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侦察也叫空中侦察,是指在航空空间内利用航空器进行的侦察活动。按照运载工具分为飞机侦察、直升机侦察、无人机侦察、气球侦察、飞艇侦察等;按任务性质分为战略侦察、战役侦察、战术侦察;按照侦察手段分为成像侦察、电子侦察和目视侦察等。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应对信息化战争,打造信息化军队,航空侦察力量建设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领域,因此,对航空侦察进行全方位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最初的使命
航空侦察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航空探索的历史同样悠久,可以说,航空侦察是军事航空最初的使命。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登高望远的道理,传说汉朝大将韩信曾使用风筝将士兵送上天空,以监视项羽军队的动向。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发明了热气球,航空侦察很快成为一种军事活动。1789年,法国陆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气球队,利用气球侦察敌情,并在1794年的弗勒吕之战中,及时发现了奥地利军队的动向,帮助法军赢得胜利。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使用热气球进行航空侦察。
1903年飞机的问世,大大推动了航空侦察的发展,因为与气球、飞艇相比,飞机在速度、活动范围、使用灵活性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世界上最早的飞机侦察发生在1911年的意大利一土耳其战争中,是由意大利军队的皮扎上尉实施并完成的。中国的航空侦察起步并不晚,1913年冬,为清剿叛乱的外蒙古军队,北洋政府派遣南苑航校的潘世忠和吴经文驾驶一架“高德隆”飞机,两次深入敌后侦察叛军部署情况,于战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被广泛用于战役侦察和战术侦察,侦察航空兵成为最早的军事航空力量。有分析认为,一战期间80%的重要战役情报是由航空侦察提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马恩河战役,就是协约国根据航空侦察情报发动的(后演变成冠以“绞肉机”恶名的“西线”)。甚至最早的空战也发生在双方的侦察机之间,最早的驱逐机(后来叫歼击机)也大多由侦察机改装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机性能的提高和侦察技术的发展,飞机侦察成为最重要的战场侦察力量之一,侦察航空兵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战役战术侦察机的速度达到600千米小时,升限超过6000米。英国的“蚊”式侦察机、美国的P-38“闪电”侦察机拍摄了大量德军重要目标照片,为盟军的空中打击提供了准确情报。这期间还出现了航程几千千米、四发或六发的战略侦察机(如德国的Bv.222A等)。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探测敌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的电子侦察机,使航空侦察的领域大大扩展。
冷战时期,各航空大国均大力发展航空侦察力量,航空侦察技术也从以可见光成像为主,发展到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微光成像、雷达成像,以及各种电子侦察手段并重的局面。战略航空侦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美、苏两国战后30年间最重要的战略情报来源,涌现出U-2、SR-71、TR-1(u-2R的改型)、图-16K、图95E等著名战略侦察机,以及RC-135、EP-3等电子侦察机。U-2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略侦察机,参加了美国战后历次军事行动,1962年率先发现古巴的苏联导弹阵地,从而引发古巴导弹危机。SR-71作为飞得最高、飞得最快的军用飞机,曾上千次深入目标国腹地执行任务,先后遭到数百枚防空导弹的攻击,居然均被其躲过。
地位:现代战争的耳目
如果从热气球算起,航空侦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飞机侦察也有近百年的经历,那么,航空侦察在现代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航空侦察是军事侦察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战争的耳目,是信息化战争中达成指挥、控制的基石之一。
航空侦察力量是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主要的作战保障力量,在高技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共投入了21种、100多架有人驾驶侦察机,侦察飞行3256架次,无人侦察机出动522架次,此外还有大量作战飞机遂行侦察、监视任务。鲍威尔将军说,海湾战争的情报“可能是军事史上最好的情报”。这其中,航空侦察功不可没。
