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在中国画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与学生“画”的亲身感受,来阐述在绘画过程中,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从“用笔,用墨,构图,绘画内涵”四个角度来分析“教”与“画”,同时强调在绘画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中国画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讲究笔墨自如,注重意境美和绘画者内心的感受。中国画的学习要想达到“人画合一”的境界,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自身漫长的实践经验积累,勇于创新并勤于思考。
【关键词】:中国画;教;实践;心得
前言
在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和自身应用到实践中时,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教”与“画”的过程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过程。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是笔、墨、纸、砚,每一种绘画工具细细分来,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是融汇书法、绘画、雕刻和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而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何灵活应用并挥洒自如,是老师“教”与学生“画”之间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用笔的“教”与“画”
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老师把用笔分为“勾、皴、擦、点、染”,并逐一讲解示范。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很仔细也很轻松,总觉得老师拿在手中的毛笔都是最好用,可是到了自己画的时候,毛笔便变成了木棍,就会出现以下种种状况。
(一)、“勾”的“教”:指用毛笔在生宣纸上勾勒出所画物体的轮廓,简单勾勒外形,握笔灵活。看着挺容易,好随意。
(二)、“皴”的“教”:指在勾好的外轮廓里以点、线、面的形式画出物体的纹理和走向,老师示范了山的皴法,要一遍一遍由淡到重皴,画的时候顺着山的走向画,好比素描里面五官结构的刻画。
(三)、“擦”的“教”:就是在“勾”和“皴”的基础上用稍微干一点的笔侧锋补充没有皴的画面,类似素描里的五官细节,让画面显更加完善。道理很明确,用笔步骤也很清晰。
(四)、“点”和“染”的“教”:就是在畫面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以碎求整、用笔干脆、横竖尖圆、虚实变化。“染”分用墨和用色两种染法,待墨干了再染,由浅到深增加色彩感。
二、用墨的“教”与“画”
中国画自古笔墨不分家,笔法与墨法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讲到“书法字法,本与笔,成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墨又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与水搭档,成不同比例,每一种都有惊喜。在一幅中国画中,墨色的变化也是很讲究。中国画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师自通还是少数。
用墨的“教”: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老师强调除了用笔的讲究还要注重用墨的变化,笔与墨的结合犹如一场绝妙的舞蹈中少不了音乐的伴奏。画国画用墨时,少不了水,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也是与水作用,并与笔产生的墨色在纸上效果也不同:笔上含墨水多一些,效果苍劲润泽称“渴笔”;笔上含水少一些,效果苍劲老辣,称“枯笔”。怎样把墨与水发挥极致是我绘画作品中一个欠缺的问题,《画谭》里说过“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
三、构图的“教”与“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过: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画构图注重意境美,善于留白,打破透视和空间的规律。中国画的构图一直是国画大师所关注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由于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博大玄虚,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专门开设了“构图学”這一课,老师给我们重点讲解了国画构图的黄金比例分割,构图主要从“大起大落”“起承转合”“S型”“W型”四种形式来讲,让我们欣赏相对应的画家作品并交上五张相对应构图作品。
(一)、黄金比例分割的“教”:主要讲了“井”字的画法和画面的视觉中心。学习国画构图的第一节课就是按照老师讲的,把纸张以“三七”分的方式把画面分成一个“井”字,并标出交叉的四个点。由四个点形成的“口”字区域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强调视觉中心有时候并不是一点,可以有多点组成一个中心,在这里还讲到画面要达到平衡,结合了国画大师的作品加以分析。并出了一张作业,以一个啤酒或红酒瓶和两个苹果构成一张作品。
(二)、“大起大落”的“教”:总分、分总的形式,亦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示例大量国画大师作品,其中包括吴昌硕的《牡丹水仙》,画面聚散有序,犹如射线般的视觉感,所画物体富有生命力。
(三)、“起承转合”的“教”:总分总的形式。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主要强调一个“连”字,作品中物与物之间连成一种脉络和气韵,前后呼应。运用到画面实践中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关于这个“连”字。
“起承转合”的“画”:我在处理画面的时候用老师的话就是“散”。就算使画面连在了一起但有好像忽略了“气韵”两字的意境,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其中味道,还是要自己慢慢品味。
(四)、“S”型和“W”型的“教”:和“起承转合”的哲理相似,讲究一个“连”字,拉开空间感,类似中国的太极,阴阳顿挫,两种构图形式细细观赏,会发现画面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很强,在画面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再分析构图为“S”或“W”型。
“S”型和“W”型的“画”:按照老师讲解的再实践到画面中去,开始注重的只是怎么摆放达到造型形式,从画面上看确实是“W”“S”型,再去欣赏作品,没有可以欣赏品味的地方,发现连基本的用笔和用墨都忘记的一干二净,仅仅也只是有个造型罢了。
四、绘画内涵的“教”与“画”
任何一种画种都有其独特的绘画内涵,内涵是一种“气质”画家自身或绘画内容所表现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自身日积月累对艺术的感悟和思想境界。国画艺术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由古至今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画家,评断优秀画家的标准也是国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绘画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国画讲究意境美,而国画大师善于托物言志,融情于景,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展现。
五、结束语
中国画博大精深,学习中国画无师自通毕竟只占少数,少不了老师的指导,但是老师也仅仅起着指导的作用,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实践的“画”有出入,一个是有着相对丰富经验的老师,一个是刚踏入起点的初学者,但是另一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在实践画的过程中不能总仅仅依靠老师的“教”,中国画的内涵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己不断用心去感受,反复揣摩,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朱振庚.浅谈中国画的用笔[J].美术研究,1981(3).
