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的重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名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自身就必须要了解名著。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师在名著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
【关键词】小学语文;名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古典小说片段。这些片段都选自我们耳熟能详、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其艺术造诣和语文学习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选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另外,在第七组里也出现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编写这些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打开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阀门”。
一、名著教学现状
身为一名教研员,深入一线听课,发现老师们的名著课堂教学不甚理想。课堂沉闷,学生兴趣不足,对名著节选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不能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中的真实内涵,并从中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這么索然无味的课堂,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严重匮乏!”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每学期开始都会和新生聊天,但每次都失望:这些新生基本没有读过世界名著,即使读过,也是“快速读”“压缩读”,名著的人文精神并未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从吴老师说的这番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窥见其中的原因呢?我们的年轻老师自身语文素养不高,这样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满堂灌”,怎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力不强,故而对于故事的引导以及讲解能力不足,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名著教学经验介绍
回想我在一线上课时第一次教学此类文章,心里有点没底。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几本名著,但小时候只对《西游记》感兴趣,作为女孩,长大了也比较喜欢研究《红楼梦》。对于《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我读起来当真只是囫囵吞枣,只追求其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之处却不甚注意。
第一年上这些课,很是恶补了有关的章节、知识,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却害怕学生问出课本以外的东西,总是怯怯的,怕落了老师的面子。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对于《三国演义》的人物没有形成整体的历史环节、线索分析,造成学生整体知识掌握得肤浅,没有形成深入的了解。那年暑假,我捧起这几部大部头,重新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认真读了一次。除此以外,我还涉猎了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些名著的解读,对其中的内容以及思想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后,我又一次带领学生走进了名著之旅。其中的几个课堂上的画面,我记忆犹新。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学生对王熙凤这个古代女子充满了好奇。且不说那雍容华贵、极尽奢侈又俗不可耐的一身穿戴,还有那种泼辣张狂的作风,就看她那张伶牙俐齿,就够学生琢磨的了。在我的引导下,对于她说话一切皆是迎合奉承贾母的本意,学生都能领会到。当中一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这一番话,表面上高度赞美了黛玉,却和贾母牵上了关系,奉迎了贾母。同时又照顾了三春,八面玲珑,真是顾此而不失彼,圆滑之至。学生对“照顾了三春”这话不解,我给他们解释,这“三春”指的是贾母的三个亲孙女探春、迎春、惜春,王熙凤说这话,就是指的嫡亲孙女才有这通身的气派,无形中就是赞美了“三春”。接着,我又告诉他们,贾母的长孙女是元春。正是因为这元春嫁入宫中为妃,才有了这贾府中的风光荣华。学生对书中内容越加有兴味,不忍拂他们,我讲了元春省亲,贾府兴建大观园种种奢华……假如不是有备而来,教师能够滔滔不绝吗?学完此文,我推荐给学生几个经典的片段,让他们课外阅读品赏。事后调查,大多数学生找到了小学生版的《红楼梦》读了个痛快!他们还说要和老师我交流交流呢!
教学《草船借箭》,我从“既生瑜何生亮”一句入手,从三国的两大美男才子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说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一名著节选大家学得非常顺利!好戏还在后头呢!课后,我们班一大堆的“三国迷”,非要在班上开展一个“三国读书会”不可,还说要公然向我挑战。准备阶段,班上骤然多了N本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几天后的读书会上,在几个同学和我的带动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精彩之极。孩子们的阅读已经从课内很好地走向了课外!
