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并不遥远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坐落在大西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出家门就看见连绵不断的山丘,迷迷茫茫的云雾。小时候,我每天出门看着山,望着云,这山这云就是我眼里的水墨画、电视剧、小说,我天天盯着它们看,看不完的四季变换,晨岚暮霭。我望着它们浮想联翩,对山之外,云之外的远方充满了好奇心,我想知道远处是什么,我想跑到山之外云之末。
  十岁的时候,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小姑姑家,姑家距离我家十五里路,我和堂姐步行去的,还借穿了堂姐的军绿色上衣。在姑家住了十几天。这是我出生于世第一次离家远行,对此记忆深刻。心里想,世间除了自家窑洞自家院落,还可以去远方,去别人家生活。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跟大人步行去亲戚家,不管亲戚家有多远,都是步行,成群结队,走着去走着回。
  十五岁时,我上了中学,中学在乡镇上,学校距离我家十里路。我每周回一次家,往返学校都是靠步行,家里穷,买不起一辆自行车,穿着妈妈做的布鞋,在两边长满庄稼的黄土小路上,飞快地走着。阳光下,顶着太阳走,风雨里,冒着风雨走,下雪了,踩着雪走。最难走的时候是雨天,下一场雨,遍地泥泞,黄土地变软,路上积水难干,每每抬腳,脚下的烂泥把鞋子吸住,人抬不起脚,布鞋几乎全湿了,鞋子不结实,鞋底就让泥给留在地里了。如果是骑自行车,那就不能走了,如果非要走,走一会,停下来,用木头棍把自行车轮子上的泥清理干净,否则,寸步难行。在这样一条路上,我走了三年。
  十八岁时,我上了高中,高中在更远的镇上,距离我家四十多里路。这时候,靠步行怎么能上学,来回太费时间。被迫无奈,爸爸为我买了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黑色的加重的自行车。骑着这样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我每周往返学校和家一趟。在学校里,自行车没有地方放,只好寄存在老师的办公室。那时候我的身体结实,不论什么样的天气,不论路上有多少车辆,爸爸妈妈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我的安全问题,我的自行车在大卡车,小汽车,拖拉机的夹缝里飞驰,四十里路,不停不歇,飞快地行驶着。阳光晒着我的脸,尘土扑上我的脸,我全然不顾。
  二十一岁时,我第一次坐公共车去县城,那个时候,这是我走的最远的地方。去县城参加高考,在马莲河边,在南山和东山的山脚下,我第一次看见了县政府,县城中学,一院子瓦房的中学。在那里,我和无数的毕业生在考场上答卷。看似平淡无奇的考试,而考试却把我送到更远的远方。
  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要去千里之外的远方去上学,我要坐了长途汽车,然后再坐火车,才能到达大学。每年寒暑假,依然是汽车,火车,轮番地坐。
  和我同龄的其他伙伴们,他们中有的人还没有去过县城,没有坐过汽车,也没有去过远方。因为远方实在太远,远的让他们无法企及。他们幸福地守着山,守着家园,在土地上忙碌。他们看着禾苗成熟,收获着庄稼,遥望着远方的山峦云雾,渴望知道远处是什么。
  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使私家车遍地都是,农村人家家有小车,村村通公路,哪里有村庄哪里就有公路,柏油路把大大小小无数的村庄连接起来了。不论是路况还是交通工具,都非常便利。城市里也一样,出租车、公交车、大巴车、私家车,让人们出行快捷方便。我现在回老家,上下班,郊游,都可以开着我的红色小越野车,自行车已经不是我的最爱了。一出家门,一出学校门,公交车站就在路边,一抬脚,几分钟就到家。当年的伙伴们都开着私家车,走南闯北,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小山村再也抓不住他们的心了。
  2020年底,高铁通到了庆阳,去西安只需要一小时十分,票价才七十三块钱。去银川,去成都,去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只需几个小时。远方并不遥远,每个庆阳人,只需要坐高铁,就可以让梦想开花,可以看见热闹非凡的大世界。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终于可以和遥远的大城市对接起来,小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坐上高铁去大城市开开心心的玩几天,让他们大开眼界,了解世界之大之奇。让他们知道远方并不遥远,一线高铁,链接起云雾之外,山峦之外的无穷无尽的远方。
  时间永不停息,世界永远在变。我们的伟大祖国正在走向现代化,正在走向繁荣富强,国家的发展变化,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因此而变化。下一个世纪,人们将如何生活?在时间的河流里,时代的弄潮儿会描绘出愈加多彩的画卷,也许有一天,我的故乡会变成大都市,也许高铁,高速公路会让穷乡僻壤热闹非凡。因此,我们要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让自己增长才干,为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的家乡富裕,文明,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不能只知道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恩惠。