[2]李可染.漫谈山水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郭熙.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王国维.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关键词】:中国画;教;实践;心得
前言
在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和自身应用到实践中时,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教”与“画”的过程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过程。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是笔、墨、纸、砚,每一种绘画工具细细分来,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是融汇书法、绘画、雕刻和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而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何灵活应用并挥洒自如,是老师“教”与学生“画”之间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用笔的“教”与“画”
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老师把用笔分为“勾、皴、擦、点、染”,并逐一讲解示范。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很仔细也很轻松,总觉得老师拿在手中的毛笔都是最好用,可是到了自己画的时候,毛笔便变成了木棍,就会出现以下种种状况。
(一)、“勾”的“教”:指用毛笔在生宣纸上勾勒出所画物体的轮廓,简单勾勒外形,握笔灵活。看着挺容易,好随意。
(二)、“皴”的“教”:指在勾好的外轮廓里以点、线、面的形式画出物体的纹理和走向,老师示范了山的皴法,要一遍一遍由淡到重皴,画的时候顺着山的走向画,好比素描里面五官结构的刻画。
(三)、“擦”的“教”:就是在“勾”和“皴”的基础上用稍微干一点的笔侧锋补充没有皴的画面,类似素描里的五官细节,让画面显更加完善。道理很明确,用笔步骤也很清晰。
(四)、“点”和“染”的“教”:就是在畫面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以碎求整、用笔干脆、横竖尖圆、虚实变化。“染”分用墨和用色两种染法,待墨干了再染,由浅到深增加色彩感。
二、用墨的“教”与“画”
中国画自古笔墨不分家,笔法与墨法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讲到“书法字法,本与笔,成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墨又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与水搭档,成不同比例,每一种都有惊喜。在一幅中国画中,墨色的变化也是很讲究。中国画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师自通还是少数。
用墨的“教”: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老师强调除了用笔的讲究还要注重用墨的变化,笔与墨的结合犹如一场绝妙的舞蹈中少不了音乐的伴奏。画国画用墨时,少不了水,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也是与水作用,并与笔产生的墨色在纸上效果也不同:笔上含墨水多一些,效果苍劲润泽称“渴笔”;笔上含水少一些,效果苍劲老辣,称“枯笔”。怎样把墨与水发挥极致是我绘画作品中一个欠缺的问题,《画谭》里说过“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
三、构图的“教”与“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过: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画构图注重意境美,善于留白,打破透视和空间的规律。中国画的构图一直是国画大师所关注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由于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博大玄虚,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专门开设了“构图学”這一课,老师给我们重点讲解了国画构图的黄金比例分割,构图主要从“大起大落”“起承转合”“S型”“W型”四种形式来讲,让我们欣赏相对应的画家作品并交上五张相对应构图作品。
(一)、黄金比例分割的“教”:主要讲了“井”字的画法和画面的视觉中心。学习国画构图的第一节课就是按照老师讲的,把纸张以“三七”分的方式把画面分成一个“井”字,并标出交叉的四个点。由四个点形成的“口”字区域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强调视觉中心有时候并不是一点,可以有多点组成一个中心,在这里还讲到画面要达到平衡,结合了国画大师的作品加以分析。并出了一张作业,以一个啤酒或红酒瓶和两个苹果构成一张作品。
(二)、“大起大落”的“教”:总分、分总的形式,亦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示例大量国画大师作品,其中包括吴昌硕的《牡丹水仙》,画面聚散有序,犹如射线般的视觉感,所画物体富有生命力。
(三)、“起承转合”的“教”:总分总的形式。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主要强调一个“连”字,作品中物与物之间连成一种脉络和气韵,前后呼应。运用到画面实践中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关于这个“连”字。
“起承转合”的“画”:我在处理画面的时候用老师的话就是“散”。就算使画面连在了一起但有好像忽略了“气韵”两字的意境,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其中味道,还是要自己慢慢品味。
(四)、“S”型和“W”型的“教”:和“起承转合”的哲理相似,讲究一个“连”字,拉开空间感,类似中国的太极,阴阳顿挫,两种构图形式细细观赏,会发现画面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很强,在画面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再分析构图为“S”或“W”型。
“S”型和“W”型的“画”:按照老师讲解的再实践到画面中去,开始注重的只是怎么摆放达到造型形式,从画面上看确实是“W”“S”型,再去欣赏作品,没有可以欣赏品味的地方,发现连基本的用笔和用墨都忘记的一干二净,仅仅也只是有个造型罢了。
四、绘画内涵的“教”与“画”
任何一种画种都有其独特的绘画内涵,内涵是一种“气质”画家自身或绘画内容所表现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自身日积月累对艺术的感悟和思想境界。国画艺术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由古至今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画家,评断优秀画家的标准也是国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绘画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国画讲究意境美,而国画大师善于托物言志,融情于景,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展现。
五、结束语
中国画博大精深,学习中国画无师自通毕竟只占少数,少不了老师的指导,但是老师也仅仅起着指导的作用,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实践的“画”有出入,一个是有着相对丰富经验的老师,一个是刚踏入起点的初学者,但是另一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在实践画的过程中不能总仅仅依靠老师的“教”,中国画的内涵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己不断用心去感受,反复揣摩,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朱振庚.浅谈中国画的用笔[J].美术研究,1981(3).
[2]李可染.漫谈山水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郭熙.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王国维.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