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一提到后进生的转化,就会想到教师的“五心”,即爱心、耐心、细心、信心、恒心之类的,似乎只要教师一用“心”,后进生就能得到有效的转化。从道理上分析,教师对后进生付出爱的情感,关怀得无微不至,能宽容、有期待,并且在这些方面都能长期坚持,这对后进生当然能起到转化的作用。
问题在于,假如后进生在学习上长时间没有长进,在行为表现上反复出现问题,教师的“五心”真的能长期坚持下去吗?
在很多老师转化后进生的案例中,好像转化得并不困难,要么几次谈心,要么一次家访,要么提供一下学习方法,要么检查几次作业,要么在作文、日记、周记里写一些令人感动、激动的话,然后这个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便突飞猛进了,各方面的表现也大大进步了。当然,不排除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对头的所谓的后进生,也不排除一些关键性的事件确实能起到转化的作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长脚步非常缓慢,甚至,有个别后进生看起来根本就转化不了。
因为,在后进生中,除了极少的“智障”学生外,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差得令教师不知该从哪儿补起。比如有一位老师,接手八年级,有位同学连续三次得零分,据了解,这个学生升初中时语文成绩是个位数,七年级从不做作业,不是不做,而是不会做,除了名字会写,其他的字基本不会写,让其抄作业,也没能维持两天。课堂上关注他,可他也只能坚持一分钟,让他朗读,什么课文都不会读,想表扬他都找不到机会,第四次考试时让他开卷,整张试卷他也只能填上三个空,还写错了一个。课外,老师也找他谈心聊天,然而一学期过去还是“涛声依旧”。这位老师发出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零分学生”的感慨。
对这个得零分的学生,老师岂不知道付出“五心”的道理?老师也不是没有实际行动,但是,就是转化不了他。
再如,有一个姓李的老师,有一次在外班上英语课,让学生自主阅读英语短文,让其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在巡视时,他观察到有一个学生的表现令他大吃一惊:全篇课文无一例外地都被画上了横线。老师悄悄问那个学生:“你什么都不懂?”那个学生回答:“是的,我对英语一点儿都不懂。”在课堂上,老师给那个学生安排了一个任务,专门给所在的小组举牌,那个学生干得非常认真,帮小组抢答问题最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最积极……课后,那个学生评价说:这节英语课还上得有点意思。
仅仅对这节课而言,教师对那个一点儿也不懂英语的学生无疑是机智的,找到了一个举牌的妙招来应对他,让他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了作用,让他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不至于太无聊,他说这节课有点意思,实质上是体会到一点成就感,找到了一点学生的尊严。但是,对于举牌这个差事,他总有一天也会感到厌烦的。
有人问李老师: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那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呢?李老师没有从正面回答。
那么,对后进生,尤其是后进生中的后进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转化呢?
不妨先来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转化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的案例。三年级的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苏霍姆林斯基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这些书,有的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有的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后者是一种智力训练。
对于费佳,苏霍姆林斯基用了整整的两年,转化时间长;准确把握了他学习差的方面,其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有科学的分析,在费佳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有恰当的转化方法:小故事式的习题集和阅读大量合适的书籍;转化结果平凡而真实:成绩达到正常水平,后来当了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
这只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后进生的一个案例,而其伟大之处更在于:他每天坚持写教育手记,他曾经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
李镇西老师转化学生的同时,也写了完整的手记,他说:“后进生对我来说,每天都充满悬念——我不知道他们将要给我惹什么祸!我忠实地记录我和他们打交道的经过乃至细节,这样的文字当然胜过任何人为编造的小说和电视剧!”
现在,对语文考试得零分、英语一点都不懂的这些后进生的转化,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
态度上:要对后进生存在的事实和转化相对缓慢有充分地了解,不能借“爱”的名义去“恨铁不成钢”,更不能对其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思想上:要作打持久战的准备,少则一学期,多则两三年,要多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落下的?他们是怎么落下了?他们的家庭背景怎样?他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的?他们喜欢怎么学习?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行动上:一般不以学习为切入点,不以成绩为突破口,一般也不以学习成绩为终点,不要以为一两个妙招就能解决问题。要有像“小故事式的习题集”之类的明确、科学和合理的举措,要与家长和其他教师形成教育合力,要找合适的课外书籍让其阅读以培养其智力和进行实在的德育教育,要让其在学校快乐健康地生活等等。
问题在于,假如后进生在学习上长时间没有长进,在行为表现上反复出现问题,教师的“五心”真的能长期坚持下去吗?
