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建筑的稳固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加大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视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的作用以及当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注意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原则,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也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价值的前提。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问题
一、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平面特征和三维空间分布。根据以往地震灾害规律的总结,具有平面特征结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较小,而建筑物平面上有凸出或者凹陷,并且侧面延伸过度的建筑在地震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一些建筑物附属物延伸的主体过高以及建筑物的高度差别较大等很容易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因此,必须科学的选址和严格地规划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高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筑设计中要重视建筑抗震设计。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现存问题
1、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以固定参数为基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完全依据固定参数进行计算和设计,那样就会脱离实际。在抗震设计中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难以将主体设计和细节问题同时兼顾。由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详细,使得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项设计准则。
2、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由于我国在地震发生原因、预测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体系尚且不是很完善,对地质地震的认识不够深入,也欠缺更加科学的地震防治规范和措施,故而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没有整套的科学依据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增加了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难度,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制约我国抗震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
3、设计研究仍停留在较浅层面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全面分析,无法很好的做到在注重建筑主体设计的同时又兼顾细节问题。由于对实际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在设计时也没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抗震设计的相关准则,导致建筑抗震设计的抗震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建筑抗震设计的注意要点
1、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在一些地震灾害中,发生过很多下“玻璃雨”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防止地震中玻璃幕墙的变形,因此,在很多地震中,一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如果在建筑中采用玻璃幕墙,必须提高建筑构件与连接处的质量,从而保证玻璃幕墙在地震时不会变形。并且在遭遇地震时能够与建筑物脱离,将所受到破坏的程度降到最小。此外,在内隔墙、玻璃隔断等构件的设计上也要提高连接点的质量,保证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2、关注建筑顶部抗震
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物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十分重视建筑顶部的抗震设计,在遭遇地震时,建筑屋顶过高、过重都会加重建筑的变形程度,特别是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重视高层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发生地震时,下层建筑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屋顶与下层建筑的重心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建筑屋顶的抗侧力墙也会与下层建筑的抗侧力墙出现分离,当地震出现时则会加剧损坏。因此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使用新型高强度轻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证屋顶的重心与下层建筑的重心位于通一条直线。当建筑屋顶的较高时要保证其抗震定性,缓解地震带来的变形作用。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3、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四、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
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
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并优化结构体系,是提高建筑防震效果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多采用的是钢结构或者型钢混凝土结构,这对钢材以及混凝土的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优化建筑抗震结构体系,可以保证建筑的承载力,避免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变形问题,良好的建筑结构可以起到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在地震灾害下,有利于避免建筑出现较为严重的损毁问题。建筑抗震设计需主要结构的整体性,这考验了设计人员的能力,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可以保证建筑结构达到立面的效果,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2、场地的选择
高层建筑对施工场地也有着一定要求,在施工前,设计人员需要做好地质的考察工作,对施工场地的土质进行检测,并保证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加强实地勘探,可以了解该地区是否存在地震隐患,并了解地下岩层的结构,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场地数据。如果遇到不适合建造高层建筑的场地,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给出恰当的危险性评价,从根源上杜绝出现由于地面的震动而摧毁地基的现象。
3、多道防震体系
一般情况下,一次地震不会造成持续的震动,但是可能会造成接连不断的余震,尽管强度不大,但是从持续时间以及反复次数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高层建筑物只是采取单体的结构,一旦遭遇到破坏时就会难以应付接踵而来的持续余震,最终导致建筑物坍塌。针对此种现象,就必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及时第一道防震线被摧毁,还有第二道以及第三道防震线,就能够很好的躲避反复的余震带来的破坏,大大的降低了危险指数,增加了抗震能力。
结束语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凭单独的设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效果,需要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融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同时也要掌握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将这二者有效的区分和融合,以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建筑抗震设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建筑的结构、高度、地基、承载力以及各部分的布局和性能等相关因素,在保证实用、安全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时刻注意相关原则和要点,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真.抗震概念设计刍论[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2]杨威.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孙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47.
[4]沈倩.高烈度地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335.
