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因为16世纪的“白银资本”已将世界连成一气,使我们比较中西商业精神成为可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有憾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资本论》虽然透析明畅,然亦有“见物不见人”之阙失,故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系列论文,从国民经济学、史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术领域的见解加以补济,还特别撰写了《儒教与道教(Konfuziamismus uad Taoismes)》一书,研讨中国商业伦理问题,核心论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涉及问题颇为广泛。
在我看来,随着欧人藉航海之利东来,弛海禁,开边贸成为促成晚明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因,其重要意义不可轻看。但与唐宋元远洋商贸不同的是,晚明在内陆地区开始出现了商帮及世代传承的商业世家、传统字号,例如晋商、徽商,则与儒生业商,儒、商结合的新趋势颇有关系。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与商人精神》曾针对韦伯提出的“牟利冲动”及“超越性”等概念,已于儒士和新教对于商业观念的异同有过精彩的分析,如从范仲淹著名论断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较新教“加尔文教徒充满着对于自己人格价值的深刻自觉,对于此世界所负神圣使命有一种崇高的意识,他自许为千万众生中独蒙上帝恩宠的人,并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如以朱熹“敬贯动静”、“主敬专一”,比较新教以职业为“神召(calling)”,从而将职业道德视为神圣,等等,都具有启迪意义。他列举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1525年)中已明确提出: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者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王学在明代是显学,同时之士如李梦阳也引商人王现的话,说“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稍后的汪道昆更有“良贾何负闳儒”的说法。王学传人何心隐认为“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这里,出于士大夫之口的,大幅度提升商贾地位的呼声已耀然于耳。更有甚者,是明遗民归庄在清初劝人“宜专力经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矣”,类似今之“斯文不如扫地”的说法。
其实儒、商合流的趋势中明已露端倪,晚明则蔚然成风。此题亦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亦官亦商,不以商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层官员,比如大学士徐阶、首辅申时行都出身于儒,而同时又经商致富。于慎行曾比较而言:
“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然而可议者,如华亭相在位,多蓄织妇,与市为贾,公仪休之所不为也。往闻一内使言华亭在位时,松江赋皆入里第,吏以空牒入都,取金以相邸。相公召工倾金,以七铢为一两,司农不能辨也。”“华亭(徐阶)之富埒于分宜(严嵩),吴门(申时行)之富过于江陵(张居正),非尽取之多也。苏松财赋之地,易为经营;江楚旷莽之墟,止知积聚耳。而彼以之败,此以之存,岂岁星长在吴耶?夫得地者得人,得人者得天,天亦何时定也。”①
张四维则属商家出身而终于侪身首辅者。按蒲州张氏之先世原居解州盐池之南,元朝时张思诚避乱徙蒲州。其父允龄曾服贾远游,弟四教亦长袖善贾。外祖王瑶“为养而商也,生财而有道,行货而敦义,转输积而手不离简册。”“贸易邓、裕、襄、陕间,而资益丰……复货盐淮、浙、苏、湖间,往返数年,资乃复丰”。②五弟四象妻族范氏“家世以农商为业,公(指范世魁)初服贾四方,绰有心计,倜傥负大志……然自开中以来支结旷日持久,且出入戎马间,有烽堠之惊,而盐利又时有亏缺,是以商人不乐与官为市,公独曰此可居也,遂历关陇,度皋兰,往来张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里险易,计储待蓄,散盈缩,以时废居而低昂,其趋舍每发必奇中,往往牟大利。”③又张四维二子定征娶曾任兵部尚书的杨博之孙女,其女嫁礼部尚书马自强之子马谆。而马弟自修则“弃儒业,在鄜延、商洛之间贩粟。”另王崇古长姊嫁蒲州沈氏,而沈廷珍“以家务服贾,……故南帆扬越,西历关陇。”④可知彼此勾连,损荣与俱。故《明史》尝言:
“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四维父、崇古弟为大商。”⑤