航空侦察之重要地位,一是顺应了战争形态的变化,二是与其它手段相比更能满足主要作战样式的需求。在信息时代,战场重心正在由地面转向空中,空中战场担负的战争总任务的比重大大增加,空中作战联合化、联合作战空中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对航空侦察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军认为,航空侦察力量是一种“低密度、高需求”的资源,意思是数量少而需求量大的资源。在近十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美军指挥官每次都在充分肯定航空侦察作用的同时,发出侦察力量不足、加强航空侦察手段的检讨。
航空侦察的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作战指挥系统的演变便可一见端倪。20世纪50年代,美军作战指挥系统被称为C2(指挥与控制)系统。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中加上“通信”,形成C3系统。1977年,美国首次把“情报”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C3系统相结合,形成C3I系统。后来又加上“计算机”,变成C4I系统。近年的局部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战场态势的重要性,提出“战场感知”的概念,C4I系统又演变为包括“监视”与“侦察”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在C4ISR系统中,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mssance)都离不开航空侦察的作用。
由于航天侦察技术发展很快,有人认为航空侦察的地位将被取代。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看待的:航天手段的比重确实在增加,在战略侦察领域替代了部分航空侦察任务;由于航天器造价昂贵,机动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受天气影响比较大,航天侦察难以取代航空侦察在战役战术范畴的主导地位;信息化战争对“战场感知”的需求极大,原来许多由陆上平台、海上平台完成的侦察任务,现今改为由航空侦察来完成。因此,航空侦察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较以往有所提高。
能力:基于信息化的战场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情报必须要满足准确、全面、及时、不间断的总体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航空侦察必须具备以下五种主要能力。
精确侦察能力。精确侦察是为了满足“精确打击”的需要,而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中特征战法。实现精确打击,必须要有精确的情报,必须要具备精确侦察的能力。精确侦察能力,一是要对目标的性质、状况准确判定:二是要对目标的空间位置准确判定。1999年5月,美军在伊拉克北部执行“北部观察行动”时, 由于分析人员在判读一张卫星照片时,将牧人给羊饮水的金属水箱当作了导弹发射架,结果导致F-15E将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牧羊人的驻地。目标的准确位置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前提,当代精确打击武器的命中精度达到米的量级,若不能标定出目标的精确位置,多么精确的武器都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毁伤评估能力。毁伤效果评估,决定着后续作战计划的制定、作战效益的判断和对战争进程的把握。海湾战争以来,毁伤评估一直是美军及北约盟国最感头痛和讨论最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毁伤能力评估要判断是否击中了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敌人用多长时间才能修复目标等问题。毁伤效果评估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到作战过程的许多方面和许多环节。
实时侦察能力。这是指侦察系统能够将目标的现实情况感知并传送到用户的能力。绝对意义上的“实时”是不存在的,但可以做到不影响作战系统正常反应的“近实时”。实时侦察能力对于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尤其重要。海湾战争中,美军在追歼“飞毛腿”导弹时,由于实时侦察能力的欠缺,吃了不少苦头,但在阿富汗战争中,其实时侦察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信息化战争中,及时发现、实时传输、快速处理是航空侦察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揭露伪装能力。侦察和伪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随着伪装技术的发展,航空侦察应不断提高揭露伪装的能力。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山地森林、人工伪装,给北约的航空侦察造成很大麻烦,有效地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提高揭露伪装能力,主要依赖于更加先进的传感器。
电子侦察能力。信息化作战是以电子战和网络战为主要形式,而电磁频谱情报是实施电子战和网络战的基础,航空侦察系统的电子侦察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对这个问题,接下来专门讨论。
寻找“指纹”:电子侦察的意义
