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也越来越注重有效性与实效性,教师在课上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也都围绕促进学生学习来进行。本文主要围绕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展开讨论,依据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高段;有效教学
自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课上动手实践或自主探究的机会更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依据数学教学的学科性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明确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起到导向和引导的作用,利用教与学的深度结合实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利用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一、捕捉教学机会,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和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生成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以及准备的教学内容,适度开发课上的动态资源,并能够有效利用,及时改变教学方案,以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及時捕捉教学机会,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促进学生在课上自然生成。同时,教师要合理看待学生因学习经验不足或负迁移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以科学全面的角度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比如,在计算小数除法0.02÷0.25时,有学生回答出了0.08的答案,也有学生回答是0.8。显然,0.8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计算成果,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生成,暂时“抛弃”原有的教学预设。组织两种答案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去演算,同时利用小数乘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这种方式是让学生从思维的正反两个面进行剖析,了解数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二、拓展知识应用,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这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不能深刻体会。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适当拓展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解决生活问题。这与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相符合,学是为了回归到用。而教师的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回归数学教学的生活本色。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而有效的掌握其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课上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借助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在课上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确如何在生活现象中提取出数学问题来。教师:“王妈妈购买了一个蛋糕,带回家后,小王吃了1/5,王妈妈吃了1/6。那么,他们两个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列出算式,结合教师之前渗透的通分概念,学生基本能够尝试着进行问题的解决,但教师也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另外,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式后,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实际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整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问题,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上拿来分享。通过数学学科知识的拓展,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意识到其中的数学问题,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根本。
三、巧用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而言,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突破教学难点,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或改调整教学节奏。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复杂的问题以逐步讲解的方式化为简单问题,将生疏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概念引入,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由易至难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需要根据长方体具体的应用情况来寻求答案。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不可能在每次计算时都将长方体画出来,数好要计算的面,而是要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图,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衡量应该计算哪几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经经常会有学生出现数据上的错误。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几个关键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在应用题目中,是否需要求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长方体在题目中的应用会影响到哪个面儿或哪几个面?此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会在头脑中过一遍解题的程序,然后将解题的过程简化成只针对需要计算所求面的面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解题难度,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执着追求,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备课的过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与反复实践,但是只要能够在教学的每节课、每个环节做到坚持,具备追求有效课堂的意识,才能够促进学生在课上进行探究与实践,真正使得数学课堂建构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海明. 关于提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171.
[2] 杨晓蔚. 如何调动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3(25):45.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高段;有效教学
自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课上动手实践或自主探究的机会更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依据数学教学的学科性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明确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起到导向和引导的作用,利用教与学的深度结合实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利用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一、捕捉教学机会,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和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生成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以及准备的教学内容,适度开发课上的动态资源,并能够有效利用,及时改变教学方案,以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及時捕捉教学机会,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促进学生在课上自然生成。同时,教师要合理看待学生因学习经验不足或负迁移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以科学全面的角度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比如,在计算小数除法0.02÷0.25时,有学生回答出了0.08的答案,也有学生回答是0.8。显然,0.8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计算成果,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生成,暂时“抛弃”原有的教学预设。组织两种答案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去演算,同时利用小数乘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这种方式是让学生从思维的正反两个面进行剖析,了解数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二、拓展知识应用,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这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不能深刻体会。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适当拓展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解决生活问题。这与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相符合,学是为了回归到用。而教师的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回归数学教学的生活本色。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而有效的掌握其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课上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借助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在课上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确如何在生活现象中提取出数学问题来。教师:“王妈妈购买了一个蛋糕,带回家后,小王吃了1/5,王妈妈吃了1/6。那么,他们两个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列出算式,结合教师之前渗透的通分概念,学生基本能够尝试着进行问题的解决,但教师也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另外,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式后,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实际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整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问题,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上拿来分享。通过数学学科知识的拓展,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意识到其中的数学问题,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根本。
三、巧用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而言,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突破教学难点,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或改调整教学节奏。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复杂的问题以逐步讲解的方式化为简单问题,将生疏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概念引入,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由易至难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需要根据长方体具体的应用情况来寻求答案。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不可能在每次计算时都将长方体画出来,数好要计算的面,而是要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图,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衡量应该计算哪几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经经常会有学生出现数据上的错误。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几个关键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在应用题目中,是否需要求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长方体在题目中的应用会影响到哪个面儿或哪几个面?此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会在头脑中过一遍解题的程序,然后将解题的过程简化成只针对需要计算所求面的面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解题难度,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执着追求,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备课的过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与反复实践,但是只要能够在教学的每节课、每个环节做到坚持,具备追求有效课堂的意识,才能够促进学生在课上进行探究与实践,真正使得数学课堂建构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海明. 关于提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171.
[2] 杨晓蔚. 如何调动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