在很多老师转化后进生的案例中,好像转化得并不困难,要么几次谈心,要么一次家访,要么提供一下学习方法,要么检查几次作业,要么在作文、日记、周记里写一些令人感动、激动的话,然后这个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便突飞猛进了,各方面的表现也大大进步了。当然,不排除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对头的所谓的后进生,也不排除一些关键性的事件确实能起到转化的作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长脚步非常缓慢,甚至,有个别后进生看起来根本就转化不了。
因为,在后进生中,除了极少的“智障”学生外,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差得令教师不知该从哪儿补起。比如有一位老师,接手八年级,有位同学连续三次得零分,据了解,这个学生升初中时语文成绩是个位数,七年级从不做作业,不是不做,而是不会做,除了名字会写,其他的字基本不会写,让其抄作业,也没能维持两天。课堂上关注他,可他也只能坚持一分钟,让他朗读,什么课文都不会读,想表扬他都找不到机会,第四次考试时让他开卷,整张试卷他也只能填上三个空,还写错了一个。课外,老师也找他谈心聊天,然而一学期过去还是“涛声依旧”。这位老师发出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零分学生”的感慨。
对这个得零分的学生,老师岂不知道付出“五心”的道理?老师也不是没有实际行动,但是,就是转化不了他。
再如,有一个姓李的老师,有一次在外班上英语课,让学生自主阅读英语短文,让其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在巡视时,他观察到有一个学生的表现令他大吃一惊:全篇课文无一例外地都被画上了横线。老师悄悄问那个学生:“你什么都不懂?”那个学生回答:“是的,我对英语一点儿都不懂。”在课堂上,老师给那个学生安排了一个任务,专门给所在的小组举牌,那个学生干得非常认真,帮小组抢答问题最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最积极……课后,那个学生评价说:这节英语课还上得有点意思。
仅仅对这节课而言,教师对那个一点儿也不懂英语的学生无疑是机智的,找到了一个举牌的妙招来应对他,让他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了作用,让他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不至于太无聊,他说这节课有点意思,实质上是体会到一点成就感,找到了一点学生的尊严。但是,对于举牌这个差事,他总有一天也会感到厌烦的。
有人问李老师: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那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呢?李老师没有从正面回答。
那么,对后进生,尤其是后进生中的后进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转化呢?
不妨先来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转化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的案例。三年级的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苏霍姆林斯基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这些书,有的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有的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后者是一种智力训练。
对于费佳,苏霍姆林斯基用了整整的两年,转化时间长;准确把握了他学习差的方面,其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有科学的分析,在费佳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有恰当的转化方法:小故事式的习题集和阅读大量合适的书籍;转化结果平凡而真实:成绩达到正常水平,后来当了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
这只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后进生的一个案例,而其伟大之处更在于:他每天坚持写教育手记,他曾经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
李镇西老师转化学生的同时,也写了完整的手记,他说:“后进生对我来说,每天都充满悬念——我不知道他们将要给我惹什么祸!我忠实地记录我和他们打交道的经过乃至细节,这样的文字当然胜过任何人为编造的小说和电视剧!”
现在,对语文考试得零分、英语一点都不懂的这些后进生的转化,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
态度上:要对后进生存在的事实和转化相对缓慢有充分地了解,不能借“爱”的名义去“恨铁不成钢”,更不能对其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思想上:要作打持久战的准备,少则一学期,多则两三年,要多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落下的?他们是怎么落下了?他们的家庭背景怎样?他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的?他们喜欢怎么学习?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行动上:一般不以学习为切入点,不以成绩为突破口,一般也不以学习成绩为终点,不要以为一两个妙招就能解决问题。要有像“小故事式的习题集”之类的明确、科学和合理的举措,要与家长和其他教师形成教育合力,要找合适的课外书籍让其阅读以培养其智力和进行实在的德育教育,要让其在学校快乐健康地生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