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逝里生长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消逝里生长》是我在2016至2017年的个人独立实验性摄影项目,探讨原始记忆与生命本身之间的连结。植物的元素运用,暗示短暂的生命在混沌与消失的过程里迸发出的一种新生的力量,在消逝里获得永恒。作品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试图解除物质的外衣,使之神秘化,并回归生命的本质。


  作为素材的照片来自二手市场,大部分照片距离现在50到95年。我每周末穿梭在北京潘家园,收集的过程持续近一年的时间。照片中的人完全是陌生的,他们随着时间被生活尘封或者遗忘,凝视着他们的精神面容、着装或是残留的痕迹和裂缝,经常会使我内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惊叹,甚至产生深深的迷恋。这些照片在过去的时间里被留存下来,消除了原有的谄媚、夸张,它们在来自遥远生命的记忆里依然散发着历经时间雕磨后独特的光芒,仿佛一切在此刻凝固。为了使抽象的主题得到更融洽更独特的表达,我跳出摄影的界限,将绘画、装置、摄影多种媒介材料进行融合:首先对老照片逐次筛选、翻拍,冲洗放大至合理的尺寸,然后使用丙烯进行手工绘画。在照片里,我还加入了沙子、腐蚀生锈铁皮,以及被火烧过的残存的痕迹,来呈现一种非传统的视觉体验。
  艺术作品往往是两股力量的交汇点,一股来自远方,一股来自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过去的和当下的混合之中有某种新的事物从中走了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人所处的境地与他的意愿之间,人所希望的与所谓愿望的真实实现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我經常会觉得自己身处错误之地,也从未到达向往之地,但是生命中该来的就这么来了。作品中在混沌里生长出的仙人掌和那些美丽的花朵,意味着诞生、到达、未来,这是延续和轮回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它们存在于因果关系中,在因果关系中产生了连接,这是非常有趣的循环运动。每天有很多事物在某个角落安静消失,那些消逝的生命中最终会生长出另一种新的生命,很多事物在生命里的存在始终超越了我们对它的认知和理解,树木上生长出蘑菇、废墟上长满野草、灰烬里盛开的花朵,也许人们无法预计,这经常也是一种惊奇。或许这是一种回忆,回忆很久很久以前,当人的祖先还在海洋里时经历的东西,灵魂仿佛在缓慢地漂浮,那是一种难以叙说的神秘边境,感知那种来自遥远而无法触及的美丽。这是自然的杰作,也许并不完美,但自然本身朝向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目标发展着,生命在自然中生长出来,然后又回归于自然。对我来说,没有世界末日,这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设计出来的一种想法。光总会照进那些黑暗的地方,它们会从历史的尘埃中慢慢走来,以另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进而去探寻,某物越是处在无限制、不确定的境地中,它就越美丽。







其他文献
本欄目征集那些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土地,常年坚持观察、拍摄自己身边生活的摄影师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记录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城乡急剧变化中的人物、场景。栏目将着重关注那些生活在地市及县城的摄影人。  本栏目将着力呈现那些坚守摄影的最基本功能—记录的价值,不为时风所惑、左右的作品,编辑部认为这些影像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众声喧哗中,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看见,看不见  看见了,我会拍下来,而按下快门的前一刻,
期刊
少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但有的人会通过一些契机,一些经历经验的累积,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更少有人在有了这意识后,会坚定不移地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往前走,而且越走越精彩。作为对中国当代摄影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摄影人李媚,她的摄影之路便是如此。在这条路上,她早期当过摄影师,后来做编辑、摄影评论、策展,而贯穿其主要摄影生涯的是编辑工作。  李媚,1952年出生于贵州安顺,1975年到安顺文化
期刊
索尼A7RM3  TIPA测试在对索尼A7RM3进行评测的同时,还将其与上一代机型A7RM2进行了比较。A7RM3与A7RM2搭载的都是4200万像素级的背照式传感器(前者新增一个前端LSI,可提供更高的处理性能和数据读取速度),这有利于索尼微单老用户了解二者的性能究竟有何差异。  在成像品质方面,A7RM3的分辨率、高感、内置锐化和平滑处理、控噪等方面均表现不俗,并略优于A7RM2;在动态范围方
期刊
我從互联网以及他人日常拍摄的图片中收集一些与艺术领域无关的照片,再通过艺术评论的方法并结合艺术史的规律赋予它们新的理解方式,虚构来的文字与那些照片形成了非常契合的逻辑关系。图像的可多重解读性是摄影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日常化的照片进入特定的语境时会产生其他的意义。当下的艺术生态是我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借用图像与文字的条件性来提问和反思今天的艺术价值体系。
期刊
“春节出行,家乡也好,异乡也罢,拍组照片回来,或对见到的影像稍稍做些梳理,或据此创作。”2018年春节前,《中国摄影》 编辑部给杂志社的年轻人布置了这样一个“春节影像计划”。参与计划的有7位:范华明、何博、周星宜、钟华连、李乐、王知临、石碧璇,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岗位,有做编辑的,有做行政的,有做活动的,还有做发行的。  在本期杂志出刊之时,距离春节已过去一个月,这时再说春节的二三事,似乎有些过时。不
期刊
当一张照片不再是现实的一个复制品,它会获得其通常所缺乏的某种尊严,它开始向我们展示已不存在的事物。  —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写这篇文章之前,因为查资料的需要,我翻阅了几十本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差不多每张照片旁边都是一些纪念性文字,我翻得很快,只是有时候稍微停一下。在这种翻看不断累积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恐惧。确切地说,是一种死亡的恐惧。后来,晚上,我又做了很多奇怪的梦。 
期刊
本期“海外”栏目介绍的是德国艺术家约阿希姆·施密特及其作品。施密特学生时代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他在1980年代致力于为在联邦德国极有影响力的杂志《摄影批评》撰文。1980年代初至今,他长期针对现成照片进行不同方式的再创作,其作品涉及的“档案”“记忆”“模式化的摄影行为”等诸多面向以及辐射摄影文化的广度,在现成照片再创作的实践者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已参与多个国际性展览,也被许多主要的国际艺术机构收藏
期刊
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摄影媒体,多年来《中国摄影》杂志一直在倡导摄影各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倡导摄影具有现实针对性,倡导摄影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关注变化中、行进中的国家状态、民众生态,使摄影更深入地发挥其促进社会进步的功用。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延续这种理念,同时建立新的摄影知识服务生态。  依托于杂志的资源优势,经过精心的筹划,2016年《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应运而生,至今已
期刊
陈:为什么您近40年来一直保持着对“别人的照片”的强烈兴趣?  施密特:其实,我一开始也作为摄影师工作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然后我就对摄影师的工作产生了怀疑。我阅读了很多关于摄影的文章,也写了很多文章。很快我就放弃将摄影作为自己的艺术实践手段了。  这个时期在欧洲,摄影还在争取它的艺术合法性。摄影师们喊着:“摄影是艺术!摄影是艺术!”  陈: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吧?  施密特:对,1980年代初。美国
期刊
一支军队如果丢了自己的军旗,乃是奇耻大辱。所以只要还有少量士兵存在,必定浴血奋战,把它夺回来。倘若这支军队打到最后,弹尽粮绝,所有人都牺牲了,那么这支军队不仅军旗无望回归,连番号也要被取消。这就是令人绝望的事情了。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驰骋天下的十大商帮比作十大劲旅。那么后来的新晋商、新鲁商、新粤商、新徽商、新浙商就可以比作重新举起军旗,参与商战的后起之秀。  而温商,深(深圳)商、冀(河北)商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