从第五次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色列、多国部队、北约均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胜利,而其对手火力平台的差距并不至如此悬殊。在科索沃战争时。南联盟军队拥有作战飞机260多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00余部、高炮1850门,但其反空袭战果却十分有限(除击落一架F-117之外,其它乏善可陈),为什么?双方的电子战力量悬殊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火力效应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电子战的效果,若失去了制电磁权,火力效果将大打折扣。
在现代军事领域,几乎所有的指挥控制、警戒监视、通信、导航都依赖于电子技术,都以电磁波为流质。因此电子对抗日趋激烈,尖端性、群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制电磁权直接影响到制空、制陆、制海、制天的作战态势。
制电磁权的夺取或保持,首先要掌握敌人的电磁频谱情报。电磁频谱犹如一个人的指纹,知道了指纹就能对其进行识别、定位、分析,进而实施软打击或硬摧毁。对电磁频谱情报的获取即为电子侦察,电子侦察是电子战的基础,也是夺取制电磁权的先决条件。在现代战争中,航空侦察是最主要的电子侦察手段,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科索沃战争开战之前,美国就派遣U-2、RC-135等电子侦察机对南联盟进行了频繁、周密的侦察,全面掌握了南军防空装备的电子参数,截获了南联盟国家指挥中心与各战区、警察部队的大量通信信息。战事未开,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
电子侦察机一般都配备宽频带的电子侦察系统。其基本侦察程序是:机上侦测设备接收到敌方电磁信号后,分析电磁波的技术参数、测定辐射源的方位、判定目标属性。并进行记录、处理,必要时通过机上数据链,实时传输至己方指挥所、突击机群、陆海作战单元等用户。航空电子侦察与地面电子侦察站、海上电子侦察船等相比,具有机动性好、覆盖面积大、侦测距离远、勤务出动快等特点;与天基平台相比,具有实时性好、使用费用低、受天气影响小等优势。
需要提及的是,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EP-3E窜入我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对我实施电子侦察。我海军航空兵派两架歼8B对美机进行跟踪拦截,期间,美机突然朝并行飞行的我机方向大动作转弯,结果导致两机相撞,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跳伞后牺牲。南海撞机事件是一起震惊世界的间谍飞机肇事案。另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来,美国等国家频繁派遣电子侦察机在我国周边海域上空对我实施电子侦察,甚至在我舰队和平出访时也尾随监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
如前所述,在信息化战争中情报工作极为重要,航空侦察作为主要的情报获取手段,加强其力量建设意义重大。有专家认为,建设攻防兼备的空军,航空侦察力量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瓶颈”问题。从这个意义说,航空侦察力量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航空侦察力量建设的着力点。
其一,要充分认识航空侦察力量建设的必要性。国土防空型与攻防兼备型空军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进攻性,进攻首先要知道目标所在,进攻作战无法依赖领土、领海内的陆基、海基侦察系统,必须通过天基、空基平台方能洞悉敌防御纵深的目标状况。现代作战表现为系统对抗,不能只将目光盯在主战平台上,侦察力量不足犹如木桶上的短板,将直接影口向到系统效能的发挥。
其二,要保持相当规模的侦察力量。美军自越战以来基本上按照作战飞机总数的10%计算侦察兵力和侦察架次。依据这个比例,一个大国空军所需的侦察机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在力量构成上要做到手段、功能齐全,要有一定数量的战略侦察机、战术侦察机,也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人侦察机、侦察直升机,甚至飞艇、气球等侦察平台。
其三,要下大力发展电子侦察平台。在高科技战争中,电子侦察问题显得空前重要,无论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信息对抗的比重日益增加。在78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进行电子侦察飞行623架次,平均每天8架次,事实上进行了不间断的侦察活动。发展电子侦察机,一是要求足够的单机留空时间,二是要保证相当的数量规模。
其四,要规划好无人侦察平台的发展。综观世界军力建设,航空侦察无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捕食者”、“全球鹰”大出风头就是明显的例证。有航空专家认为,与其它航空器相比,我国在无人机领域与世界航空强国的技术差距最小,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做好无人机的顶层规划,大力发展无人侦察平台。
