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在高校专业课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以高等林业院校专业课程《森林病理学》为例,探讨其存在的必要性,為今后“同课异构”应用于高校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同课异构;可行性;适用性;森林病理学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在广大一线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但现实问题是,对“同课异构”的研究和实践现主要局限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在当今的林业类专业高等教育当中,同一个林业院校往往同时设置林业类的不同专业类型,如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和园林专业。虽然各专业研究对象均为“森林树木”,但研究角度却有不同。林学专业侧重造林与经营;森林保护专业侧重病虫害防治及防火;园林专业侧重森林景观的营造与规划。无论怎样,“树木”在生长过程当中,都绕不开受到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困扰,这就要求无论哪个林业类专业,都要开设“病虫害防治”类的相关课程,因为只有所研究的对象“活着”才能进行专业技能的施展,否则就是空谈。例如我校林学院下设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4个本科专业,这些相似专业出现了一些相似课程,如《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等。因此,就会出现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讲授相同(或相似)课程的现象。由于专业设置不同,即便是相似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存在差异。既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一门或相似的课程,授课的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基于这个原因,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及策略,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课件、教案、讲稿并无更新,所教内容多年来更是一成不变,这绝不是高校专业课教学当中的个案。如将“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引入平时的教研活动当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由于该教研模式从前并无专业的课程的应用实例,尤其对于像林业类高等教育的应用更是无报道,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至少可以肯定,该教研模式应用于农林类高校森林病害类课程,将会有助于激发教师间的思维共鸣;增进教研组教研氛围,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与能力;有利于提高森林病害防治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有效性。
1 何为“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以相同教学内容为载体,由多位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模式。该教研模式重在解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暴露”,应用相互交流与反馈、反思的方式予以逐一解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的目的。通过相同课程的不同问题提出,再通过解决、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进而增进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同课异构”应用于专业课教学的可行性
同一专业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即便是不同研究方向,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也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迥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会产生“同课异构”所包含的问题。这也为“同课异构”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上的应用提供了问题基础。如多位教师讲授《森林病理学》课程,或有的教师同时讲林学和森林保护的“病理学”类课程,虽然课程名称不同,但具体讲解的思路却是相同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侧重点不同。林学的《林木病理学》侧重基础,森林保护的《森林病理学》侧重各论。虽然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但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是相同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让不同教师从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实现不同教师间的相互学习,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而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
3 结语
高校推行专业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虽然参照很少,但却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像林业类专业课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建设。“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师“教研相长”,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此同时,“同课异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自身内涵自我升华的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林业类相关专业不同培养目标的实现, 林业类专业毕竟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不同教师由于阅历、实践经验的不同,授课效果自然不同。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正好能够弥补不同教师的经验交流不足问题,能切实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合格专业领域人才。
关键词:同课异构;可行性;适用性;森林病理学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在广大一线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但现实问题是,对“同课异构”的研究和实践现主要局限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在当今的林业类专业高等教育当中,同一个林业院校往往同时设置林业类的不同专业类型,如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和园林专业。虽然各专业研究对象均为“森林树木”,但研究角度却有不同。林学专业侧重造林与经营;森林保护专业侧重病虫害防治及防火;园林专业侧重森林景观的营造与规划。无论怎样,“树木”在生长过程当中,都绕不开受到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困扰,这就要求无论哪个林业类专业,都要开设“病虫害防治”类的相关课程,因为只有所研究的对象“活着”才能进行专业技能的施展,否则就是空谈。例如我校林学院下设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4个本科专业,这些相似专业出现了一些相似课程,如《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等。因此,就会出现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讲授相同(或相似)课程的现象。由于专业设置不同,即便是相似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存在差异。既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一门或相似的课程,授课的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基于这个原因,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及策略,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课件、教案、讲稿并无更新,所教内容多年来更是一成不变,这绝不是高校专业课教学当中的个案。如将“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引入平时的教研活动当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由于该教研模式从前并无专业的课程的应用实例,尤其对于像林业类高等教育的应用更是无报道,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至少可以肯定,该教研模式应用于农林类高校森林病害类课程,将会有助于激发教师间的思维共鸣;增进教研组教研氛围,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与能力;有利于提高森林病害防治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有效性。
1 何为“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以相同教学内容为载体,由多位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模式。该教研模式重在解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暴露”,应用相互交流与反馈、反思的方式予以逐一解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的目的。通过相同课程的不同问题提出,再通过解决、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进而增进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同课异构”应用于专业课教学的可行性
同一专业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即便是不同研究方向,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也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迥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会产生“同课异构”所包含的问题。这也为“同课异构”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上的应用提供了问题基础。如多位教师讲授《森林病理学》课程,或有的教师同时讲林学和森林保护的“病理学”类课程,虽然课程名称不同,但具体讲解的思路却是相同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侧重点不同。林学的《林木病理学》侧重基础,森林保护的《森林病理学》侧重各论。虽然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但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是相同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让不同教师从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实现不同教师间的相互学习,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而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
3 结语
高校推行专业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虽然参照很少,但却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像林业类专业课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建设。“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师“教研相长”,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此同时,“同课异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自身内涵自我升华的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林业类相关专业不同培养目标的实现, 林业类专业毕竟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不同教师由于阅历、实践经验的不同,授课效果自然不同。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正好能够弥补不同教师的经验交流不足问题,能切实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合格专业领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