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领域中,乡土文学是十分关键的一大类别,同时也属于我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该类文学有许多代表人物,而其中最早也最知名的便是鲁迅。通过乡土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现象,并从生活中看到社会文明的影子。本文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起源,探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表象及深层意义,阐释了乡土文学的城乡悖论,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所谓乡土文学,指的就是乡土小说,具体可以将鲁迅作品的诞生作为起源,在此之后的许多作家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鲁迅作品的影响,创作出了各类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基本是从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创作,从人生的层面来反映社会现状,探讨人性中的优缺点。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想一步步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当中,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起源分析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而乡土文化基本可以从近代开始追溯,以鲁迅作为起点。虽然鲁迅并未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透过鲁迅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写。在鲁迅的作品中,呈现了各种类型的人在社会中不同的生活情况。例如《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刻画了阿Q这一人物,主要展示了当时社会畸形的面貌,也反映了一些国人的病态心理。该人物属于较为典型的近现代雇农形象,他在这一作品当中甚至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给别人打短工,无法获得他人真正的认同。但于他自己而言,他人的认同能够给他带来极大的动力,即便别人仅仅是简单的说一声“阿Q真能干”,他也会觉得充满了干劲。他从不由于自己是农民身份而感觉地位低于他人,他认为自己是凭付出劳动而获得工钱,并且此前进城的时候,他甚至带有一点自负的心理。而遭到别人嘲笑后,他感到很生气,此后又逐渐放开了。
  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是抱着抨击的心态,然而他仍然把自己的希望放在了阿Q一类人的身上。所以,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和发展的,在鲁迅之后,又不断涌现出了许多乡土文学作家,例如萧红、莫言、茅盾等等。茅盾的作品中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在不同的地域中,乡土风情也是大不相同的。茅盾走南闯北,见识了许多人物,将各个地区的特色乡土人群记载了下来。从他的作品里,能够看见多地丰富的生活画卷,同时也看见了人们在命运之下的努力和挣扎。无论是贫还是富,人们都对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总体来看,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之父,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笔触,让平常人的平凡生活跃然纸上,旨在改造国民思想。
  二、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
  (一)乡土文化的发展历程
  鲁迅虽然是乡土文学的开端,但乡土文学真正的定义,还是在此后的一些乡土文学作品中慢慢呈现出来的。继鲁迅之后,又有不少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如茅盾,把乡土文学同乡村中的特色风情融合起来,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展示了不一样的乡土人情,令此类文学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思想逐步产生,作家们开始从乡土视角观察并解析人们的生活,于是社会上涌现出一股创作潮流。例如王任叔的《疲惫者》,还有莫言的《欢乐》等。后来,乡土文学分出了多个流派,代表人物有莫言、沈从文等。其均是采用写实手法来展示乡村人民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抗,让更多人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许多现象以及世态炎凉,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五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这部分作品中,作者主要表现的就是当时社会与时代黑暗的一面,目的在于引发人们思索,不仅表达了作家对社会失望的态度,也承载了作者的期望与使命感。此后,还有韩少功、孙犁等作家,都为乡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乡土文学表象及其深层意义
  不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乡土文学都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这便是由于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来达到启发人、引导人的效果。该类文学存在的环境是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基础的,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后,新文化运动又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启蒙,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就是如鲁迅一类的代表人物,把乡土文学的内涵融入了作品当中,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并反映当时社会冷漠和肮脏的一面,讲述主人公对于黑暗社会的反抗。例如孔乙己的形象,便显示了人穷志不短的品质,他不愿受到别人的嘲讽,然而他也需要生活下去,即便老板很可能已经不会再让他赊账,他也要去店里吃饭。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进行反抗,而没有他人协助,他是单打独斗的。
  有不少乡土文学作家均是如此,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无奈、希冀、反抗等情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文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快速更新换代。如今的一些乡土作家,已经逐步走出了农村的生活环境,缺少了关于乡土的真实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所创作出的乡土作品,基本只是停留于表面,将自己的感情与乡村背景相结合,但并未深入渗透到社会与人的本质层面。虽然我国有不少作家都喜爱和向往乡村生活,并对农村的风貌与人情表现出极大憧憬,然而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学并不能划上等号。因此可以说,乡土文学主要表现的是在乡村大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姿态,同时也向人们表达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思想观点以及人心形态等。
  三、乡土文学中的城乡悖论
  许多乡土作家在走入城市之后,对于传统乡土文化和都市现代文明又有了新的认知,所以其乡土想象是具有双重性的,于时间与空间这两大方面都存在着悖论,故而具体的叙述并不是泾渭分明,偶尔还会透露出和乡土主题相反的讯息。面对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时,作家心中的乡土显得纯朴而自然;当面对乡村的落后和愚昧时,这些作家又成为了知识丰富的现代文明人。此时的乡土想象可以是田园、故乡、宁静、脱俗的代名词,又可成为闭塞、滞后、不开化之处。具体来说,这种城乡悖论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首先,作者离开家乡的活动会使记忆发生改变,引致了作者于城乡之间的感情游离。乡土是很大一部分作者生长的地方,代表着他们难以忘却的儿时记忆,所以乡土也就是熟悉的故乡,作者在创作时会自然地融入这样的感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来到城市之后,对于乡土也产生了时空方面的疏离感,可以说是“既近且远,既亲且疏”。比如鲁迅的《故乡》中,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了孩童时期的玩伴闰土,而此时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已经大不相同。有一些美好的印象只能永远停留在脑海中,无法再现于真实的时空了。
