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的过程与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实训基地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86-0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校”,2011年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平台、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探索其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重点专业,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主体,带动食品加工专业和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建成一个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验室和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基地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围绕广西生物、食品两个千亿元产业,为广西生物与食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服务。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功能
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验室和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后者拥有3300平方米,中心的设施设备投入超过1000万元,包括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400万元。凸显了技术的先进性、专业的综合性、基地的开放性、项目的生产性和建设的示范性。设置19个技能工场,如:生物制品、组培、酿酒、烘焙、果蔬、饮料、生物仿真、畜产品、粮油等技能实训室,其中生物制品、饮料和烘焙共有3条生产性的中试线。
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28间共1400平方米的基础实验室。拥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普仪、高压液相色普仪、10升自动发酵罐、偏光显微镜、喷雾干燥器、反应釜、糖化罐、离心式全自动过滤装置等设备,总价值达到1000多万,2006年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充足的实训条件,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可进行单项技能培训和生产性训练,可满足一体化教学、科技研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具体功能如下。
教学实训功能:能满足3个专业,24门核心课程的实训。《甘蔗木薯综合利用技术》、《氨基酸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可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每条中试线开发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同时满足20名学生实训,可用于演示全部生产性流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至50%,包括从适应性训练到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乃至专业技能认证考核的全部内容。10年间,使用基地共培养了3237位技能型人才,考取岗位资格证3853本。举行生物分析检测、植物组织培养、蛋糕裱花、西式面点制作、营养果汁制作、饮料酒调配、水果拼盘等各种技能比赛36次。
科技研发:生产性的中试线能完成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小试和中试工作。利用基地的设施设备和研究团队,近5年来,通过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方式为农垦及广西90个企业服务,其中自治区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30多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专利10余个,技术推广3个。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一条无菌包装生产性中试线,已接纳参观培训人员2652人次,帮扶3个企业生产果蔬汁饮料。烘培实训车间将企业引入学校,与南宁市大丰城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生产各式月饼、蛋糕、面包等产品。学生可以在生产车间实习实训,还可以勤工俭学,企业可以减少正式员工,实现双赢。
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能完成发酵工、中高级考评员、ISO9001:2000版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HACCP内审员等培训工作,年组织考证720人次以上,毕业生双证持有率为100%。
教学改革:完成4門自治区级的课程建设,承担教学改革课题6项。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基地现有教师20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10人,后者为进入技师工作站的企业技术骨干,占50%;“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80%;副高以上职称12人,占教师总人数60%;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9人,占总人数45%。近3年来,为企业创建了15个订单班,建立了30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库。
2 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2.1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贯穿于基地运作的始终,基地成为食品、生物类企业合作的载体,与企业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和人员互通。对合作企业而言,取得设施、资源、知识、技术和适用人才的共享;对基地而言,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师资素质、对接企业标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校企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对接。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是一种从招生到就业的新型合作形式。3年来,与南宁赢创美诗药业有限公司等3家著名企业组建了9个订单班,为企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通过订单班载体,专任教师能够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 提升基地的科研能力
企业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要务,如果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技术、产品和人才,校企合作将是不长久、不可复制的。虽然基地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但在发挥基地为公司服务的时候,科研力量仍需要加强。科研团队应包括四部分:一为基地的专任教师,可设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1~2人,其他教师以教学、科研的形式参与基地运作;二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以进驻技师工作站的形式参与基地运作;三为行业专家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四为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和挂靠外校招收的研究生。
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校企合作共赢的根本。随着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会跟着提高。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利用他们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服务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科研团队的服务能力。长远来看,学校要注重内培,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制定鼓励政策,大面积地培养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服务能力。如,制定出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进行实质性项目合作的规定,通过实践锻炼,自然地把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出台奖励政策,对提高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减免课时,在晋升、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引进企业项目到基地的专任教师给予经济方面的奖励,减少学院参与盈利性项目的分成。只有那些既进行教学又做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已的切身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筛选班级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来,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校内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发挥教学的主要功能外,还要发挥科研和服务的作用。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定位于“校中厂”的性质,要使中心能够进入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减少学院对中心维护的投入,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管理方面,由中心专职人员、专任教师、企业技师、学院部门领导等人员组成中心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和完善共赢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具体规定如《日常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设备使用的管理规定》、《奖惩制度》、《企业项目运作规定》、《技师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实训管理办法》等等。在岗位职责方面,明确规定专任教师需要负责实践课程的设计,包括引进企业的真实任务,实行课程负责制。在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中,要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纵向申报各级课题和横向联合课题。对于设备的管理,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和维护,完善设备保管、使用、检查、登记等手续。完善学生实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的考核,通过定期与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管理,收集有关实训教学质量的信息、数据等资料,掌握实训教学运行状态。在基地的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建设中加强职业氛围的营造,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技能比赛,争取成为行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宝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5):148-150.
[2] 韩瑞亭,刘佰猛,郭秀梅.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9):9-10.
[3] 谢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76):144-145.
[4] 唐春生.广西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64-68.