这种情形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表现更为明显,如黄省曾《吴风录》云:“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⑥这与《洪武大诰》颁行时期的风气已经截然相反。徽人汪道昆则谈到儒、商之间已经存在双向选择:“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嬴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⑦而张瀚记述福州情事,亦言:“时俗杂好事,多贾治生,不待危身取给。若岁时无丰,食饮被服不足自通,虽贵宦巨室,闾里耻之。”⑧可知儒商结合的趋势已成。
儒、商结合的另一个侧面,则是思想、文化理念的结合。其实近世以“经济”言财货增值平衡之道,就是截取儒学“经世济国”一语而来。先儒并不轻商,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说法,可知他并不拘泥于业之高下,还在《先进》篇中评论他的弟子子路(端木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且因“一言存鲁”而位居“七十二贤”的前列。孟子发展了“先富后教”的思想,主张“为民置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相反“抑制工商,驱使为农”是一向被认为“法家”和“中国第一位改革家”的商鞅制定的基本国策。荀子则认为工商不生产财富,要求减少其人数。韩非承商、荀之说,明确提出“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口号,为西汉“独尊儒术”的同时,又提出崇本抑末的“四民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王中江有《明清之际“私”观念的兴起及其社会史关联》一文,征引李贽、陈确、顾炎武、黄宗羲诸说,探及明清之际“私”观念的抬头,以及“与明朝中叶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呼应”的问题,可以参看。
儒家本“入世之学”,对于建立一个家族式的“商业帝国”,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和深刻影响。其实宋人建立“平民宗法”社会时,已经是按照儒家范式建构家族传统,晋、徽两帮不过是将其中的奥秘从“世业儒”改作“世业商”,或者“儒商结合”,放眼天下,亦可成为“家国同构”的新范本。何况明清教育的普及程度且高于宋时,富贾之家延师教育子弟,本来可儒可商,进退自如。晋、徽两帮正是在这一点上非常自觉,才与同时称雄的淮扬、闽赣、粤广乃至苏浙商帮有所区别。但“嘉靖十年,尝下沙汰生员之令,御史杨宜争之而止。万历时,张居正当国,遂核减天下生员。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其科举减杀可推而知也。”⑨又逼使商贾习儒子弟更多地转向经商,遂使儒学亦更深入地渗入他们的经商理念,而信奉价值体系及所操术语相同相似,也便于儒、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共同信仰。其中唯有晋商运作以接近天咫之便,每与朝政大局休戚相关,于“修齐治平”之术领会更深,故深自收敛,不事张扬,是以能够在清代强势政权下,保持商业“世家”身份而数百年不堕,终于与清廷共荣同衰。
注:
①《榖山笔麈》卷四,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35、41页。按于慎行(1545~l607) 字可远,更字无垢,自号岱畎生。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万历初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著述有《笔麈》、《读史漫录》、《榖城山馆诗集》和《榖城山馆文集》等,纂修《兖州府志》。
②韩邦奇《苑落集》卷五。按韩邦奇(1479~1555年)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属陕西渭南市)人。正德戊辰(1508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恭简。另着有《易学启蒙意见》、《见闻考随录》。
③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八。
④同上。
⑤《明史•张四维传》。。
⑥黄省曾(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中明)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学于阳明门下,着有《会稽问道录》。后隐居于吴门。好谭经济,农学著作汇为《农圃四书》。此外有《芋经》(又称《种芋法》)、《兽经》。地学著作有《西洋朝贡典录》三卷。
⑦《太函集》卷五四《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按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今属安徽黄山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又兼长武略,初为义乌令,即教民习武,以备倭寇。后升任福建兵备道,曾协助戚继光扫平扰闽倭寇,以功擢按察使,又任佥都御史等,位至兵部侍郎,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两司马”。