其五,要建设必要数量的航空侦察基地。航空侦察基地在设施、机场选择都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有专用的机库,要能完成航空侦察需要的勤务支持,要有处理图像信息和电子信息的设备等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云端的航空侦察是最早的军事航空活动,虽经历世纪风雨,却没有丝毫的疲态,在信息化的战场上必将展现出新的活力,这也是我们要认识和期待的。
历史:最初的使命
航空侦察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航空探索的历史同样悠久,可以说,航空侦察是军事航空最初的使命。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登高望远的道理,传说汉朝大将韩信曾使用风筝将士兵送上天空,以监视项羽军队的动向。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发明了热气球,航空侦察很快成为一种军事活动。1789年,法国陆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气球队,利用气球侦察敌情,并在1794年的弗勒吕之战中,及时发现了奥地利军队的动向,帮助法军赢得胜利。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使用热气球进行航空侦察。
1903年飞机的问世,大大推动了航空侦察的发展,因为与气球、飞艇相比,飞机在速度、活动范围、使用灵活性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世界上最早的飞机侦察发生在1911年的意大利一土耳其战争中,是由意大利军队的皮扎上尉实施并完成的。中国的航空侦察起步并不晚,1913年冬,为清剿叛乱的外蒙古军队,北洋政府派遣南苑航校的潘世忠和吴经文驾驶一架“高德隆”飞机,两次深入敌后侦察叛军部署情况,于战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被广泛用于战役侦察和战术侦察,侦察航空兵成为最早的军事航空力量。有分析认为,一战期间80%的重要战役情报是由航空侦察提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马恩河战役,就是协约国根据航空侦察情报发动的(后演变成冠以“绞肉机”恶名的“西线”)。甚至最早的空战也发生在双方的侦察机之间,最早的驱逐机(后来叫歼击机)也大多由侦察机改装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机性能的提高和侦察技术的发展,飞机侦察成为最重要的战场侦察力量之一,侦察航空兵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战役战术侦察机的速度达到600千米小时,升限超过6000米。英国的“蚊”式侦察机、美国的P-38“闪电”侦察机拍摄了大量德军重要目标照片,为盟军的空中打击提供了准确情报。这期间还出现了航程几千千米、四发或六发的战略侦察机(如德国的Bv.222A等)。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探测敌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的电子侦察机,使航空侦察的领域大大扩展。
冷战时期,各航空大国均大力发展航空侦察力量,航空侦察技术也从以可见光成像为主,发展到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微光成像、雷达成像,以及各种电子侦察手段并重的局面。战略航空侦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美、苏两国战后30年间最重要的战略情报来源,涌现出U-2、SR-71、TR-1(u-2R的改型)、图-16K、图95E等著名战略侦察机,以及RC-135、EP-3等电子侦察机。U-2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略侦察机,参加了美国战后历次军事行动,1962年率先发现古巴的苏联导弹阵地,从而引发古巴导弹危机。SR-71作为飞得最高、飞得最快的军用飞机,曾上千次深入目标国腹地执行任务,先后遭到数百枚防空导弹的攻击,居然均被其躲过。
地位:现代战争的耳目
如果从热气球算起,航空侦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飞机侦察也有近百年的经历,那么,航空侦察在现代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航空侦察是军事侦察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战争的耳目,是信息化战争中达成指挥、控制的基石之一。
航空侦察力量是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主要的作战保障力量,在高技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共投入了21种、100多架有人驾驶侦察机,侦察飞行3256架次,无人侦察机出动522架次,此外还有大量作战飞机遂行侦察、监视任务。鲍威尔将军说,海湾战争的情报“可能是军事史上最好的情报”。这其中,航空侦察功不可没。
航空侦察之重要地位,一是顺应了战争形态的变化,二是与其它手段相比更能满足主要作战样式的需求。在信息时代,战场重心正在由地面转向空中,空中战场担负的战争总任务的比重大大增加,空中作战联合化、联合作战空中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对航空侦察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军认为,航空侦察力量是一种“低密度、高需求”的资源,意思是数量少而需求量大的资源。在近十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美军指挥官每次都在充分肯定航空侦察作用的同时,发出侦察力量不足、加强航空侦察手段的检讨。
