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速的经济与停滞的社会,是当下中国的两个鲜明特征,于是,一个必然出现的局面就是,各种矛盾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化解,上访、维稳争锋相对。在这种对峙中,弱势一方通常是依靠道德力量来召唤社会舆论的围观。但是,当围观者稍微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弱势一方时,往往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那些自私、怯懦,甚至唯利是图的道德瑕疵。
湖南瓜农邓正加在与城管的冲突中倒地身亡后,邓正加女儿开通微博,强烈质疑政府相关部门。但随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在得到高额赔偿的许诺后,邓正加女儿的态度由激烈转为“感谢政府”,“逝者已去”,“不希望外界打扰”。
围观为弱者带来了力量,但邓家女儿却不为父亲讨一个公道,在得到政府赔偿89万的许诺后,就匆匆下葬,既无公义、也未尽孝道。这让围观者五味陈杂,感到失望、沮丧,甚至愤懑,觉得维权者在压力与诱惑之下的退让,突破了底线,辜负了网友。
应该说,这种观点确有道理。但是,围观者需要想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其实,我们围观一个不公、不平之事,无非是想帮助当事人获得一个更加公正的结果。虽然,凶手伏法,官员下台,符合围观者的预期,最能激起围观者的胜利感。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之中,身在乡土,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往往令正义迟到,令人们折中放弃。
逝者已矣,活着的却还要面对艰难时势,让一个农户去跟地方权力部门对抗,其艰难不言而喻。而且,巨额的赔偿对于瓜农家庭,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便她父亲英灵不远,也许也愿意自己的儿女就此生活得更好。其实,这或许就已是一种正义—在围观的力量的逼迫下,赔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某种意义上看,正义已实现。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正义是算计的正义,是扭曲的正义,令真正纯粹的正义蒙尘,但是,谁能否认扭曲的正义仍是正义?
退一步看,实现更大的正义也并不一定需要假借瓜农女儿之手。外力致死,事情已经超出了私人范畴,成为了一个需要当地执法机关介入的案件,已经是一个公共事件。而当地政府的巨额赔偿,来源何处,理由是什么,也是一个公共事件。所以,虽然瓜农女儿是聚集公共关注的最佳人选,但任何一个不满意事件结局的公民,都可以亲自站出来,进行呼吁,聚集公共关注。
向瓜农女儿施压,要求她做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人去履行自己的公共意愿,甚至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简单发泄。但是,这种集体压迫所赋予的义务并不一定正确。再纯粹的正义,个人也有不合作的自由,也有回避,甚至委曲求全的自由。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正义的基石呢?
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没有这种自由的。在一个宏大的命题下,人们必须服从集体的意愿。这个宏大命题可以是祖国的荣誉,可以是民族的独立,可以是集体的财产,甚至可以是一尊瓷像。值得一提的是,瓜农的女儿并不能和前段时间充满争议的柳传志相比。后者是著名企业家,更是肩负政治义务的人大代表,而前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
所以,退让、唯利是图、懦弱,世间百态虽不完美,但在以个人为原则的基石之上,兼容并包维权者的妥协与自私,本身就是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同样的道理,唐慧在维权过程中的那些自私、唯利是图、谎言与欺骗,虽也让围观者大跌眼镜,觉得受到了欺骗与误导,但唐慧无须满足人们的道德诉求,也无妨价值观的自洽。
不过,价值观所能兼容并包的退让、妥协、懦弱,一般仅仅是通过纳税人为政府错误买单,或损害形式上的法治,来达成自己的私利,并没有伤害到具体第三人的权益。这时,这些妥协、退让、唯利是图都可以视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折中。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打算装外宾,然后纸上谈兵地谈法治的损害。
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的是,唐慧维权的过程中,地方司法系统是否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来满足唐慧的要求,进而达到维稳的目的,却是任何价值观都无法折中、兼容并包的问题。毕竟,犯下罪行的人的权利也仍然是价值观的基石。
湖南瓜农邓正加在与城管的冲突中倒地身亡后,邓正加女儿开通微博,强烈质疑政府相关部门。但随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在得到高额赔偿的许诺后,邓正加女儿的态度由激烈转为“感谢政府”,“逝者已去”,“不希望外界打扰”。
围观为弱者带来了力量,但邓家女儿却不为父亲讨一个公道,在得到政府赔偿89万的许诺后,就匆匆下葬,既无公义、也未尽孝道。这让围观者五味陈杂,感到失望、沮丧,甚至愤懑,觉得维权者在压力与诱惑之下的退让,突破了底线,辜负了网友。
应该说,这种观点确有道理。但是,围观者需要想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其实,我们围观一个不公、不平之事,无非是想帮助当事人获得一个更加公正的结果。虽然,凶手伏法,官员下台,符合围观者的预期,最能激起围观者的胜利感。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之中,身在乡土,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往往令正义迟到,令人们折中放弃。
逝者已矣,活着的却还要面对艰难时势,让一个农户去跟地方权力部门对抗,其艰难不言而喻。而且,巨额的赔偿对于瓜农家庭,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便她父亲英灵不远,也许也愿意自己的儿女就此生活得更好。其实,这或许就已是一种正义—在围观的力量的逼迫下,赔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某种意义上看,正义已实现。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正义是算计的正义,是扭曲的正义,令真正纯粹的正义蒙尘,但是,谁能否认扭曲的正义仍是正义?
退一步看,实现更大的正义也并不一定需要假借瓜农女儿之手。外力致死,事情已经超出了私人范畴,成为了一个需要当地执法机关介入的案件,已经是一个公共事件。而当地政府的巨额赔偿,来源何处,理由是什么,也是一个公共事件。所以,虽然瓜农女儿是聚集公共关注的最佳人选,但任何一个不满意事件结局的公民,都可以亲自站出来,进行呼吁,聚集公共关注。
向瓜农女儿施压,要求她做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人去履行自己的公共意愿,甚至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简单发泄。但是,这种集体压迫所赋予的义务并不一定正确。再纯粹的正义,个人也有不合作的自由,也有回避,甚至委曲求全的自由。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正义的基石呢?
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没有这种自由的。在一个宏大的命题下,人们必须服从集体的意愿。这个宏大命题可以是祖国的荣誉,可以是民族的独立,可以是集体的财产,甚至可以是一尊瓷像。值得一提的是,瓜农的女儿并不能和前段时间充满争议的柳传志相比。后者是著名企业家,更是肩负政治义务的人大代表,而前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
所以,退让、唯利是图、懦弱,世间百态虽不完美,但在以个人为原则的基石之上,兼容并包维权者的妥协与自私,本身就是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同样的道理,唐慧在维权过程中的那些自私、唯利是图、谎言与欺骗,虽也让围观者大跌眼镜,觉得受到了欺骗与误导,但唐慧无须满足人们的道德诉求,也无妨价值观的自洽。
不过,价值观所能兼容并包的退让、妥协、懦弱,一般仅仅是通过纳税人为政府错误买单,或损害形式上的法治,来达成自己的私利,并没有伤害到具体第三人的权益。这时,这些妥协、退让、唯利是图都可以视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折中。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打算装外宾,然后纸上谈兵地谈法治的损害。
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的是,唐慧维权的过程中,地方司法系统是否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来满足唐慧的要求,进而达到维稳的目的,却是任何价值观都无法折中、兼容并包的问题。毕竟,犯下罪行的人的权利也仍然是价值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