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拼贴艺术最初源于绘画,之后被大量运用到音乐上,逐渐地,“拼贴”也成为现代音乐的重要特征。艺术的拼贴也与解分化社会有着重要关联,当今已被消费社会所重组,解分化以及拼贴特质也日益成为后现代社会的独特徽章。周杰伦音乐具有鲜明的西方后现代拼贴特质,流行音乐的后现代拼贴也与中国社会后现代主义式的感觉方式,价值观相契合,迎合了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大众,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
[关键词]流行音乐;周杰伦;拼贴艺术;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85-02
一、音乐拼贴概念
“拼贴”被应用于音乐中,大多是指20世纪多种音乐材料拼贴的作品。这种拼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似于改编和摘引,即将他人音乐的部分旋律、动机和自己的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将多种风格或织体并置,如艾夫斯的《康科德奏鸣曲》中对贝多芬的命运动机、传统的苏格兰曲调等的拼贴。第二种,拼贴更加多样和自由,直接将现成的音乐片段或自然音等,剪辑组合进自己创作的音乐中,多种音乐样式并置,呈现出一种杂糅拼贴效果,如瓦雷兹《电子音诗》,将警报器、火车声、管风琴、教堂钟声和人声,通过电路系统对声音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扭曲变化。此外美国克拉姆的《远古童声》将特殊音色效果的女声,穿有纸片竖琴、西藏祈祷石、日本寺庙铃等进行拼贴。
音乐拼贴,从部分旋律或织体的拼贴,到音乐与非音乐题材之间拼贴。“拼贴”因素已经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之中,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周杰伦作为近年来流行音乐的风向标,已经成为近十年来华语流行音乐重要的音乐人之一,其音乐也鲜明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这种“拼贴”特质。
二、周杰伦音乐拼贴的三个层面
(一)不同地域民族音乐元素拼贴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各个地区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浸染。如邓丽君的部分歌曲就融入了西方迪斯科音乐元素,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翻唱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这样一种“文化兼容”,就是打破地域限制,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结合,展示文化的多元性,这种文化的交融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之一。
周杰伦音乐于2001年左右开始流行,在其第一张专辑中就已经呈现了多元文化拼贴的特质,其音乐非常具有异域特色,《印第安老斑鸠》描写沙漠上特有的一些动物,《伊斯坦堡》的穿越叙事爱情。在第二张专辑《范特西》中,《爱在西元前》的穿越到古巴比伦的爱情故事,描绘中国功夫的《双截棍》,欧洲吸血鬼元素的《威廉古堡》,在随后的几张专辑中,周杰伦继续进行着“文化综合”的试验,比如爱好小提琴的《米兰的小铁匠》,西方电影中《半兽人》形象,中国功夫元素《龙泉》,英国侦探小说体裁的《夜的第七章》,印度风情的《蛇舞》,美国牛仔文化的《牛仔很忙》,融入高山族元素的《梯田》等等,周杰伦音乐打破了以往以抒情为主的流行音乐,将音乐题材进行扩展,对不同的地域元素进行拼贴,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
周杰伦在展示更多的异域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进行挖掘,中国流行音乐自此开始流行“中国风”,这部分歌曲,试图将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元素相融合,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如《娘子》描写古代女子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东风破》,《发如雪》,《青花瓷》对传统诗词意境的借鉴,中医元素的《本草纲目》等等,在日益全球化中国,周杰伦在如何凸显民族元素上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多次登上央视春晚,也彰显了社会对该类型音乐的肯定。
(二)不同曲风、音乐类型的拼贴
展示异域文化同时,周杰伦也进行着音乐曲风之间的拼贴,周杰伦歌曲以R&B音乐为基础,广泛融入多种音乐样式,如抒情性摇滚风《不能说的秘密》,重金属摇滚《困兽之斗》和《懦夫》,嘻哈电子的《本草纲目》,电子重金属《无双》,国语和闽南语对唱的蓝调小品《流浪诗人》,电子抒情音乐《mine mine》,等等。
在尝试多样曲风同时,他也试图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其他曲风进行拼贴和融合,最成功的就是周杰伦中国风一类的歌曲,如《东风破》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现代的R&B节奏相融合,在架子鼓、吉他、电子合声器这些现代流行音乐编配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二胡、古筝、琵琶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将现代和传统融为一体。
歌曲《霍元甲》将中国元素与摇滚音乐,Rap相结合,以中国传统的鼓声为引子,后面以重节奏音乐摇滚为基础,融入Rap唱法,中间高潮部分以假声模仿传统戏剧唱法,由此可见其音乐风格拼贴跨度之大。歌曲《印第安老斑鸠》运用了当时台湾很少见的ACID-JAZZ曲风(酸性爵士乐),以怪异的曲风结合完全无厘头的歌词,让观众可以幻想着,浩瀚沙漠的老斑鸠及沙漠上各种奇异动物。
