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员,感悟生活,是写作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培育学员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学会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写作教学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学员。
关键词:写作教学;引导;感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学员的作文写作同样必须源于生活,是学员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结果,也是生活的需要。如何让学员真正把作文当作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精神的享受,就要引导和培育学员感悟生活的能力。这对学员提高写作、热爱生活有着深远意义。
一、“感悟生活”的一般理论阐释
“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即是感悟。何谓“感悟”?人对事物的认识按层次由低到高分情感、认识、行动三个层面。感是感觉、感受、感想,属于情感层面;悟是觉悟、领悟,属于认识层面。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何谓“感悟生活”?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中人、事、景、物的感悟和触发,进而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阐述见微知著的道理,生发奥妙独特的物外之趣。
生活对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性,每个个体对生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精彩显得妙不可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员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束缚,一味地搞繁琐的理论分析,一味地强加给学员教参上的解释,学员能记住的只是干巴巴的骨架,没有了生活的血与肉。这时,“感悟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为什么要引导学员感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写作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引导学员感悟生活是作文源头。写作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防止作文畸变为无聊的文字游戏,才能让学员在作文写作中回归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1、生活是写作教学的起点
作文是对生活的解读和阐释,学员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进行解读的过程。引领学员感悟生活,把写作活动置于学员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员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从而激发出学员围绕生活写作的愿望。校园生活是学员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员总认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对外界生活接触太少,其实每时每刻,学员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身边的某一个话题、一个同学、一本好书、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写作灵感,丰富写作素材。举例而言,台湾女作家简帧《夏之绝句》中所忆儿时午间的捉蝉故事就充满了情趣呀。夏日午间,一群戴黄色小帽、穿卡其制服的小学员,呼朋引伴地走上一条平日并不喜欢的路,全然不顾夏日的炎热、困倦,只为爬上树去捉蝉。捉来以后,如获至宝地放在文具盒里,待上课时,还念念不忘,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打开来偷看一眼……读到这里谁都会忍俊不禁的。走出课堂,社会生活带给学员的体验和感受又是另一番情趣。丰富的教学实践、参观见学,让他们愿意去看去听去感受,同学们畅谈自已的亲身经历,作文效果会很好。
2、生活是写作教学的归宿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是维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生命个体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使生命和谐和美好。以写作为载体,引导学员关注和感悟生活,关注自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是每一个教员的光荣责任。
学会作文不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热爱生活才是感悟生活的终极追求。只有回归生活的写作才能使学员们在写作实践中感受生活、讨论生活、明辨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了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只有引导学员对平淡的生活进行诗意的捕捉和鉴赏,用身边的生活去点燃写作的兴趣,才能让写作教学成为人文的、个性的教学,成为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才能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点燃学员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3、生活与作文联系密切、和谐共生
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谐共生的,呈现出生活一作文一生活的动态模式。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不排斥创作的灵感和写作的文字。文章从生活的原始形态中提炼而来,而雕琢出的文章、升华后的感悟又烛照着多彩的现实生活。由生活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可知,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教员应当引导学员从体验、从感悟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写作的过程中再现生活、回味生活、热爱生活。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起飞去,更没有可行的预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总之,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三、写作教学中引导学员感悟生活的路径选择
1、以观察为导向,注重生活参与
何谓观察?观,是看的意思;察,有细看,详审之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对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钱理群老师在指导学员作文时就提议,“重新观察你每天都要走过的上学的路上的景色和人物”。观察可以丰富生活阅历,作为一名中学员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员的察言观色,揣摩真意的本领。观察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首先,观察要行之有序。教员在指导学员观察事物时,首先要让学员明确观察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学员在观察时才会井然有序。同时,观察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
2、以阅读为牵引,注重生活积累
这里强调的积累主要是阅读的积累,引导学员在大量阅读中学会感悟生活,进而服务于作文写作。阅读中的“感悟”是学员凭借对他人的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等间接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无法通过教员的讲解获得,只有让学员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实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悟必须以充分地阅读、大量的积累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强调“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强调阅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员有节奏地朗诵,带着感情阅读,用内心感知,和作者的形成感情共鸣,就能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出其情、悟之其理,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教员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员多读范文,指导性课外读物,熟读精彩片段,要广读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从中增长知识,要多看有益的、知识性的电影、电视、网文,开阔视野。总之,要调动学员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博学,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充实新鲜现实的材料。“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哲理,各种人生体验,多多积累阅读经验是间接感悟人生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3、以动脑为关键,注重生活思考
感悟生活不仅要用眼观察,更要用心思考。倘若只看不恩,就可能只留于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特征上。教员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员边观察边动脑,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全面认识事物,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自然生态、社会万象,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昭示着一种思想。所以,勤于思考也要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看到流水,可以联想想到韶华易逝、青春易老;看到落花,可以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老胡同,看到乌篷船,便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或凝重沉稳或飘逸悠远的文化心理及美学追求。思考的同时,还要养成随时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灵感的出现,思维的进发往往只在乎一瞬间,甚至可能稍纵即逝。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好记录,哪怕及时的灵感也许并不清晰并不成熟。在记录这些灵感与联想时,不必可以追求形式与篇幅,哪怕只记几个字或几句话,都对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大有裨益。
