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和中国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部作品不仅故事情节有类似之处,人物也有共通性。他们一个个都蕴含着深切的悲剧性。阿切尔与贾宝玉、埃伦与林黛玉、梅与薛宝钗,这六人的悲剧意蕴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人生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乃至是全人类的悲剧。
伊迪丝·华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纯真年代》是她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故事主要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阿切尔·纽兰与梅·韦兰、埃伦·奥兰斯卡之间的爱情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幅纽约上流社会的风俗画卷。故事讲的是阿切尔的犹豫与妥协。阿切尔与初恋情人埃伦重新燃起爱火,然而他又不愿割舍未婚妻梅,最后埃伦离开,他与梅继续维持婚姻关系。故事发展与《红楼梦》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宝玉与林黛玉心心相印,最后却是宝玉与宝钗步入婚姻殿堂,黛玉带着满腔的忧愤离世。这两部作品不仅故事情节有类似之处,人物也有共通性。他们一个个都蕴含着深切的悲剧。
1. 阿切尔与贾宝玉
阿切尔自小接受上流社会的熏染,在不可动摇的传统习俗中长大,循规蹈矩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这与贾宝玉是一样的。阿切尔的悲剧在于他与他的同类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爱读书,喜欢思考。他和宝玉一样,厌弃自己所处的环境,希望逃出世俗的樊篱却又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构成了他悲剧的主体。阿切尔渴望自由他欣赏埃伦的与众不同,背她身上所焕发出的自由精神深深吸引。他爱上了埃伦。然而,他又无法抛弃梅。阿切尔虽然讨厌美的呆板和愚昧,反感她对她的家族乃至于整个上流社会的服从,可是,他又想到,如果自己的未婚妻发生埃伦的那些行为,“自己即便请求教会和国家给她最严厉的惩罚也是正当的”。阿切尔没有勇气叛离自己的婚姻。埃伦得知梅怀孕的消息后,毅然与阿切尔分手,离开纽约,阿切尔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宝玉最后也是娶了自己完全不爱的薛宝钗为妻。
阿切尔与宝玉还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的反抗都是消极的。阿切尔的不满永远停留在心里,表面上还是滴水不漏的按照惯例行动,而宝玉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躲开封建卫道者们的锋芒。面对异常坚固的世俗力量,他们最后都选择牺牲自己,向社会妥协,形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2. 埃伦与林黛玉
埃伦和林黛玉都萌发了对自由和真情的追求,然而,在不允许自由和真爱的社会制度下,她们的悲剧就在所难免。埃伦逃离他那不忠诚的丈夫,从欧洲回到纽约,她坚持离婚,寻求自我的独立自主,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社会的支持。在阿切尔的说服下,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后来,她与阿切尔之间的爱情被重新激发出来后,埃伦又顾及到家族的荣誉、阿切尔的声誉和表妹梅的幸福,痛苦地要求和阿切尔保持距离,“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成了埃伦无可奈何的爱情宣言。以理性的态度处理爱情问题,以“良知”克制感性的冲动,服从社会道德,遵守世俗理念,牺牲自己,摆脱心理负担。三人的爱情纠葛,以埃伦退出,阿切尔留在梅身边收场。林黛玉则因没有显赫的家族做后盾,与宝玉有缘无分,“心事终虚化”。埃伦虽然没有得到爱情,却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独立。而林黛玉痴迷过甚,落了个香消玉殒的结果。
埃伦与黛玉的结局虽然不同,但她们对情的热烈憧憬、对爱的真挚态度是相似的,她们都是挑战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社会道德约束的新女性。书中对埃伦的描写都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背景中展开的,烂漫温馨的寓所、日暮里的港湾、宁静的夏日游轮。而曹雪芹在勾勒林黛玉时,赏花、作诗、作画,唯美到极致。由此可见,这两位女性都是作者们所极力赞扬的人物。她们的悲剧都是得不到心中所爱,幸运的是,她们都爱过,也曾被爱过。
3. 梅与薛宝钗