  其次,作者在城市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会对乡土文学创作的纯粹性产生影响。如沈从文的小说中,始终浮现城市若有若无的影子,虽然他始終坚持自己的“乡村人”身份,但在他所描写的湘西景象中,也能看见不少城市文明的元素。如《边城》中的二傩,《长河》中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担心等。沈从文对于现代化城市文明具有一定的警觉性,但着笔于乡土时,又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城市对乡土的潜在影响。
  最后,乡土作家会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评判乡土,并对乡土的闭塞、落后进行抨击,其中一部分“进步”作家更是如此。但若是作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乡愁”情怀,那么这样的抨击也是不彻底的,力度会显得相对薄弱。比如茅盾的《春蚕》,讲述了老通宝一家养蚕的故事,体现出新和旧、洋和土、进步和落后之间的矛盾与对抗。老通宝思想传统,坚持采用古老的生产方式,而多多头则思想较为先进,愿意接受新事物。而茅盾对于乡土和农民又有着复杂的感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显现出和“时代进步”相悖的内容,表达了对老通宝坚忍精神的赞扬。
  四、结束语
  进入到新时代以后,乡土文学作品开始发生转变。而在进行民族形式探讨时,需要把乡土文学同当代社会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乡村视角出发,以农村大环境作为背景,挖掘出乡土文学的内涵和精髓。通过此,才能够促使乡土文学不断进步和传承下去。
  (作者供职于中共得荣县委党校)
其他文献
随着近些年幼儿教育不断被重视,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探索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将从陶行知幼儿教育理念,以及该教育理念在农村幼儿园的应用两个维度做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有所参考。  陶行知一直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初心致力于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幼儿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中国大学的音乐教育历史以来都采取传统的音乐学院这一教学形式,从未有特殊的教学方法适合高校的音乐教学,音乐学院的教学形式多侧重于专业性的才能表演,疏忽了声乐教学的专业性要求,对声乐方面的教育缺少实践经验,本文主要阐述中国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此进行分析讨论并寻求解决方案。  高校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教学的这条路径上占有着至
期刊
以“李慧娘”为剧目的戏曲改编本众多,呈现了不同形象与文内涵的李慧娘,我自己也塑造了很多角色在诸多的演出中我最感满意的,最感受深刻的还是《游西湖》中李慧娘这一角色李慧娘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至情至义的李慧娘;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赋予李慧娘鬼魂以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从而塑造了具有金断人。格气质的李慧娘。  我非常爱好戏曲,尤其喜爱秦腔。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去看秦腔。只要听到那个地方演戏,不管
期刊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在融媒体时代及时转变传统认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重新对角色进行有效定位,从而更好的顺应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在今后的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广播节目主挣人全面参与其中。要树立个性化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和网络受众。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融媒体时代对
期刊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愈发丰富了,群众文化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国群众文化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群众文化变成了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构成部分,科学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大大推进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促使中国社会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可是,伴随
期刊
大海  海湾海角海峡太平洋  千条江河奔流而去的那个海  有容乃大的世界之海  是不是一个整体  不怕被分割破碎的  盛满万千种语音和泪滴依然完整  像我的心  任何标题和书名号都无以复加的大海没有边界  潮汐轻易抚平了海滩上的足迹  我签下自己浅薄的名字都是奢望  我只能算是一只被爱驱使的海螺  飘洋过海之后只剩下空空的壳  倒净漫灌的苦涩海水  仍倒不净那一腔丝丝的风声  仅仅是由光影构成的 
期刊
1  那悠悠凌驾于苍蓝之上的花语,璀璨夺目。  那怒放如火山喷发岩浆的壮景,毁灭催生。  2  赤乌历劫古蜀太阳风暴的魂魄,从三千年地层仰望穹窿绽放的光芒,四荒八极。  烈焰为凤凰浴火一万次之后的重生,生命更盎然于卓然超凡的新生,一我是凤凰之火!我是力量之潮!  这片蛮荒荆野点燃了死亡火色的复苏,生命用祭典太阳神的火,为一群孩子的梦想点燃鸽子的眼睛,如投向黑夜进射的星火,悬于大地,灿然苍穹。  3
期刊
在我的家乡苏北的灌南县,流传着一个千年的风俗,那就是谁家如果死了人,在家里最少得停放一段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常言道: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千了,什么都完了。无论是停放三天,还是三十天,最后一样都得入土为安,谈及这些有必要吗?有意思吗?  诚然,死,这是许多人不愿谈及,退避三舍的话题,却又是人人必须面对、逃脱不了的宿命。好死还不如赖活,谁想死?除非生不如死。有时细细思量起乡人将死人停放在家里一段
期刊
初夏  榴花正艳  时光清新  走过春天的柔软  初夏时节的大地上  生命的活力超乎寻常  蜂还在飞蝶还在舞  鸟儿的呜叫声里  显然多了一些期待  青果莹莹  新生命不断涌现  世界正渐渐显得拥挤  铺展开了希望  就该好好成长  从一朵花到一颗果实  丰硕与否  你绝对不能忽略  初夏这段浓绿的时光  小满时节  小满以后  小麦就望黄了  小满以后  收获就渐渐临近了  冬播春长  一场盛大
期刊
通过分忻我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我国自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对女性存在歧视,受到性别差异化对待,女性被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所捆绑和束缚。五四运动以来,女性看似获得一定解放曙光,并不惜牺牲生命换取尊严和自由,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像宣传那般给予女性应有的宽容和尊重。虽然女性走出家门,但是仍然面临着尴尬的性别困境。这种现状也谱写出多姿多彩的文学女性形象,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本文着重分析我国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