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如何研究新课改,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完成蜕变,实现飞跃,是历史赋予我们教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带着这份厚重,作为一名历史教研员,为了让我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阶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方面坚持了以下原则。
1.坚持基础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基础性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首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也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知识;其次是与此有关的拓展知识;再次是学生从学习过程、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
教学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一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课堂模式、授课手段、内容安排等。二是思维方法的开放性,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放飞学生的思维,杜绝一言堂,反对教学专制。三是知识版本的复合性。我们应对不同版本教科书对某一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所了解,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四是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正确的方法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应力戒填鸭式,多提供材料、情景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选择,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基本知识是我们教学的知识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运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技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三项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弱化。
2.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重视课标中所渗透的先进教育理念,教材中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情景、新视角等。为此,教学中要做到:第一,重新审视教材。结合课标,对于每单元每一节的内容,就其指导思想、知识目标、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重新审视,推敲教材所选知识点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主编的选材意图,挖掘教材“新”的信息。第二,全面、彻底地完成教材中每个栏目的教学任务,包括课文中的一些史料、小知识的了解,课后的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综合探究课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社会重大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第四,充分运用教材中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正确导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特有功能,第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利用历史的基本史實,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探究,学会分析,辨别真伪,摈其恶,扬其善,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第三,挖掘教材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树立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第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3.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提高课堂效益,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基本保障。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学进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反对“一鼓作气”的急躁冒进教风,要时间服从质量。二是课标与教材的关系。以课标为依据,适度拓展知识范围。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时间的分配大致是教师点拨5—10分钟,学生自学或讨论10—20分钟,师生交流5—10分钟。三是题海战术与精练精讲的关系。做精题,做好题,惠及学生,解放自己,要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
4.坚持能力立意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做到:第一,认真落实课标中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凡是课标中提出的“认识”、“分析”、“探讨”、“说明”、“理解”等要求,要重点讲授。对学生而言,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其提高能力的关键点;对教师而言,这是授课的重点,也是其精彩点;对未来的会考而言,这是内容的必考点,也是其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的标志点。不仅让学生理解其概念,更要掌握“认识”、“分析”、“探讨”等的方法和途径,要事无巨细。第二,课标中“教学活动建议”一栏,要认真阅读,并按照其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教学实践。第三,要运用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完成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任务。
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以一个全新的角色,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展示新课改风貌。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必须”:
1.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2.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3.必须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4.必须从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5.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的体会是深刻的:
第一,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学科研,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科研为先导,那将是无源之水。
第三,课题研究是实施教学改革强有力的支撑。
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它的应用价值在于:(1)在理论层面上,课题研究对某个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前瞻性。成为教学改革的先导。(2)在实践层面上,课题研究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它对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是无须赘言的。(3)课题研究的形式使教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有机会结合,相得益彰。(4)课题研究是实现教改目标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一条根本途径。
第四,改革中的困难和疑惑
(1)如何有效地将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师投入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部分教师缺乏自觉性,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做秀行为。
(3)我们的课时安排分配不均匀。一些学科连起码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赶进度的份了。
(4)教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程度不同的转化为生产力,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迫使教师采取急功近利的行为,为分数而战斗。
在构建新一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改革中,我们芝罘区的初中历史教学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导,坚定不移地走“科研治教”的道路。
1.坚持基础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基础性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首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也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知识;其次是与此有关的拓展知识;再次是学生从学习过程、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
教学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一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课堂模式、授课手段、内容安排等。二是思维方法的开放性,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放飞学生的思维,杜绝一言堂,反对教学专制。三是知识版本的复合性。我们应对不同版本教科书对某一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所了解,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四是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正确的方法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应力戒填鸭式,多提供材料、情景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选择,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基本知识是我们教学的知识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运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技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三项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弱化。
2.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重视课标中所渗透的先进教育理念,教材中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情景、新视角等。为此,教学中要做到:第一,重新审视教材。结合课标,对于每单元每一节的内容,就其指导思想、知识目标、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重新审视,推敲教材所选知识点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主编的选材意图,挖掘教材“新”的信息。第二,全面、彻底地完成教材中每个栏目的教学任务,包括课文中的一些史料、小知识的了解,课后的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综合探究课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社会重大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第四,充分运用教材中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正确导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特有功能,第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利用历史的基本史實,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探究,学会分析,辨别真伪,摈其恶,扬其善,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第三,挖掘教材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树立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第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3.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提高课堂效益,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基本保障。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学进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反对“一鼓作气”的急躁冒进教风,要时间服从质量。二是课标与教材的关系。以课标为依据,适度拓展知识范围。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时间的分配大致是教师点拨5—10分钟,学生自学或讨论10—20分钟,师生交流5—10分钟。三是题海战术与精练精讲的关系。做精题,做好题,惠及学生,解放自己,要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
4.坚持能力立意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做到:第一,认真落实课标中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凡是课标中提出的“认识”、“分析”、“探讨”、“说明”、“理解”等要求,要重点讲授。对学生而言,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其提高能力的关键点;对教师而言,这是授课的重点,也是其精彩点;对未来的会考而言,这是内容的必考点,也是其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的标志点。不仅让学生理解其概念,更要掌握“认识”、“分析”、“探讨”等的方法和途径,要事无巨细。第二,课标中“教学活动建议”一栏,要认真阅读,并按照其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教学实践。第三,要运用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完成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任务。
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以一个全新的角色,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展示新课改风貌。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必须”:
1.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2.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3.必须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4.必须从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5.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的体会是深刻的:
第一,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学科研,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科研为先导,那将是无源之水。
第三,课题研究是实施教学改革强有力的支撑。
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它的应用价值在于:(1)在理论层面上,课题研究对某个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前瞻性。成为教学改革的先导。(2)在实践层面上,课题研究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它对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是无须赘言的。(3)课题研究的形式使教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有机会结合,相得益彰。(4)课题研究是实现教改目标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一条根本途径。
第四,改革中的困难和疑惑
(1)如何有效地将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师投入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部分教师缺乏自觉性,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做秀行为。
(3)我们的课时安排分配不均匀。一些学科连起码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赶进度的份了。
(4)教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程度不同的转化为生产力,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迫使教师采取急功近利的行为,为分数而战斗。
在构建新一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改革中,我们芝罘区的初中历史教学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导,坚定不移地走“科研治教”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