梅·韦兰是传统社会礼教培养出来的产物,她魅力纯真,永远说着得体的话,具备当时社会制度要求女性具有的全部美德,是纽约上流社会公认的好姑娘。薛宝钗也被封建统治阶级认定为好女子。她们二人的悲剧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社会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完全认同,服从礼教安排,组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梅明显感觉到阿切尔与埃伦之间关系的不寻常,然而,她却对丈夫灵魂的背叛没有丝毫的指责,继续维持婚姻表面的和谐。背地里,她在还不确定是否怀孕的情况下告诉埃伦自己怀孕了,迫使埃伦离开,击退情敌于无形之中。确定怀孕之后,梅表现出的不是即将为人母的喜悦,而是“充满了胜利的泪水”。“你们两从来没有要求对方做过什么事,对吗?可你们也从来没有告诉对方任何事。你们就是坐在那里,揣测对方心里想什么。简直就像在聋哑人收容站!”这是他们的儿子对他们二十多年夫妻生活的观察,与其说是甜蜜的扶持,不如说是冷漠的厮守。而薛宝钗只得到贾宝玉“悬崖撒手”的顿悟。
貌合神离的婚姻关系里,“阿切尔仿佛在心中建起了一座圣殿,里面有他最隐秘的思想和渴望,而奥兰斯卡夫人则成了其中的女王。”而贾宝玉“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梅与宝钗既可怜又可恨,她们既是世俗思想的维护者,更是受害者。没有心灵沟通的婚姻就像是一口棺材,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这两个女人只能在这暗无天日中蹉跎岁月,直至生命的终结。
“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既是《红楼梦》的写照,亦是《纯真年代》的悲剧。这种悲剧的产生,固然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有关,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应该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爱情是世间最刻骨铭心的情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身死相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古今中外想这样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文比比皆是。美好爱情被外界不合理的因素破坏,那就证明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六人的悲剧意蕴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人生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乃至是全人类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赵明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 《红楼梦》插曲《终身误》
作者简介:刘惠,出生年月:1989-10-27, 学历水平:本科,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伊迪丝·华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纯真年代》是她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故事主要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阿切尔·纽兰与梅·韦兰、埃伦·奥兰斯卡之间的爱情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幅纽约上流社会的风俗画卷。故事讲的是阿切尔的犹豫与妥协。阿切尔与初恋情人埃伦重新燃起爱火,然而他又不愿割舍未婚妻梅,最后埃伦离开,他与梅继续维持婚姻关系。故事发展与《红楼梦》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宝玉与林黛玉心心相印,最后却是宝玉与宝钗步入婚姻殿堂,黛玉带着满腔的忧愤离世。这两部作品不仅故事情节有类似之处,人物也有共通性。他们一个个都蕴含着深切的悲剧。
1. 阿切尔与贾宝玉
阿切尔自小接受上流社会的熏染,在不可动摇的传统习俗中长大,循规蹈矩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这与贾宝玉是一样的。阿切尔的悲剧在于他与他的同类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爱读书,喜欢思考。他和宝玉一样,厌弃自己所处的环境,希望逃出世俗的樊篱却又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构成了他悲剧的主体。阿切尔渴望自由他欣赏埃伦的与众不同,背她身上所焕发出的自由精神深深吸引。他爱上了埃伦。然而,他又无法抛弃梅。阿切尔虽然讨厌美的呆板和愚昧,反感她对她的家族乃至于整个上流社会的服从,可是,他又想到,如果自己的未婚妻发生埃伦的那些行为,“自己即便请求教会和国家给她最严厉的惩罚也是正当的”。阿切尔没有勇气叛离自己的婚姻。埃伦得知梅怀孕的消息后,毅然与阿切尔分手,离开纽约,阿切尔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宝玉最后也是娶了自己完全不爱的薛宝钗为妻。
阿切尔与宝玉还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的反抗都是消极的。阿切尔的不满永远停留在心里,表面上还是滴水不漏的按照惯例行动,而宝玉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躲开封建卫道者们的锋芒。面对异常坚固的世俗力量,他们最后都选择牺牲自己,向社会妥协,形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2. 埃伦与林黛玉
