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从创立伊始就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李主一、刘晓等革命先烈于1927年创办私立曙光中学,并在此建立了中共奉贤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李主一不幸被捕,慷慨就义前立下了“死得其所”的遗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曙光学子。
历史的镜头切换到现在,为推动“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建设,曙光中学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品牌”计划为抓手,探索以“红色精神”为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不忘初心,延展办学脉络
“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不要为我多花钱。要替我在曙光中学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田里,坟墓旁立一块石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这是曙光中学创办者、革命烈士李主一英勇就义前给妻子留下的遺言。历经风雨九十余载,刻有“死得其所”四个字的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如今傲然屹立于曙光中学的主一广场。李主一办学济世的教育理念对曙光教育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的红色信仰也在传承中变得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早在学校创立之初,李主一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题下“布置洪炉铸少年,年年春夏诵和弦;栽成桃李浓荫遍,文化中心岂偶然”的诗句。铸就身心俱健、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是曙光中学坚守的教育初心。校训“沐曙光,循大道”激励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理想,成为播撒光明的师者;鼓励学生牢筑理想信念,砥砺务实担当的品格,主动把个人的青春梦、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红色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属性。校长程立春刚到曙光中学时,就被学校的“红色精神”打动了:“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创新开拓等核心价值跨越时代仍历久弥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频共振,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奉贤区推出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品牌”计划,擦亮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曙光中学依托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以“红色精神培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利他品格、社会管理基础能力的时代新人作为特色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寻求办学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发展优势。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课程
曙光中学在奉贤的革命史、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象征,围绕“红色精神”,学校展开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普适型课程为学生铺就红色底色、以选择型课程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成长、以探究型课程支撑学生对接未来专业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红色精神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旗帜”特色课程体系(A FLAG)包括厚植课程(Adding)、必修融合课程(Fusing)、拓展延伸课程(Linking)、活动体验课程(Acquiring)、专题探究课程(Groping),旨在将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培养“大格局、稳心态;善沟通、懂协同;重实践、会创新”的时代新人。其中,厚植课程是“旗帜”特色课程的内核,也是学生特色发展的引擎。
“红色基因”课程群的“大美中国”“大国国防”“英雄史诗——长征精神”等主题课对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物理等学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红色精神特色培育的落地。“学生发展指导”课程通过生涯讲堂、心理课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生涯和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公共参与”课程群针对当今高中生政治参与不足、公共参与缺失的现状,帮助其提升公共参与的基本能力和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能力,如“模拟法庭”“模拟政协”课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提升法制和民主意识。
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多元学习空间。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和其所在的主一广场作为奉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奉贤各校提供红色教育资源。学校“一馆(洪炉校史馆)、九室(长征精神等专题教室)、一基地(农耕基地)”助力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育人特色。在校外,学校与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近20个实践基地签署共建协议,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牵头组建“红色精神培育联盟校”,为特色课程的实施拓展资源。2020年暑假,党章学习小组开启了“行走课程”,学生不仅体悟到革命先烈救国图强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还从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智慧。
优化机制,打造区域品牌
程立春认为,建设特色高中对于曙光中学来说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机遇。“高中教育正在从分层走向分层分类相结合,特色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只有学校扬己之长,师生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多发展的可能。”在打造特色高中的过程中,曙光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的办学品质也在不断提升,这得益于学校日趋完善的培养和保障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曙光中学以培育政治素养坚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思维的教师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特色培育机制。通过名优引领、师徒带教、实践研训、分层培养等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特色教师搭建平台,鼓励特色教师走进高校、名校进行课堂观摩和现场学习;加强特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特色教师的创造创新才能,鼓励他们将实践、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资源。此外,依托校史资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走进校内外的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感受先辈前贤的崇高信仰,牢筑理想信念之基。
健全特色创建教科研工作机制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保障。曙光中学以龙头课题为引领,以条线课题驱动部门工作推进,形成“学校—部门—教师”教科研联动机制。
同时,建立与高校、研究院、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合作的长效机制,突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社会机构之间的教育科研壁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家、校、社教育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赋能学生多元成长。
曙光中学以厚重的校史资源为根,以新时期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方向,积极构建区内、市内乃至全国联动的红色精神培育教育资源联盟体,并以“ 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为载体,让特色课程真正服务于广大学生。
今年3月,奉贤区教育局引进华东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探索具备“红色底蕴、理工特长”的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建设为上海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中。未来,曙光中学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创校先辈的精神火种,培育不忘初心的时代新人。
