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间同质化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如何让传统媒体新闻栏目,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更受受众喜欢,这是摆在所有媒体人面前的一道考题。在各大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广播媒体“说新闻”,这种关注听众的广播新闻播出样式,它的出现及拓展,使传统说教式的广播新闻多了一分竞争力,那么,如何将“说新闻”,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在这方面,作为一家地级市广播媒体,我们可以向上级媒体取经学习。
笔者收听了中国之声、江苏新闻广播等新闻综合广播节目,以上媒体,在新闻的“说”上,很有特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赢得了听众的赞誉,在国内广播媒体中,也是数一数二。
一、新闻“说”的风格转换
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个播音员的風格,会直接影响一个栏目的收听率,也会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播音员在学习“说新闻”的过程中,要时刻将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和节目特点相互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身的特点,前期,可以模仿,但是要逐渐形成自身放歌,而不要为了突出“说”,刻意模仿借鉴,很容易走入歧途。
广播媒体自出现以来,以播新闻见长,这也是一名广播播音员的基本功,随着受众收听习惯的变化,“说”取代“播”,是个必然趋势,中国之声虽然以时政为主,但是依然体现了新闻“说”的特性,播音员在新闻播报上,充分发挥了发声学中声音弹性的技巧,声音穿透性强,吐字归音,鼻腔共鸣很到位,听起来不生硬,厚重,有深度,这属于主持人的自身基本功修炼,相比之下,江苏新闻广播的晚高峰,主持人的音质则更为生活,接地气,声音更富变化和色彩,使用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很到位,这对我的启示是:我们经常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说新闻,过于强调形式的改变,而没有对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发音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难免出现表里不一的窘境,编辑记者准备的材料再好,也需要主持人临场发挥到位才行,实现新闻从播到说的转变,打好声音基本功,是前提,也是必不可少的。
“说新闻”,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很讲究,力求做到口语、自然。“说新闻”相比正统的“播新闻”,语言的使用,要符合广播口语化、通俗化的基础,在此之上,强调收听的感觉,舒服悦耳、亲切自然,如果内容需要,可以加入口语中才会出现的“哦”、“啊”之类的口头禅,但是切记,不可过滥,不可为了口语,而刻意增加口头禅,以免画蛇添足。
在“说新闻”的过程中,播音员要始终将听众作为传播的中心。要把新闻事实二次加工说给听众,避免传统广播说教式的“我播你听”,努力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生动活泼,妙语连珠,甚至幽默滑稽,使听众在听新闻的同时获得娱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语气上要显得平等、随和、亲切,“说新闻”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广播传播中的距离感,打造新闻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一对一的双向交流意念,让每一位听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谈。
二、新闻“说”的内容升华
我们常说新闻媒体,“新闻立台,内容为王”,这句话永远不过时,收听中国之声,最大的感触,乃是新闻的深度,中国之声不吝惜时段,对热点事件,从多角度展开,说透说深,江苏新闻广播,则体现了新闻的广度,尤其是新闻早高峰和晚高峰,节目架构灵活多变,使 用很多音效,信息来源广泛,尤其突出使用民生新闻和记者现场录音,此外,大量使用上级媒体和兄弟媒体的录音报道,充实新闻的可听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播新闻就是声音的处理艺术,如果编辑可以寻找到好听实用的新闻音频,完全可以拿来主义,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丰富听众的收听选择。
如何让声音更好的表达内容,这是“说新闻”成功的关键,内容充实了,说才更有力量,以江苏新闻广播的《新闻晚高峰》为例,已经不是简单地充当政府的喉舌和工具,而是广泛地关注民生,走进大街小巷,话筒对准市民,传达百姓心声;不再是大量领导活动、会议消息、政绩报道、居高临下的硬性说教,而是关注社会热点、百姓需求、民生苦乐、正能量消息,大量采用市民互动录音,请百姓发言,替百姓说话。
当然,提倡新闻内容升华,向下看接地气,向基层看,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追求收听率,反观某些互联网媒体网红,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益,把民生新闻引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中国之声、江苏新闻广播在新闻内容的筛选方面,做的很好,他们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媚俗、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不猎奇搞怪、编发的新闻没有花里胡哨,给人的感觉正派、大气
三、新闻“说”的传播创新
客观的说,这几年广播媒体的节目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受众互动参与性更为突出,这也是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说新闻”不仅仅在广播电波,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主持人在采访现场解说新闻,中国之声策划制作了一批主持人走进基层的体验式报道,而 江苏新闻广播则在新闻中采用更多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评论录音,举个例子,2018年春运开始后,江苏新闻广播推出《春运返乡》系列报道,主持人手持手机,使用最流行的视频直播形式和广播互动,他们走进车站开展直播,在一线,让旅客自己谈购买火车票、汽车票所遭遇的艰辛,加上现场票务系统电话查询的声音等现场同期声,配合记者、主持人的现场解说,使广大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运火热朝天的感受,广播连线的同时,受众通过手机APP视频直播,可以同步看到现场情况。这就是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带来的巨大视听转变,使节目更具有震撼力。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仅仅要求你说我听,也需要有一个发表合理建议的渠道,所以新闻中设置话题,受众参与发表意见,已经成为常态,今后主持人更多走入基层做节目,在一线“说新闻”,也将成为必然。
