他是干什么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夺铁路的修筑权?他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等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种问题,因为其简单易解决,应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很少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提醒组员多给这类学生机会。因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怎样促使“学习困难的” 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层次的小组合作阅读就是极好的契机。解决问题的渴望促使他们反复阅读文本,问题的达成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反作用于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因为“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感。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成功激励下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会使这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这种“有心栽花盼花开”的做法使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姹紫嫣红,春色满园。这是对问题的初步筛检。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确定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个体阅读趋于单一和片面,小组合作阅读趋于全面和多元,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
不可否认,学生在自我尝试阅读阶段也会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为什么称詹天佑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这种有一定难度的,统领全文的问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反复阅读文本,在小组进行深层探究往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因为这种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阅读行为,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多元化,并且它是不断生成的,形成一种原子裂变式的不规则放射状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有不同观 点之间的交锋,也可以在别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引发出新的思考。在小组合作阅读中,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其他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也同时成了“阅读的对象”。这种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将“我不确定如何回答的问题” 变为“我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再者,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样论述的:“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老师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 “我不确定如何回答的问题”就介于学生会与不会之间,也就是介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变“我不确定如何回答”为“我知道如何回答”。
关于“为什么称詹天佑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问题,小组经过合作阅读,很快得出了答案。组长主讲,其他学生补充,综合起来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他们千方百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心,是绝对做不到的!”这种回答已非常完整,显然,这一小组对文本的理解已比较深入,这是小组合作阅读的成功,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这也是对问题的再次筛选。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无路可走,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在阅读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同时也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是教师最佳的阅读教学切入点。对于这类问题应如何处理呢?
苏霍姆林斯基有相当多的文章涉及阅读,他是这样说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我的理解是: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学生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书没有读透。怎么办?再读!《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就是说:“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谕了。”这句话点明了教师的作用,即启发引导。
我的看法是:对于这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教师更不应该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必要的话,可再次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如在《詹天佑》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于“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课文从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是怎样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于如何勘测线路,文中有详细的叙述,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会明白,开凿隧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作图,学生也会很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说老实话,对于教师,也需要反复研读教材才能理解。对这一难点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
1.阅读相关段落,尝试着画出示意图。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示意图的画法,并要说出理由,并尝试修改自己的示意图。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4.教师出示“人”字形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讲解,再次理解文本。
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画图为手段,以反复探究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综上所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语)以问题引领,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即为读书循序渐进之法,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多元交流、对话中“熟读而精思”,阅读能力必能得到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必然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