航空侦察的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作战指挥系统的演变便可一见端倪。20世纪50年代,美军作战指挥系统被称为C2(指挥与控制)系统。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中加上“通信”,形成C3系统。1977年,美国首次把“情报”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C3系统相结合,形成C3I系统。后来又加上“计算机”,变成C4I系统。近年的局部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战场态势的重要性,提出“战场感知”的概念,C4I系统又演变为包括“监视”与“侦察”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在C4ISR系统中,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mssance)都离不开航空侦察的作用。
由于航天侦察技术发展很快,有人认为航空侦察的地位将被取代。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看待的:航天手段的比重确实在增加,在战略侦察领域替代了部分航空侦察任务;由于航天器造价昂贵,机动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受天气影响比较大,航天侦察难以取代航空侦察在战役战术范畴的主导地位;信息化战争对“战场感知”的需求极大,原来许多由陆上平台、海上平台完成的侦察任务,现今改为由航空侦察来完成。因此,航空侦察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较以往有所提高。
能力:基于信息化的战场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情报必须要满足准确、全面、及时、不间断的总体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航空侦察必须具备以下五种主要能力。
精确侦察能力。精确侦察是为了满足“精确打击”的需要,而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中特征战法。实现精确打击,必须要有精确的情报,必须要具备精确侦察的能力。精确侦察能力,一是要对目标的性质、状况准确判定:二是要对目标的空间位置准确判定。1999年5月,美军在伊拉克北部执行“北部观察行动”时, 由于分析人员在判读一张卫星照片时,将牧人给羊饮水的金属水箱当作了导弹发射架,结果导致F-15E将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牧羊人的驻地。目标的准确位置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前提,当代精确打击武器的命中精度达到米的量级,若不能标定出目标的精确位置,多么精确的武器都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毁伤评估能力。毁伤效果评估,决定着后续作战计划的制定、作战效益的判断和对战争进程的把握。海湾战争以来,毁伤评估一直是美军及北约盟国最感头痛和讨论最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毁伤能力评估要判断是否击中了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敌人用多长时间才能修复目标等问题。毁伤效果评估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到作战过程的许多方面和许多环节。
实时侦察能力。这是指侦察系统能够将目标的现实情况感知并传送到用户的能力。绝对意义上的“实时”是不存在的,但可以做到不影响作战系统正常反应的“近实时”。实时侦察能力对于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尤其重要。海湾战争中,美军在追歼“飞毛腿”导弹时,由于实时侦察能力的欠缺,吃了不少苦头,但在阿富汗战争中,其实时侦察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信息化战争中,及时发现、实时传输、快速处理是航空侦察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揭露伪装能力。侦察和伪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随着伪装技术的发展,航空侦察应不断提高揭露伪装的能力。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山地森林、人工伪装,给北约的航空侦察造成很大麻烦,有效地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提高揭露伪装能力,主要依赖于更加先进的传感器。
电子侦察能力。信息化作战是以电子战和网络战为主要形式,而电磁频谱情报是实施电子战和网络战的基础,航空侦察系统的电子侦察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对这个问题,接下来专门讨论。
寻找“指纹”:电子侦察的意义
从第五次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色列、多国部队、北约均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胜利,而其对手火力平台的差距并不至如此悬殊。在科索沃战争时。南联盟军队拥有作战飞机260多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00余部、高炮1850门,但其反空袭战果却十分有限(除击落一架F-117之外,其它乏善可陈),为什么?双方的电子战力量悬殊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火力效应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电子战的效果,若失去了制电磁权,火力效果将大打折扣。
