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 IgM抗体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IgM抗体的均相ELISA新技术。

方法

首先克隆表达纯化EV71 VP1蛋白,使用生物素标记该蛋白。通过ELISA法摸索出Bio-EV71 VP1的最适抗原量为0.0375 μg。优化供体微球、受体微球、血清等实验反应体系,建立EV71 VP1的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IgM检测技术。使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HFMD)患者和健康人血清进行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检测评价,并与ELISA检测结果相比较。

结果

获得EV71 VP1纯化蛋白并生物素化。摸索出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体系:5 μg/ml受体微球、0.037 5 μg生物素化的VP1、20 μg/ml供体微球、血清2 μl,总体系为20 μl。采用ELISA和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对样本血清进行IgM检测。两种方法同时检出手足口病患者lgM阳性16份;14份ELISA法检出阴性样本中,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法检出阳性6份。20份健康人血清,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EV71 VP1 IgM的均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足背及第1跖骨缺损3例,足背皮肤及第5跖骨缺损2例,前臂远端皮肤、桡骨、桡动脉缺损2例,皮瓣面积10 cm × 6 cm~15 cm × 10 cm,均一期修复。结果游离腓骨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3年随访,修复肢体功能恢复良好,骨端愈合良好,供区膝、踝关节无明显运动障碍。结论应用
目的探讨VSD联合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伤手手掌的背侧皮肤缺损自腕关节至掌指关节处;手掌尺侧腕横纹至小指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面积6 cm × 10 cm~11 cm × 15 cm,均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中到重度污染。先行创面清创加VSD处理,7~10 d后施行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 × 13
期刊
目的探讨指背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2月,根据指背筋膜瓣血供的特点,紧邻缺损区设计指背筋膜瓣,加上中厚层皮片植皮覆盖筋膜瓣15例。筋膜瓣面积最大1.3 cm × 4.0 cm,最小1.0 cm × 2.5 cm。手指血运均正常,其中10例仅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3例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伸肌腱缺损,2例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伸肌腱缺损及指骨骨
目的探讨Gustilo IIIB和III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一期修复与重建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Gustilo IIIB和III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按Gustilo分型:IIIB型19例,III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约为2~13 h,平均5.8 h。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内固定术,其中5例因存在严重肘关节失稳,
目的探讨大脑凸面脑膜瘤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与肿瘤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4月的424例大脑凸面脑膜瘤术后病理分型及各型术后瘤床出血情况,计算各病理亚型脑膜瘤的术后瘤床出血率,运用SPSS 19.0系统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病理亚型的脑膜瘤术后瘤床出血率不同,其中血管瘤型、分泌型、过渡细胞型脑膜瘤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其它病理亚型,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方法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指端小面积皮肤缺损50例50指,缺损面积1.5 cm × 1.0 cm~2.5 cm × 3.5 cm,急诊采用游离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结果50例50指中48指成活,坏死2例2指。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1指,出现色素沉着9例9指,血液循环评分劣差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中华医学
目的通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总结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16例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充盈良好,全部成活,其中1例发生静脉危象,皮瓣边缘给予及时拆线换药处理,解除压迫,危象解除,预后良好;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鼻衄,经过及时处置,效果满意,无不良
期刊
目的探讨容量复苏重症患者后期容量变化规律及肺部超声的价值。方法2015年1至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大手术、休克等需要容量复苏的患者40例,从入ICU起动态观察心肺超声,连续7 d,监测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变化以观察肺水变化趋势,监测左室射血分数(EF)以观察左心收缩功能,测定血NT-proBNP水平早期评估是否心衰,同时记录复苏期间CVP、血清肌酐、液体平衡情况。结果40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