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境驱动 自主探究 “动”“思”结合 思维训练 评价要有导向 “收”“放”要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计算到会计算,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情境驱动,参与活动增加激情
一个理想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何谓“理想的情境”呢?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或卡片来描述,却忽视了宝贵的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着,这样形式化的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情节”。不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理想情境就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激情吗?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在这我没强求用多么优美的诗句来渲染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同学们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说明,学生对这件事情有较强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操作活动,而用了身边最感兴趣事例说明,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二、加强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自主探究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知道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年龄及思维,如果学生年龄和思维都很一般,有时不能意识自己该于什么,该怎样去做。这时他们的自主探究就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活动是有效性的,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动”、“思”结合,提高思维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既是他们认知源泉,又是思维发展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看到“做”与“思”脱节现象,学生的活动完全成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活动目的是单一的、机械的,对思维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只有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
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中。
四、学习活动的目的要强,评价要有导向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数学活动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注重评价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而回避实质问题,出现一种“含糊不清”评价,这样做不但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而还在一定程度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所谓导向就是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们“棒”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有益的方向发展。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老师出示“小朋友过马路”情境图,提出:“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车,小松树。”这时有个同学回答:“有8辆小汽车。”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这样评价学生:“这位同学能用数字表达自己想法,把话说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数仔细,是8辆吗?”这时老师的评价就是起一个引导导向的作用。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收”、“放”结合有序,教学自然流畅
开放的教学组织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我们更注意的是开放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动”但不能“乱”,如果老师把握不好“放”的度,将会出现学生无拘无束,放任自流现象。当老师光靠教板大声敲击讲桌时,学习活动也是无效的。因此,开放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计划的过程,既要放出去,又要收回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学生活动才能自然流畅。要做到“放”、“收”有序,关键在于要在“放”的同时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加入到有序学习活动中。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做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行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探索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强正确引导,巧妙组织教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有价值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的活动中既学到知识,有培养能力,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计算到会计算,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情境驱动,参与活动增加激情
一个理想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何谓“理想的情境”呢?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或卡片来描述,却忽视了宝贵的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着,这样形式化的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情节”。不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理想情境就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激情吗?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在这我没强求用多么优美的诗句来渲染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同学们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说明,学生对这件事情有较强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操作活动,而用了身边最感兴趣事例说明,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二、加强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自主探究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知道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年龄及思维,如果学生年龄和思维都很一般,有时不能意识自己该于什么,该怎样去做。这时他们的自主探究就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活动是有效性的,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动”、“思”结合,提高思维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既是他们认知源泉,又是思维发展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看到“做”与“思”脱节现象,学生的活动完全成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活动目的是单一的、机械的,对思维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只有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
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中。
四、学习活动的目的要强,评价要有导向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数学活动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注重评价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而回避实质问题,出现一种“含糊不清”评价,这样做不但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而还在一定程度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所谓导向就是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们“棒”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有益的方向发展。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老师出示“小朋友过马路”情境图,提出:“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车,小松树。”这时有个同学回答:“有8辆小汽车。”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这样评价学生:“这位同学能用数字表达自己想法,把话说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数仔细,是8辆吗?”这时老师的评价就是起一个引导导向的作用。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收”、“放”结合有序,教学自然流畅
开放的教学组织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我们更注意的是开放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动”但不能“乱”,如果老师把握不好“放”的度,将会出现学生无拘无束,放任自流现象。当老师光靠教板大声敲击讲桌时,学习活动也是无效的。因此,开放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计划的过程,既要放出去,又要收回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学生活动才能自然流畅。要做到“放”、“收”有序,关键在于要在“放”的同时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加入到有序学习活动中。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做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行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探索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强正确引导,巧妙组织教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有价值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的活动中既学到知识,有培养能力,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