⑧《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按张瀚(1511~1593)字子文,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庐州知府,改大名。累遷陕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入为大理卿。进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总督漕运。万历元年继杨博为吏部尚书。在张居正“夺情”事件里保持中立。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懿。有《奚囊蠹余》。
⑨《明史•选举一》。
在我看来,随着欧人藉航海之利东来,弛海禁,开边贸成为促成晚明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因,其重要意义不可轻看。但与唐宋元远洋商贸不同的是,晚明在内陆地区开始出现了商帮及世代传承的商业世家、传统字号,例如晋商、徽商,则与儒生业商,儒、商结合的新趋势颇有关系。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与商人精神》曾针对韦伯提出的“牟利冲动”及“超越性”等概念,已于儒士和新教对于商业观念的异同有过精彩的分析,如从范仲淹著名论断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较新教“加尔文教徒充满着对于自己人格价值的深刻自觉,对于此世界所负神圣使命有一种崇高的意识,他自许为千万众生中独蒙上帝恩宠的人,并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如以朱熹“敬贯动静”、“主敬专一”,比较新教以职业为“神召(calling)”,从而将职业道德视为神圣,等等,都具有启迪意义。他列举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1525年)中已明确提出: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者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王学在明代是显学,同时之士如李梦阳也引商人王现的话,说“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稍后的汪道昆更有“良贾何负闳儒”的说法。王学传人何心隐认为“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这里,出于士大夫之口的,大幅度提升商贾地位的呼声已耀然于耳。更有甚者,是明遗民归庄在清初劝人“宜专力经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矣”,类似今之“斯文不如扫地”的说法。
其实儒、商合流的趋势中明已露端倪,晚明则蔚然成风。此题亦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亦官亦商,不以商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层官员,比如大学士徐阶、首辅申时行都出身于儒,而同时又经商致富。于慎行曾比较而言:
“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然而可议者,如华亭相在位,多蓄织妇,与市为贾,公仪休之所不为也。往闻一内使言华亭在位时,松江赋皆入里第,吏以空牒入都,取金以相邸。相公召工倾金,以七铢为一两,司农不能辨也。”“华亭(徐阶)之富埒于分宜(严嵩),吴门(申时行)之富过于江陵(张居正),非尽取之多也。苏松财赋之地,易为经营;江楚旷莽之墟,止知积聚耳。而彼以之败,此以之存,岂岁星长在吴耶?夫得地者得人,得人者得天,天亦何时定也。”①
张四维则属商家出身而终于侪身首辅者。按蒲州张氏之先世原居解州盐池之南,元朝时张思诚避乱徙蒲州。其父允龄曾服贾远游,弟四教亦长袖善贾。外祖王瑶“为养而商也,生财而有道,行货而敦义,转输积而手不离简册。”“贸易邓、裕、襄、陕间,而资益丰……复货盐淮、浙、苏、湖间,往返数年,资乃复丰”。②五弟四象妻族范氏“家世以农商为业,公(指范世魁)初服贾四方,绰有心计,倜傥负大志……然自开中以来支结旷日持久,且出入戎马间,有烽堠之惊,而盐利又时有亏缺,是以商人不乐与官为市,公独曰此可居也,遂历关陇,度皋兰,往来张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里险易,计储待蓄,散盈缩,以时废居而低昂,其趋舍每发必奇中,往往牟大利。”③又张四维二子定征娶曾任兵部尚书的杨博之孙女,其女嫁礼部尚书马自强之子马谆。而马弟自修则“弃儒业,在鄜延、商洛之间贩粟。”另王崇古长姊嫁蒲州沈氏,而沈廷珍“以家务服贾,……故南帆扬越,西历关陇。”④可知彼此勾连,损荣与俱。故《明史》尝言:
“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四维父、崇古弟为大商。”⑤
这种情形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表现更为明显,如黄省曾《吴风录》云:“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⑥这与《洪武大诰》颁行时期的风气已经截然相反。徽人汪道昆则谈到儒、商之间已经存在双向选择:“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嬴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⑦而张瀚记述福州情事,亦言:“时俗杂好事,多贾治生,不待危身取给。若岁时无丰,食饮被服不足自通,虽贵宦巨室,闾里耻之。”⑧可知儒商结合的趋势已成。