关键词:写作教学;引导;感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学员的作文写作同样必须源于生活,是学员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结果,也是生活的需要。如何让学员真正把作文当作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精神的享受,就要引导和培育学员感悟生活的能力。这对学员提高写作、热爱生活有着深远意义。
一、“感悟生活”的一般理论阐释
“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即是感悟。何谓“感悟”?人对事物的认识按层次由低到高分情感、认识、行动三个层面。感是感觉、感受、感想,属于情感层面;悟是觉悟、领悟,属于认识层面。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何谓“感悟生活”?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中人、事、景、物的感悟和触发,进而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阐述见微知著的道理,生发奥妙独特的物外之趣。
生活对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性,每个个体对生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精彩显得妙不可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员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束缚,一味地搞繁琐的理论分析,一味地强加给学员教参上的解释,学员能记住的只是干巴巴的骨架,没有了生活的血与肉。这时,“感悟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为什么要引导学员感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写作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引导学员感悟生活是作文源头。写作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防止作文畸变为无聊的文字游戏,才能让学员在作文写作中回归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1、生活是写作教学的起点
作文是对生活的解读和阐释,学员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进行解读的过程。引领学员感悟生活,把写作活动置于学员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员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从而激发出学员围绕生活写作的愿望。校园生活是学员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员总认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对外界生活接触太少,其实每时每刻,学员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身边的某一个话题、一个同学、一本好书、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写作灵感,丰富写作素材。举例而言,台湾女作家简帧《夏之绝句》中所忆儿时午间的捉蝉故事就充满了情趣呀。夏日午间,一群戴黄色小帽、穿卡其制服的小学员,呼朋引伴地走上一条平日并不喜欢的路,全然不顾夏日的炎热、困倦,只为爬上树去捉蝉。捉来以后,如获至宝地放在文具盒里,待上课时,还念念不忘,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打开来偷看一眼……读到这里谁都会忍俊不禁的。走出课堂,社会生活带给学员的体验和感受又是另一番情趣。丰富的教学实践、参观见学,让他们愿意去看去听去感受,同学们畅谈自已的亲身经历,作文效果会很好。
2、生活是写作教学的归宿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是维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生命个体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使生命和谐和美好。以写作为载体,引导学员关注和感悟生活,关注自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是每一个教员的光荣责任。
学会作文不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热爱生活才是感悟生活的终极追求。只有回归生活的写作才能使学员们在写作实践中感受生活、讨论生活、明辨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了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只有引导学员对平淡的生活进行诗意的捕捉和鉴赏,用身边的生活去点燃写作的兴趣,才能让写作教学成为人文的、个性的教学,成为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才能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点燃学员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3、生活与作文联系密切、和谐共生
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谐共生的,呈现出生活一作文一生活的动态模式。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不排斥创作的灵感和写作的文字。文章从生活的原始形态中提炼而来,而雕琢出的文章、升华后的感悟又烛照着多彩的现实生活。由生活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可知,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教员应当引导学员从体验、从感悟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写作的过程中再现生活、回味生活、热爱生活。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起飞去,更没有可行的预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总之,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三、写作教学中引导学员感悟生活的路径选择
1、以观察为导向,注重生活参与
何谓观察?观,是看的意思;察,有细看,详审之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对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钱理群老师在指导学员作文时就提议,“重新观察你每天都要走过的上学的路上的景色和人物”。观察可以丰富生活阅历,作为一名中学员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员的察言观色,揣摩真意的本领。观察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首先,观察要行之有序。教员在指导学员观察事物时,首先要让学员明确观察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学员在观察时才会井然有序。同时,观察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
2、以阅读为牵引,注重生活积累
这里强调的积累主要是阅读的积累,引导学员在大量阅读中学会感悟生活,进而服务于作文写作。阅读中的“感悟”是学员凭借对他人的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等间接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无法通过教员的讲解获得,只有让学员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实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悟必须以充分地阅读、大量的积累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强调“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强调阅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员有节奏地朗诵,带着感情阅读,用内心感知,和作者的形成感情共鸣,就能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出其情、悟之其理,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教员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员多读范文,指导性课外读物,熟读精彩片段,要广读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从中增长知识,要多看有益的、知识性的电影、电视、网文,开阔视野。总之,要调动学员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博学,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充实新鲜现实的材料。“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哲理,各种人生体验,多多积累阅读经验是间接感悟人生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3、以动脑为关键,注重生活思考
感悟生活不仅要用眼观察,更要用心思考。倘若只看不恩,就可能只留于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特征上。教员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员边观察边动脑,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全面认识事物,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自然生态、社会万象,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昭示着一种思想。所以,勤于思考也要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看到流水,可以联想想到韶华易逝、青春易老;看到落花,可以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老胡同,看到乌篷船,便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或凝重沉稳或飘逸悠远的文化心理及美学追求。思考的同时,还要养成随时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灵感的出现,思维的进发往往只在乎一瞬间,甚至可能稍纵即逝。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好记录,哪怕及时的灵感也许并不清晰并不成熟。在记录这些灵感与联想时,不必可以追求形式与篇幅,哪怕只记几个字或几句话,都对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