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落后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以下分析。
一、认真备课抓重点
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即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另外,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知欲,即使“双边活动”,也是流于形式。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授课时常常运用创设情景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牵动情感,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扩散性问题,如:“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又如:为使学生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教师可设问:“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的?”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本文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思考:“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发散性的问题:“读了本文你有和感受和启示?”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体,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精神达到和谐统一。
三、向课堂要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善于合作、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积极的学习实践者、主动探究和自主发展者转变。教师就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课文重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很多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见解形成观点,并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及时得到验证。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希望听听同学是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要看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是否真正起作用。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总在笑声中出场?”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主导层次分清楚
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的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又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积极因素,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利,设置有梯度的题型,训练学生答题技巧,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教师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得到发展,同学们在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有丰富的学习实践,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发展的可能。
五、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课中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都有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使他们从阅读中找到答案,这样既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其次,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导入、演示、发问、讨论,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的师生对话中体验探究的快乐,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在讲课时,充分挖掘和发挥课文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六、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训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动笔写,通过练笔将思维条理化、逻辑化。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习策略的表现。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上限时训练,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细观察、新立意、巧构思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提升文章的质量,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设计的,课文内容、练习题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当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迷途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学习中畏难不前时,教师应通过指导方法,开启思路,创设氛围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认真备课抓重点
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即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另外,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知欲,即使“双边活动”,也是流于形式。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授课时常常运用创设情景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牵动情感,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扩散性问题,如:“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又如:为使学生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教师可设问:“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的?”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本文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思考:“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发散性的问题:“读了本文你有和感受和启示?”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体,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精神达到和谐统一。
三、向课堂要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善于合作、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积极的学习实践者、主动探究和自主发展者转变。教师就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课文重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很多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见解形成观点,并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及时得到验证。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希望听听同学是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要看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是否真正起作用。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总在笑声中出场?”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主导层次分清楚
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的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又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积极因素,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利,设置有梯度的题型,训练学生答题技巧,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教师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得到发展,同学们在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有丰富的学习实践,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发展的可能。
五、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课中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都有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使他们从阅读中找到答案,这样既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其次,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导入、演示、发问、讨论,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的师生对话中体验探究的快乐,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在讲课时,充分挖掘和发挥课文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六、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训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动笔写,通过练笔将思维条理化、逻辑化。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习策略的表现。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上限时训练,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细观察、新立意、巧构思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提升文章的质量,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设计的,课文内容、练习题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当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迷途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学习中畏难不前时,教师应通过指导方法,开启思路,创设氛围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