在现代军事领域,几乎所有的指挥控制、警戒监视、通信、导航都依赖于电子技术,都以电磁波为流质。因此电子对抗日趋激烈,尖端性、群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制电磁权直接影响到制空、制陆、制海、制天的作战态势。
制电磁权的夺取或保持,首先要掌握敌人的电磁频谱情报。电磁频谱犹如一个人的指纹,知道了指纹就能对其进行识别、定位、分析,进而实施软打击或硬摧毁。对电磁频谱情报的获取即为电子侦察,电子侦察是电子战的基础,也是夺取制电磁权的先决条件。在现代战争中,航空侦察是最主要的电子侦察手段,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科索沃战争开战之前,美国就派遣U-2、RC-135等电子侦察机对南联盟进行了频繁、周密的侦察,全面掌握了南军防空装备的电子参数,截获了南联盟国家指挥中心与各战区、警察部队的大量通信信息。战事未开,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
电子侦察机一般都配备宽频带的电子侦察系统。其基本侦察程序是:机上侦测设备接收到敌方电磁信号后,分析电磁波的技术参数、测定辐射源的方位、判定目标属性。并进行记录、处理,必要时通过机上数据链,实时传输至己方指挥所、突击机群、陆海作战单元等用户。航空电子侦察与地面电子侦察站、海上电子侦察船等相比,具有机动性好、覆盖面积大、侦测距离远、勤务出动快等特点;与天基平台相比,具有实时性好、使用费用低、受天气影响小等优势。
需要提及的是,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EP-3E窜入我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对我实施电子侦察。我海军航空兵派两架歼8B对美机进行跟踪拦截,期间,美机突然朝并行飞行的我机方向大动作转弯,结果导致两机相撞,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跳伞后牺牲。南海撞机事件是一起震惊世界的间谍飞机肇事案。另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来,美国等国家频繁派遣电子侦察机在我国周边海域上空对我实施电子侦察,甚至在我舰队和平出访时也尾随监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
如前所述,在信息化战争中情报工作极为重要,航空侦察作为主要的情报获取手段,加强其力量建设意义重大。有专家认为,建设攻防兼备的空军,航空侦察力量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瓶颈”问题。从这个意义说,航空侦察力量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航空侦察力量建设的着力点。
其一,要充分认识航空侦察力量建设的必要性。国土防空型与攻防兼备型空军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进攻性,进攻首先要知道目标所在,进攻作战无法依赖领土、领海内的陆基、海基侦察系统,必须通过天基、空基平台方能洞悉敌防御纵深的目标状况。现代作战表现为系统对抗,不能只将目光盯在主战平台上,侦察力量不足犹如木桶上的短板,将直接影口向到系统效能的发挥。
其二,要保持相当规模的侦察力量。美军自越战以来基本上按照作战飞机总数的10%计算侦察兵力和侦察架次。依据这个比例,一个大国空军所需的侦察机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在力量构成上要做到手段、功能齐全,要有一定数量的战略侦察机、战术侦察机,也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人侦察机、侦察直升机,甚至飞艇、气球等侦察平台。
其三,要下大力发展电子侦察平台。在高科技战争中,电子侦察问题显得空前重要,无论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信息对抗的比重日益增加。在78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进行电子侦察飞行623架次,平均每天8架次,事实上进行了不间断的侦察活动。发展电子侦察机,一是要求足够的单机留空时间,二是要保证相当的数量规模。
其四,要规划好无人侦察平台的发展。综观世界军力建设,航空侦察无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捕食者”、“全球鹰”大出风头就是明显的例证。有航空专家认为,与其它航空器相比,我国在无人机领域与世界航空强国的技术差距最小,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做好无人机的顶层规划,大力发展无人侦察平台。
其五,要建设必要数量的航空侦察基地。航空侦察基地在设施、机场选择都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有专用的机库,要能完成航空侦察需要的勤务支持,要有处理图像信息和电子信息的设备等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云端的航空侦察是最早的军事航空活动,虽经历世纪风雨,却没有丝毫的疲态,在信息化的战场上必将展现出新的活力,这也是我们要认识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