摘要:建筑的稳固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加大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视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的作用以及当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注意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原则,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也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价值的前提。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问题
一、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平面特征和三维空间分布。根据以往地震灾害规律的总结,具有平面特征结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较小,而建筑物平面上有凸出或者凹陷,并且侧面延伸过度的建筑在地震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一些建筑物附属物延伸的主体过高以及建筑物的高度差别较大等很容易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因此,必须科学的选址和严格地规划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高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筑设计中要重视建筑抗震设计。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现存问题
1、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以固定参数为基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完全依据固定参数进行计算和设计,那样就会脱离实际。在抗震设计中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难以将主体设计和细节问题同时兼顾。由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详细,使得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项设计准则。
2、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由于我国在地震发生原因、预测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体系尚且不是很完善,对地质地震的认识不够深入,也欠缺更加科学的地震防治规范和措施,故而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没有整套的科学依据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增加了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难度,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制约我国抗震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
3、设计研究仍停留在较浅层面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全面分析,无法很好的做到在注重建筑主体设计的同时又兼顾细节问题。由于对实际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在设计时也没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抗震设计的相关准则,导致建筑抗震设计的抗震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建筑抗震设计的注意要点
1、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在一些地震灾害中,发生过很多下“玻璃雨”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防止地震中玻璃幕墙的变形,因此,在很多地震中,一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如果在建筑中采用玻璃幕墙,必须提高建筑构件与连接处的质量,从而保证玻璃幕墙在地震时不会变形。并且在遭遇地震时能够与建筑物脱离,将所受到破坏的程度降到最小。此外,在内隔墙、玻璃隔断等构件的设计上也要提高连接点的质量,保证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2、关注建筑顶部抗震
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物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十分重视建筑顶部的抗震设计,在遭遇地震时,建筑屋顶过高、过重都会加重建筑的变形程度,特别是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重视高层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发生地震时,下层建筑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屋顶与下层建筑的重心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建筑屋顶的抗侧力墙也会与下层建筑的抗侧力墙出现分离,当地震出现时则会加剧损坏。因此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使用新型高强度轻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证屋顶的重心与下层建筑的重心位于通一条直线。当建筑屋顶的较高时要保证其抗震定性,缓解地震带来的变形作用。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3、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四、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
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
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并优化结构体系,是提高建筑防震效果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多采用的是钢结构或者型钢混凝土结构,这对钢材以及混凝土的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优化建筑抗震结构体系,可以保证建筑的承载力,避免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变形问题,良好的建筑结构可以起到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在地震灾害下,有利于避免建筑出现较为严重的损毁问题。建筑抗震设计需主要结构的整体性,这考验了设计人员的能力,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可以保证建筑结构达到立面的效果,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2、场地的选择
高层建筑对施工场地也有着一定要求,在施工前,设计人员需要做好地质的考察工作,对施工场地的土质进行检测,并保证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加强实地勘探,可以了解该地区是否存在地震隐患,并了解地下岩层的结构,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场地数据。如果遇到不适合建造高层建筑的场地,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给出恰当的危险性评价,从根源上杜绝出现由于地面的震动而摧毁地基的现象。
3、多道防震体系
一般情况下,一次地震不会造成持续的震动,但是可能会造成接连不断的余震,尽管强度不大,但是从持续时间以及反复次数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高层建筑物只是采取单体的结构,一旦遭遇到破坏时就会难以应付接踵而来的持续余震,最终导致建筑物坍塌。针对此种现象,就必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及时第一道防震线被摧毁,还有第二道以及第三道防震线,就能够很好的躲避反复的余震带来的破坏,大大的降低了危险指数,增加了抗震能力。
结束语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凭单独的设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效果,需要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融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同时也要掌握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将这二者有效的区分和融合,以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建筑抗震设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建筑的结构、高度、地基、承载力以及各部分的布局和性能等相关因素,在保证实用、安全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时刻注意相关原则和要点,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真.抗震概念设计刍论[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2]杨威.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孙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47.
[4]沈倩.高烈度地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