历史的镜头切换到现在,为推动“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建设,曙光中学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品牌”计划为抓手,探索以“红色精神”为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不忘初心,延展办学脉络
“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不要为我多花钱。要替我在曙光中学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田里,坟墓旁立一块石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这是曙光中学创办者、革命烈士李主一英勇就义前给妻子留下的遺言。历经风雨九十余载,刻有“死得其所”四个字的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如今傲然屹立于曙光中学的主一广场。李主一办学济世的教育理念对曙光教育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的红色信仰也在传承中变得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早在学校创立之初,李主一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题下“布置洪炉铸少年,年年春夏诵和弦;栽成桃李浓荫遍,文化中心岂偶然”的诗句。铸就身心俱健、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是曙光中学坚守的教育初心。校训“沐曙光,循大道”激励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理想,成为播撒光明的师者;鼓励学生牢筑理想信念,砥砺务实担当的品格,主动把个人的青春梦、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红色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属性。校长程立春刚到曙光中学时,就被学校的“红色精神”打动了:“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创新开拓等核心价值跨越时代仍历久弥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频共振,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奉贤区推出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品牌”计划,擦亮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曙光中学依托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以“红色精神培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利他品格、社会管理基础能力的时代新人作为特色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寻求办学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发展优势。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课程
曙光中学在奉贤的革命史、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象征,围绕“红色精神”,学校展开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普适型课程为学生铺就红色底色、以选择型课程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成长、以探究型课程支撑学生对接未来专业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红色精神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旗帜”特色课程体系(A FLAG)包括厚植课程(Adding)、必修融合课程(Fusing)、拓展延伸课程(Linking)、活动体验课程(Acquiring)、专题探究课程(Groping),旨在将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培养“大格局、稳心态;善沟通、懂协同;重实践、会创新”的时代新人。其中,厚植课程是“旗帜”特色课程的内核,也是学生特色发展的引擎。
“红色基因”课程群的“大美中国”“大国国防”“英雄史诗——长征精神”等主题课对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物理等学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红色精神特色培育的落地。“学生发展指导”课程通过生涯讲堂、心理课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生涯和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公共参与”课程群针对当今高中生政治参与不足、公共参与缺失的现状,帮助其提升公共参与的基本能力和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能力,如“模拟法庭”“模拟政协”课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提升法制和民主意识。
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多元学习空间。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和其所在的主一广场作为奉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奉贤各校提供红色教育资源。学校“一馆(洪炉校史馆)、九室(长征精神等专题教室)、一基地(农耕基地)”助力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育人特色。在校外,学校与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近20个实践基地签署共建协议,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牵头组建“红色精神培育联盟校”,为特色课程的实施拓展资源。2020年暑假,党章学习小组开启了“行走课程”,学生不仅体悟到革命先烈救国图强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还从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智慧。
优化机制,打造区域品牌
程立春认为,建设特色高中对于曙光中学来说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机遇。“高中教育正在从分层走向分层分类相结合,特色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只有学校扬己之长,师生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多发展的可能。”在打造特色高中的过程中,曙光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的办学品质也在不断提升,这得益于学校日趋完善的培养和保障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曙光中学以培育政治素养坚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思维的教师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特色培育机制。通过名优引领、师徒带教、实践研训、分层培养等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特色教师搭建平台,鼓励特色教师走进高校、名校进行课堂观摩和现场学习;加强特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特色教师的创造创新才能,鼓励他们将实践、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资源。此外,依托校史资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走进校内外的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感受先辈前贤的崇高信仰,牢筑理想信念之基。
健全特色创建教科研工作机制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保障。曙光中学以龙头课题为引领,以条线课题驱动部门工作推进,形成“学校—部门—教师”教科研联动机制。
同时,建立与高校、研究院、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合作的长效机制,突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社会机构之间的教育科研壁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家、校、社教育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赋能学生多元成长。
曙光中学以厚重的校史资源为根,以新时期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方向,积极构建区内、市内乃至全国联动的红色精神培育教育资源联盟体,并以“ 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为载体,让特色课程真正服务于广大学生。
今年3月,奉贤区教育局引进华东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探索具备“红色底蕴、理工特长”的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建设为上海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中。未来,曙光中学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创校先辈的精神火种,培育不忘初心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