只有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学生不仅全面把握了人文内涵,还能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广阔的全书,激发了阅读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真正实现 “课文带名著”的目的,从而实现大量阅读。崔峦老师说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读了名著,才能更好地教学名著。“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
其实何止是教学名著呢?其他文章也是如此吧。记得我教学谢冰莹的《小桥 流水 人家》时,就觉得特别得心应手。对她的自传体小说《女兵自传》,我读过多次,对这个女作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我有自己的理解。从我的口里,学生知道了她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代女兵,有着细腻的女性心理和豪迈的爱国情怀,从而更深地理解了她的文章。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此话我们常听常说,但真正做到了,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名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古典小说片段。这些片段都选自我们耳熟能详、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其艺术造诣和语文学习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选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另外,在第七组里也出现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编写这些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打开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阀门”。
一、名著教学现状
身为一名教研员,深入一线听课,发现老师们的名著课堂教学不甚理想。课堂沉闷,学生兴趣不足,对名著节选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不能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中的真实内涵,并从中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這么索然无味的课堂,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严重匮乏!”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每学期开始都会和新生聊天,但每次都失望:这些新生基本没有读过世界名著,即使读过,也是“快速读”“压缩读”,名著的人文精神并未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从吴老师说的这番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窥见其中的原因呢?我们的年轻老师自身语文素养不高,这样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满堂灌”,怎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力不强,故而对于故事的引导以及讲解能力不足,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名著教学经验介绍
回想我在一线上课时第一次教学此类文章,心里有点没底。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几本名著,但小时候只对《西游记》感兴趣,作为女孩,长大了也比较喜欢研究《红楼梦》。对于《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我读起来当真只是囫囵吞枣,只追求其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之处却不甚注意。
第一年上这些课,很是恶补了有关的章节、知识,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却害怕学生问出课本以外的东西,总是怯怯的,怕落了老师的面子。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对于《三国演义》的人物没有形成整体的历史环节、线索分析,造成学生整体知识掌握得肤浅,没有形成深入的了解。那年暑假,我捧起这几部大部头,重新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认真读了一次。除此以外,我还涉猎了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些名著的解读,对其中的内容以及思想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后,我又一次带领学生走进了名著之旅。其中的几个课堂上的画面,我记忆犹新。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学生对王熙凤这个古代女子充满了好奇。且不说那雍容华贵、极尽奢侈又俗不可耐的一身穿戴,还有那种泼辣张狂的作风,就看她那张伶牙俐齿,就够学生琢磨的了。在我的引导下,对于她说话一切皆是迎合奉承贾母的本意,学生都能领会到。当中一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这一番话,表面上高度赞美了黛玉,却和贾母牵上了关系,奉迎了贾母。同时又照顾了三春,八面玲珑,真是顾此而不失彼,圆滑之至。学生对“照顾了三春”这话不解,我给他们解释,这“三春”指的是贾母的三个亲孙女探春、迎春、惜春,王熙凤说这话,就是指的嫡亲孙女才有这通身的气派,无形中就是赞美了“三春”。接着,我又告诉他们,贾母的长孙女是元春。正是因为这元春嫁入宫中为妃,才有了这贾府中的风光荣华。学生对书中内容越加有兴味,不忍拂他们,我讲了元春省亲,贾府兴建大观园种种奢华……假如不是有备而来,教师能够滔滔不绝吗?学完此文,我推荐给学生几个经典的片段,让他们课外阅读品赏。事后调查,大多数学生找到了小学生版的《红楼梦》读了个痛快!他们还说要和老师我交流交流呢!
教学《草船借箭》,我从“既生瑜何生亮”一句入手,从三国的两大美男才子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说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一名著节选大家学得非常顺利!好戏还在后头呢!课后,我们班一大堆的“三国迷”,非要在班上开展一个“三国读书会”不可,还说要公然向我挑战。准备阶段,班上骤然多了N本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几天后的读书会上,在几个同学和我的带动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精彩之极。孩子们的阅读已经从课内很好地走向了课外!
只有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学生不仅全面把握了人文内涵,还能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广阔的全书,激发了阅读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真正实现 “课文带名著”的目的,从而实现大量阅读。崔峦老师说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读了名著,才能更好地教学名著。“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
其实何止是教学名著呢?其他文章也是如此吧。记得我教学谢冰莹的《小桥 流水 人家》时,就觉得特别得心应手。对她的自传体小说《女兵自传》,我读过多次,对这个女作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我有自己的理解。从我的口里,学生知道了她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代女兵,有着细腻的女性心理和豪迈的爱国情怀,从而更深地理解了她的文章。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此话我们常听常说,但真正做到了,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