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P3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93-01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有: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一、农村水利设施运行的现状
(1)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低
尽管怀安对发展节水工程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全县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左右,全县农业灌溉的整体面貌并未改变。全县71%的干渠75%支渠没有衬砌,井灌区40%以上的机井还未配套节水工程,水利用率仍然处于低水平,高耗低收现象依然严重。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渠系布置不合理,水源返困现象严重,灌溉供需水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灌溉保证率低,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低。
(2)河道防洪标准低,急需进行有效治理
我县河道堤防成形于上世纪初,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家对河道治理没有进行大的投资,河道堤防一直处于“吃老本”的带病运行状态。且由于当时的物力和财力条件所限,河道治理标准低,堤防结构多而杂,有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链板坝、铅丝笼装石和土沙堰等,其中以土沙堰为主,占总长度的70%以上,而且连续性差,防洪形势比较严峻。怀安洋河二级及以下支流,坡陡流急,数目众多,堤防基本为土沙堰和自然沟坡,支流下游村户较多,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
(3)水土流失面积依然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安被定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县,近年怀安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累计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5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0%左右,全县的生态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繁重。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后,由于存在影响草木成活和成长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国家加大管理方面的投入,拨付足额的管理经费,加强管理有效维护来之不易的水土保持成果。
(4)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粗放
用水设施未配套精确的水监测设施,管理体制与管理工作不相适应,用、管脱节,水费征收工作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水费经济杠杆作用,农民的水商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村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低,功能普遍衰减,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
三、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建议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水资源量不足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水利,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认真关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级农村水利规划项目,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依靠群众“自筹资金、自投劳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根据《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土地出让收益10%计提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
2)争取将农村水利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仍必须依靠公共财政加大投入。
3)探索调动社会加大投入的机制,农民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调动群眾投工、投劳、投资参与农村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4)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统一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
2、将农村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水利系统应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村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村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积极发展大棚滴灌,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服务能力
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要有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
5、加强项目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有: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一、农村水利设施运行的现状
(1)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低
尽管怀安对发展节水工程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全县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左右,全县农业灌溉的整体面貌并未改变。全县71%的干渠75%支渠没有衬砌,井灌区40%以上的机井还未配套节水工程,水利用率仍然处于低水平,高耗低收现象依然严重。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渠系布置不合理,水源返困现象严重,灌溉供需水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灌溉保证率低,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低。
(2)河道防洪标准低,急需进行有效治理
我县河道堤防成形于上世纪初,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家对河道治理没有进行大的投资,河道堤防一直处于“吃老本”的带病运行状态。且由于当时的物力和财力条件所限,河道治理标准低,堤防结构多而杂,有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链板坝、铅丝笼装石和土沙堰等,其中以土沙堰为主,占总长度的70%以上,而且连续性差,防洪形势比较严峻。怀安洋河二级及以下支流,坡陡流急,数目众多,堤防基本为土沙堰和自然沟坡,支流下游村户较多,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
(3)水土流失面积依然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安被定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县,近年怀安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累计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5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0%左右,全县的生态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繁重。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后,由于存在影响草木成活和成长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国家加大管理方面的投入,拨付足额的管理经费,加强管理有效维护来之不易的水土保持成果。
(4)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粗放
用水设施未配套精确的水监测设施,管理体制与管理工作不相适应,用、管脱节,水费征收工作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水费经济杠杆作用,农民的水商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村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低,功能普遍衰减,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
三、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建议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水资源量不足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水利,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认真关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级农村水利规划项目,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依靠群众“自筹资金、自投劳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根据《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土地出让收益10%计提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
2)争取将农村水利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仍必须依靠公共财政加大投入。
3)探索调动社会加大投入的机制,农民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调动群眾投工、投劳、投资参与农村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4)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统一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
2、将农村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水利系统应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村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村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积极发展大棚滴灌,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服务能力
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要有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
5、加强项目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