  远方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生来不是人间种,前世飘香在天庭。《西游记》中的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是王母娘娘大宴天国群仙的圣果。  渝北这“仙桃”,莫不就是孙大圣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上一口琼浆、一口蟠桃,得意忘形之时,不料将一颗桃核“呸”的一声吐出了南天门外,那桃核便一路滚落到了这巴山渝水之间,入地生根,开枝散叶,倏忽间缤纷满树、姹紫嫣红,从此便有了这“仙桃”的美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原江北县第一中学读高中
期刊
宿城的蜕变,只在朝夕,仅两年未来,就如魔法师施出的法术,挥手一划,即把这里瞬间变了个模样。一个古风雅韵的新城,被叠嶂山峦拦腰环抱,丰盈的崇山峻岭,尽显万种风情的妖娆。  枫树湾门前猛增一湾清水湖,拱桥崛起,凉亭静立,牌坊高耸。长廊风雅颂,石刻相思谷。斑斓的枫叶离开母体,随风落入湖面,伴潋滟的碧波,飘来荡去,它们不舍随波逐流,怀揣一份对母亲的眷恋,遥望山谷丛林,希望在这凋零的晚秋里,再陪枫树最后一程
期刊
接到参加桥梁制作与安装现场踏勘的邀请,我立马赶乘飞往银川的航班。子夜时分,飞机降落在河东机场。民航巴士在街灯如昼的快速通道上疾驶。倦眼惺忪的我,却倾心聆听着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摩擦出的咝咝声,路桥工人的自豪油然而生。  我旅宿宾馆的对面,便是弥散着烟火味道的丰收巷。清晨,我在丰收巷寻得一家门脸古朴典雅的粥店,点了一碗小米粥和一份孜然口味的香酥烤饼。那粥熬得到嘴就到肚的顺滑。酵面的烤饼,外脆里酥,细细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才意识到,贫困与我而言,不是遭遇,而是如影随形。  我的童年和少年留给我的没有什么快乐的回忆,记忆最深的,除了贫困还是贫困。  当时的农村,农民吃的粮食、用的钱,除了生产队里分的,基本上没有别的来源。粮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家庭人口分的基本口粮,一种是按工分分的工分粮。不管是哪种粮食,分钱的时候都要首先按一定价格扣除粮食款。钱,每年年底分一次。有时也分两次。夏收后一次,年底前一次。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离开学校已有好些年了,回想起来,成长的路上早已布满深深的脚印——在不算短暂的小镇校园生活中,有过许多让人高兴的事,说过无数个让人笑破肚皮的调皮话,也不止一次地因为某道题,某一篇文章而争吵不休。当然,也有因某些不足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也有被别人误解的委屈和不满……  你们还记得刚刚走进小镇学校的那几个星期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独自闯世界,一切好像变得难以捉摸。来自不同地方,不同
期刊
18岁那年,在安化一个小镇支局的话务班工作,负责小镇所有单位、个人的来去电话和来去电报。  成在小镇的粮站办公室上班。  某个冬天的上午,我接通粮站办公室的电话对接电话的人说:“请来支局,有你们粮站的电报。”没到一刻钟,成来了。于是,把已经译好的电报递给他。成拿着电报看着忙碌的我,说声谢谢转身告辞。  第二天,成所在的粮站办公室拨电话到总机台,要求转接县粮站。于是问他的名字(按要求登记名字,然后由
期刊
父亲的脸上刻满风霜  岁月在父亲的脸上刻满了沧桑,我不得不感慨:父亲老了。  多少年来,父亲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面前,给我们全家人依靠,也是我们的“靠山”。如果说家是一艘大船,那么父亲就是领航人,他永远给我们目标和方向。他那坚定的信念,默默的耕耘,善良的心地,憨厚的笑容,在我的记忆里永葆青春的活力。小时候我还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度过美好的童年,一眨眼我就三十出头了。当年父亲精力充沛、英俊潇洒,现
期刊
和大多数人一样,老莫瓦尔也是在一片悄悄蔓延开的白日的躁动中醒来的。这个与克拉奥讷人不大着调的老家伙只会整天看他的花田和南瓜田发呆,连教堂的弥撒也不去。他用枯木一样的手去翻日历:“哦,18年4月末了呀。”他自语着。  然后他去他的花圃吃早饭,啤酒花在石阶边摇曳着,让他忆起十岁的时候和一群骑士团的士兵在啤酒花从中痛打德国佬的光荣往事,那时的士兵个个都身手不凡,样貌英武,尤其是他们神气的红裤子!即便挨上
期刊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耳畔响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升腾着一种神圣而骄傲的喜悦,而王旭演绎的版本尤让我激情澎湃: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一直以来我的幸福指数总是不断的提升!  如今虽已人到中年,周遭也经历不少的事情,但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幸福”二字的内涵。  残存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我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夏秋季节里,沐浴
期刊
为什么踏上故乡的征程,总会心潮澎湃,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爱恋着这块土地。  ——题记  绵延起伏的陕北高原,山连着山,沟套着沟。黄河腹地的山凹处,那便是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郭家畔村。  每一个假日,都是与乡下父母团聚的约期。  端午,一种向往,紧紧地牵着我的心。从佳州千年古城出發,途经神泉堡和乌镇辖区两座美丽的古城,虽无力去考证,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总会牵引我一路遐想,就像远山托起深邃的天际,永无尽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