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一、主体地位的诠释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主,以前是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现在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是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求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数学学习需要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效果越好……”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员、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教师再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和学生一同分享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想,首先要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老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讲究授课艺术,不能死板,要学会在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讲授新课。再次,教师上课时要把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由于数学学科基础性,加之农村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度较大。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在教学和布置作用时可以分层设置。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设置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即使回答的不够全面或只是沾边儿,我们也对此大加赞赏,借此发挥抓住闪光点表扬他们,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克服畏难情绪的信心。对于大部分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自学,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在攻克难题和摸索规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机械地,呆板地接受新知识的途径,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例如“毫米的认识”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几样比较小的物品、尺子等,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测量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最终归纳长度单位毫米存在的必要性和测量小物品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探索,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在合作探究讨论过程中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他人,更学到了他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求索,不依不赖,大胆设疑,敢于钻研,而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做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领路人。
4. 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是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拥有语言实践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扭转当代独生子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以解决信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发挥出来以后,分组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的互动,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些探究性开放性问题为中心,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任务明确。,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通报给全班同学。因每个人会有各自的体会,这许多的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会给每个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机生机勃勃的活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一、主体地位的诠释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主,以前是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现在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是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求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数学学习需要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效果越好……”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员、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教师再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和学生一同分享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想,首先要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老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讲究授课艺术,不能死板,要学会在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讲授新课。再次,教师上课时要把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由于数学学科基础性,加之农村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度较大。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在教学和布置作用时可以分层设置。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设置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即使回答的不够全面或只是沾边儿,我们也对此大加赞赏,借此发挥抓住闪光点表扬他们,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克服畏难情绪的信心。对于大部分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自学,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在攻克难题和摸索规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机械地,呆板地接受新知识的途径,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例如“毫米的认识”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几样比较小的物品、尺子等,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测量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最终归纳长度单位毫米存在的必要性和测量小物品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探索,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在合作探究讨论过程中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他人,更学到了他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求索,不依不赖,大胆设疑,敢于钻研,而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做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领路人。
4. 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是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拥有语言实践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扭转当代独生子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以解决信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发挥出来以后,分组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的互动,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些探究性开放性问题为中心,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任务明确。,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通报给全班同学。因每个人会有各自的体会,这许多的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会给每个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机生机勃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