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实训基地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86-0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校”,2011年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平台、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探索其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重点专业,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主体,带动食品加工专业和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建成一个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验室和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基地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围绕广西生物、食品两个千亿元产业,为广西生物与食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服务。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功能
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验室和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后者拥有3300平方米,中心的设施设备投入超过1000万元,包括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400万元。凸显了技术的先进性、专业的综合性、基地的开放性、项目的生产性和建设的示范性。设置19个技能工场,如:生物制品、组培、酿酒、烘焙、果蔬、饮料、生物仿真、畜产品、粮油等技能实训室,其中生物制品、饮料和烘焙共有3条生产性的中试线。
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28间共1400平方米的基础实验室。拥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普仪、高压液相色普仪、10升自动发酵罐、偏光显微镜、喷雾干燥器、反应釜、糖化罐、离心式全自动过滤装置等设备,总价值达到1000多万,2006年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充足的实训条件,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可进行单项技能培训和生产性训练,可满足一体化教学、科技研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具体功能如下。
教学实训功能:能满足3个专业,24门核心课程的实训。《甘蔗木薯综合利用技术》、《氨基酸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可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每条中试线开发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同时满足20名学生实训,可用于演示全部生产性流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至50%,包括从适应性训练到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乃至专业技能认证考核的全部内容。10年间,使用基地共培养了3237位技能型人才,考取岗位资格证3853本。举行生物分析检测、植物组织培养、蛋糕裱花、西式面点制作、营养果汁制作、饮料酒调配、水果拼盘等各种技能比赛36次。
科技研发:生产性的中试线能完成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小试和中试工作。利用基地的设施设备和研究团队,近5年来,通过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方式为农垦及广西90个企业服务,其中自治区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30多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专利10余个,技术推广3个。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一条无菌包装生产性中试线,已接纳参观培训人员2652人次,帮扶3个企业生产果蔬汁饮料。烘培实训车间将企业引入学校,与南宁市大丰城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生产各式月饼、蛋糕、面包等产品。学生可以在生产车间实习实训,还可以勤工俭学,企业可以减少正式员工,实现双赢。
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能完成发酵工、中高级考评员、ISO9001:2000版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HACCP内审员等培训工作,年组织考证720人次以上,毕业生双证持有率为100%。
教学改革:完成4門自治区级的课程建设,承担教学改革课题6项。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基地现有教师20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10人,后者为进入技师工作站的企业技术骨干,占50%;“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80%;副高以上职称12人,占教师总人数60%;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9人,占总人数45%。近3年来,为企业创建了15个订单班,建立了30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库。
2 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2.1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贯穿于基地运作的始终,基地成为食品、生物类企业合作的载体,与企业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和人员互通。对合作企业而言,取得设施、资源、知识、技术和适用人才的共享;对基地而言,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师资素质、对接企业标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校企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对接。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是一种从招生到就业的新型合作形式。3年来,与南宁赢创美诗药业有限公司等3家著名企业组建了9个订单班,为企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通过订单班载体,专任教师能够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 提升基地的科研能力
企业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要务,如果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技术、产品和人才,校企合作将是不长久、不可复制的。虽然基地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但在发挥基地为公司服务的时候,科研力量仍需要加强。科研团队应包括四部分:一为基地的专任教师,可设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1~2人,其他教师以教学、科研的形式参与基地运作;二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以进驻技师工作站的形式参与基地运作;三为行业专家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四为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和挂靠外校招收的研究生。
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校企合作共赢的根本。随着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会跟着提高。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利用他们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服务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科研团队的服务能力。长远来看,学校要注重内培,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制定鼓励政策,大面积地培养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服务能力。如,制定出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进行实质性项目合作的规定,通过实践锻炼,自然地把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出台奖励政策,对提高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减免课时,在晋升、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引进企业项目到基地的专任教师给予经济方面的奖励,减少学院参与盈利性项目的分成。只有那些既进行教学又做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已的切身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筛选班级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来,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校内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发挥教学的主要功能外,还要发挥科研和服务的作用。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定位于“校中厂”的性质,要使中心能够进入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减少学院对中心维护的投入,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管理方面,由中心专职人员、专任教师、企业技师、学院部门领导等人员组成中心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和完善共赢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具体规定如《日常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设备使用的管理规定》、《奖惩制度》、《企业项目运作规定》、《技师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实训管理办法》等等。在岗位职责方面,明确规定专任教师需要负责实践课程的设计,包括引进企业的真实任务,实行课程负责制。在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中,要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纵向申报各级课题和横向联合课题。对于设备的管理,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和维护,完善设备保管、使用、检查、登记等手续。完善学生实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的考核,通过定期与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管理,收集有关实训教学质量的信息、数据等资料,掌握实训教学运行状态。在基地的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建设中加强职业氛围的营造,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技能比赛,争取成为行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宝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5):148-150.
[2] 韩瑞亭,刘佰猛,郭秀梅.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9):9-10.
[3] 谢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76):144-145.
[4] 唐春生.广西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