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根”落地让“竢实”成真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根竢实”文化背景下的稚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倡导“以儿童为中心”。为了让“养根竢实”扎根稚学课堂,教师应把握儿童的起点,尊重儿童的节奏;提供丰富的资源,搭建学习的支架;丰富学习的策略,融入儿童的经验。这样的稚学课堂,呈现的不仅是一种启蒙式学习,还是一种涵养式学习,更是一种成长式学习。为实现儿童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生及其家庭的美好教育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从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向重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于细微之处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以满足新时代学子对教育不同层次的美好需求,办好让广大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元素是指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图腾。作为中外品牌广告传播中的中国元素则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符号形式及与其相匹配的观念形态的总和。可口可乐的命名、包装及广告片的拍摄制作、广告策略的实施,都是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意传播。诚然,可口可乐运用中国元素实施的中国化策略属行业典范,但可口可乐在中国化的道路上也应注重汉字元素的创意运用,在运用过程中也要将中国元素与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相结合,从而避免元素的简单堆砌。
基于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通过对高职院校礼仪文化建设的场域分析、惯习分析以及场域与惯习关系的内在机理分析,得出了场域的顶层设计、软硬件场域氛围建设、场域特色建设及场域与惯习的持续互动这四条高职院校礼仪文化建设路径。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文章立足“青少年自我管理”这一维度,分别从健康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时间管理、任务管理和物财管理六个方面论述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并注重在育人实践中,提升家校合作的叠加效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其环境建设不可忽视。良好的师德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拓宽了师德建设的渠道。当前我国师德环境总体上呈良好状态,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尚未形成、校园环境有待完善、教师群体环境有待优化等。因此,当务之急应当从校园环境、教师工作环境、制度保障环境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等方面优化师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
通过分析传统思政课的不足,提出要以社会生活体验为手段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文章从促进个体行动和知识学习两个方面,论证了体验是思政课的必要元素,总结出思政课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联系实际和道德发展适切两个原则。在思政课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教师体验带动学生体验,以学校课堂带动社会课堂,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
识字教学在小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语文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民国时期的识字教学既保留了原有传统内容,又增添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内容。为了促进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民国时期小学识字教学的特征和表现,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道德体验课堂,是指在体验课堂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道德体验课堂与劳动教育有许多共通的教育契机,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的习惯技能,提升劳动的精神面貌,通达劳动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经过15年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浙江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扎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针对经济转型,提出“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1);针对村容整治,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与此同时,在制度层面也进行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间水权交易,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这些都为其它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背景下,广西柳州市探索并创建了具有柳州特色的同步互动课堂“互联网+城乡”新生态教研机制。通过优化教研机制,创新教研载体,开展特色教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生态环境,厚积教研内涵,形成教研文化,有力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