埃伦和林黛玉都萌发了对自由和真情的追求,然而,在不允许自由和真爱的社会制度下,她们的悲剧就在所难免。埃伦逃离他那不忠诚的丈夫,从欧洲回到纽约,她坚持离婚,寻求自我的独立自主,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社会的支持。在阿切尔的说服下,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后来,她与阿切尔之间的爱情被重新激发出来后,埃伦又顾及到家族的荣誉、阿切尔的声誉和表妹梅的幸福,痛苦地要求和阿切尔保持距离,“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成了埃伦无可奈何的爱情宣言。以理性的态度处理爱情问题,以“良知”克制感性的冲动,服从社会道德,遵守世俗理念,牺牲自己,摆脱心理负担。三人的爱情纠葛,以埃伦退出,阿切尔留在梅身边收场。林黛玉则因没有显赫的家族做后盾,与宝玉有缘无分,“心事终虚化”。埃伦虽然没有得到爱情,却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独立。而林黛玉痴迷过甚,落了个香消玉殒的结果。
埃伦与黛玉的结局虽然不同,但她们对情的热烈憧憬、对爱的真挚态度是相似的,她们都是挑战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社会道德约束的新女性。书中对埃伦的描写都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背景中展开的,烂漫温馨的寓所、日暮里的港湾、宁静的夏日游轮。而曹雪芹在勾勒林黛玉时,赏花、作诗、作画,唯美到极致。由此可见,这两位女性都是作者们所极力赞扬的人物。她们的悲剧都是得不到心中所爱,幸运的是,她们都爱过,也曾被爱过。
3. 梅与薛宝钗
梅·韦兰是传统社会礼教培养出来的产物,她魅力纯真,永远说着得体的话,具备当时社会制度要求女性具有的全部美德,是纽约上流社会公认的好姑娘。薛宝钗也被封建统治阶级认定为好女子。她们二人的悲剧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社会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完全认同,服从礼教安排,组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梅明显感觉到阿切尔与埃伦之间关系的不寻常,然而,她却对丈夫灵魂的背叛没有丝毫的指责,继续维持婚姻表面的和谐。背地里,她在还不确定是否怀孕的情况下告诉埃伦自己怀孕了,迫使埃伦离开,击退情敌于无形之中。确定怀孕之后,梅表现出的不是即将为人母的喜悦,而是“充满了胜利的泪水”。“你们两从来没有要求对方做过什么事,对吗?可你们也从来没有告诉对方任何事。你们就是坐在那里,揣测对方心里想什么。简直就像在聋哑人收容站!”这是他们的儿子对他们二十多年夫妻生活的观察,与其说是甜蜜的扶持,不如说是冷漠的厮守。而薛宝钗只得到贾宝玉“悬崖撒手”的顿悟。
貌合神离的婚姻关系里,“阿切尔仿佛在心中建起了一座圣殿,里面有他最隐秘的思想和渴望,而奥兰斯卡夫人则成了其中的女王。”而贾宝玉“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梅与宝钗既可怜又可恨,她们既是世俗思想的维护者,更是受害者。没有心灵沟通的婚姻就像是一口棺材,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这两个女人只能在这暗无天日中蹉跎岁月,直至生命的终结。
“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既是《红楼梦》的写照,亦是《纯真年代》的悲剧。这种悲剧的产生,固然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有关,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应该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爱情是世间最刻骨铭心的情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身死相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古今中外想这样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文比比皆是。美好爱情被外界不合理的因素破坏,那就证明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六人的悲剧意蕴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人生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乃至是全人类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赵明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 《红楼梦》插曲《终身误》
作者简介:刘惠,出生年月:1989-10-27, 学历水平:本科,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