儒、商结合的另一个侧面,则是思想、文化理念的结合。其实近世以“经济”言财货增值平衡之道,就是截取儒学“经世济国”一语而来。先儒并不轻商,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说法,可知他并不拘泥于业之高下,还在《先进》篇中评论他的弟子子路(端木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且因“一言存鲁”而位居“七十二贤”的前列。孟子发展了“先富后教”的思想,主张“为民置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相反“抑制工商,驱使为农”是一向被认为“法家”和“中国第一位改革家”的商鞅制定的基本国策。荀子则认为工商不生产财富,要求减少其人数。韩非承商、荀之说,明确提出“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口号,为西汉“独尊儒术”的同时,又提出崇本抑末的“四民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王中江有《明清之际“私”观念的兴起及其社会史关联》一文,征引李贽、陈确、顾炎武、黄宗羲诸说,探及明清之际“私”观念的抬头,以及“与明朝中叶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呼应”的问题,可以参看。
儒家本“入世之学”,对于建立一个家族式的“商业帝国”,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和深刻影响。其实宋人建立“平民宗法”社会时,已经是按照儒家范式建构家族传统,晋、徽两帮不过是将其中的奥秘从“世业儒”改作“世业商”,或者“儒商结合”,放眼天下,亦可成为“家国同构”的新范本。何况明清教育的普及程度且高于宋时,富贾之家延师教育子弟,本来可儒可商,进退自如。晋、徽两帮正是在这一点上非常自觉,才与同时称雄的淮扬、闽赣、粤广乃至苏浙商帮有所区别。但“嘉靖十年,尝下沙汰生员之令,御史杨宜争之而止。万历时,张居正当国,遂核减天下生员。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其科举减杀可推而知也。”⑨又逼使商贾习儒子弟更多地转向经商,遂使儒学亦更深入地渗入他们的经商理念,而信奉价值体系及所操术语相同相似,也便于儒、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共同信仰。其中唯有晋商运作以接近天咫之便,每与朝政大局休戚相关,于“修齐治平”之术领会更深,故深自收敛,不事张扬,是以能够在清代强势政权下,保持商业“世家”身份而数百年不堕,终于与清廷共荣同衰。
注:
①《榖山笔麈》卷四,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35、41页。按于慎行(1545~l607) 字可远,更字无垢,自号岱畎生。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万历初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著述有《笔麈》、《读史漫录》、《榖城山馆诗集》和《榖城山馆文集》等,纂修《兖州府志》。
②韩邦奇《苑落集》卷五。按韩邦奇(1479~1555年)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属陕西渭南市)人。正德戊辰(1508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恭简。另着有《易学启蒙意见》、《见闻考随录》。
③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八。
④同上。
⑤《明史•张四维传》。。
⑥黄省曾(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中明)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学于阳明门下,着有《会稽问道录》。后隐居于吴门。好谭经济,农学著作汇为《农圃四书》。此外有《芋经》(又称《种芋法》)、《兽经》。地学著作有《西洋朝贡典录》三卷。
⑦《太函集》卷五四《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按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今属安徽黄山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又兼长武略,初为义乌令,即教民习武,以备倭寇。后升任福建兵备道,曾协助戚继光扫平扰闽倭寇,以功擢按察使,又任佥都御史等,位至兵部侍郎,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两司马”。
⑧《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按张瀚(1511~1593)字子文,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庐州知府,改大名。累遷陕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入为大理卿。进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总督漕运。万历元年继杨博为吏部尚书。在张居正“夺情”事件里保持中立。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懿。有《奚囊蠹余》。
⑨《明史•选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