笔者收听了中国之声、江苏新闻广播等新闻综合广播节目,以上媒体,在新闻的“说”上,很有特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赢得了听众的赞誉,在国内广播媒体中,也是数一数二。
一、新闻“说”的风格转换
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个播音员的風格,会直接影响一个栏目的收听率,也会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播音员在学习“说新闻”的过程中,要时刻将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和节目特点相互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身的特点,前期,可以模仿,但是要逐渐形成自身放歌,而不要为了突出“说”,刻意模仿借鉴,很容易走入歧途。
广播媒体自出现以来,以播新闻见长,这也是一名广播播音员的基本功,随着受众收听习惯的变化,“说”取代“播”,是个必然趋势,中国之声虽然以时政为主,但是依然体现了新闻“说”的特性,播音员在新闻播报上,充分发挥了发声学中声音弹性的技巧,声音穿透性强,吐字归音,鼻腔共鸣很到位,听起来不生硬,厚重,有深度,这属于主持人的自身基本功修炼,相比之下,江苏新闻广播的晚高峰,主持人的音质则更为生活,接地气,声音更富变化和色彩,使用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很到位,这对我的启示是:我们经常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说新闻,过于强调形式的改变,而没有对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发音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难免出现表里不一的窘境,编辑记者准备的材料再好,也需要主持人临场发挥到位才行,实现新闻从播到说的转变,打好声音基本功,是前提,也是必不可少的。
“说新闻”,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很讲究,力求做到口语、自然。“说新闻”相比正统的“播新闻”,语言的使用,要符合广播口语化、通俗化的基础,在此之上,强调收听的感觉,舒服悦耳、亲切自然,如果内容需要,可以加入口语中才会出现的“哦”、“啊”之类的口头禅,但是切记,不可过滥,不可为了口语,而刻意增加口头禅,以免画蛇添足。
在“说新闻”的过程中,播音员要始终将听众作为传播的中心。要把新闻事实二次加工说给听众,避免传统广播说教式的“我播你听”,努力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生动活泼,妙语连珠,甚至幽默滑稽,使听众在听新闻的同时获得娱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语气上要显得平等、随和、亲切,“说新闻”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广播传播中的距离感,打造新闻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一对一的双向交流意念,让每一位听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谈。
二、新闻“说”的内容升华
我们常说新闻媒体,“新闻立台,内容为王”,这句话永远不过时,收听中国之声,最大的感触,乃是新闻的深度,中国之声不吝惜时段,对热点事件,从多角度展开,说透说深,江苏新闻广播,则体现了新闻的广度,尤其是新闻早高峰和晚高峰,节目架构灵活多变,使 用很多音效,信息来源广泛,尤其突出使用民生新闻和记者现场录音,此外,大量使用上级媒体和兄弟媒体的录音报道,充实新闻的可听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播新闻就是声音的处理艺术,如果编辑可以寻找到好听实用的新闻音频,完全可以拿来主义,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丰富听众的收听选择。
如何让声音更好的表达内容,这是“说新闻”成功的关键,内容充实了,说才更有力量,以江苏新闻广播的《新闻晚高峰》为例,已经不是简单地充当政府的喉舌和工具,而是广泛地关注民生,走进大街小巷,话筒对准市民,传达百姓心声;不再是大量领导活动、会议消息、政绩报道、居高临下的硬性说教,而是关注社会热点、百姓需求、民生苦乐、正能量消息,大量采用市民互动录音,请百姓发言,替百姓说话。
当然,提倡新闻内容升华,向下看接地气,向基层看,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追求收听率,反观某些互联网媒体网红,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益,把民生新闻引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中国之声、江苏新闻广播在新闻内容的筛选方面,做的很好,他们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媚俗、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不猎奇搞怪、编发的新闻没有花里胡哨,给人的感觉正派、大气
三、新闻“说”的传播创新
客观的说,这几年广播媒体的节目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受众互动参与性更为突出,这也是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说新闻”不仅仅在广播电波,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主持人在采访现场解说新闻,中国之声策划制作了一批主持人走进基层的体验式报道,而 江苏新闻广播则在新闻中采用更多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评论录音,举个例子,2018年春运开始后,江苏新闻广播推出《春运返乡》系列报道,主持人手持手机,使用最流行的视频直播形式和广播互动,他们走进车站开展直播,在一线,让旅客自己谈购买火车票、汽车票所遭遇的艰辛,加上现场票务系统电话查询的声音等现场同期声,配合记者、主持人的现场解说,使广大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运火热朝天的感受,广播连线的同时,受众通过手机APP视频直播,可以同步看到现场情况。这就是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带来的巨大视听转变,使节目更具有震撼力。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仅仅要求你说我听,也需要有一个发表合理建议的渠道,所以新闻中设置话题,受众参与发表意见,已经成为常态,今后主持人更多走入基层做节目,在一线“说新闻”,也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