在借鉴多样曲风同时,周杰伦还开始试图尝试多样的音乐唱法,运用最多的就是以假声模仿传统戏剧唱法,如《发如雪》Rap与假声模仿戏剧唱腔,此外如《花海》为配合岛国风情曲调,高音处融入日本海岛唱腔的“分叉式”唱法,运用鼻腔共鸣,在高音处凸显真假音转换。在《以父之名》中,以rap为基础,融入复古音乐钢琴,大提琴弦乐,中间高潮部分融入一段意大利歌剧,歌曲中暗中透露着西方“教父”文化。
(三)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拼贴
非音乐元素,或者日常环境声音的介入能够辅助营造歌曲氛围,如流行音乐有时融入下雨的声音以表达情思,周杰伦音乐相比以往歌曲加入了更多非音乐元素,使歌曲风格更加突出,画面感,视听感更加强烈,如《骑士精神》将大象叫声和节奏很好地结合,更加情景式的描述泰国公主爱情故事,《布拉格广场》为了配合描述欧洲18世纪的画面,歌曲中穿插了一段欧洲民间踢踏舞声,《最后的战役》穿插战争机关枪声音,《我的地盘》穿插直升机声音,《三年二班》穿插高中校园教导处广播声音片段,上课铃声,乒乓球拍打声音,以表现高中时期生活情景。《半兽人》为游戏《魔兽争霸》所做的主题曲,里面穿插火车鸣笛声,海浪声音,还有游戏里的半兽人叫声和脚步声。此外部分歌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歌曲前面直接加入对话,如《将军》前面直接出现两位下棋老人的闽南语对话,《半岛铁盒》出现一男子买半岛铁盒时的对话,《爸,我回来了》直接穿插反映家庭暴力的闽南语对话等。 三、后现代历史语境下的周杰伦拼贴音乐
艺术拼贴也和解分化的社会有着关联,受到解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诸多学者从社会学,文化批评等各个层面对拼贴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德波认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1]他认为经济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碎片化,在景观化的体制中,人也成为孤立的人,不再具有完整性。波兹曼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认为电视报纸里只有娱乐,只是些“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2]这些信息的人远离了事实真相,使人们失去了判断的能力,这种心理也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变得支离破碎。詹姆逊试图将拼贴特质拓展到整个后现代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或手法之一便是拼贴,”[3]艺术的原创性被机器复制所代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像文化社会,是一系列毫无关联的因素而拼凑起来的类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独特徽章,在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和通俗文化的距离消失,艺术品成为消费品。艺术以及社会的中心主体等因素的终结,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表征。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美国文化批评家,均认为消费社会下,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人是孤立破碎的,是没有历史感的,传统文化是丧失的,以一种悲观的姿态面对于解分化的社会,“我们归属于这个巨变的时代,这个巨变正是归属结构和归属体验之中的极度痛苦”,[4]他们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已经深刻的被消费社会所重组,“现代性分化的诸领域出现相互转变和渗透。于是,政治、经济、性、审美,知、情、意——为现代性分化所确立的几大基础领域——相互发生渗透、转变乃至扩张。”“整个消费社会在生产逻辑支配下的新和解,它体现了解分化无法逆转的深入程度。”[5]“然而今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确实发生了深刻的乃至某些根本性的变化,无视这些变化可能比夸大这些变化更加危险。”[6]虽然以往学者从批判角度看到现代社会的“拼贴”特质,但是,我们确实已经进入这种极具“拼贴”特质的消费社会,我们必须正视消费社会下这一转变。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消费社会所带的解分化以及社会重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艺术上出现的“拼贴”,也是与解分化的消费社会息息相关。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具体的体现了拼贴文化,其反叛所谓高雅艺术,选用大众传媒的广告,喜剧连环画,日常用品等流行消费品,将历史人物,高雅艺术和日常用品之间进行拼贴,以游戏和戏谑的态度去看待传统的历史和艺术。后现代很多艺术,都开始在传统历史元素与现代之间进行拼贴重组,以狂欢的方式去进行各种实验和创新。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着生长的土壤,中国这样一些典型的后工业文明现象,“共同造就了后现代主义式的感觉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态度”[6]。中国其实也在经历着“现代化”历程,西方学者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其实中国目前也处在一个相似的位置。
结 语
周杰伦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就打破了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流行音乐模式,在其音乐作品里,呈现出鲜明的叙事化,拼贴化,图像化倾向,以“文化兼容”的姿态,通过拼贴等方式展示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多样音乐类型和曲风的拼贴实验,此外极力挖掘中国民族元素,将中国古典意蕴和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做了有益探索。周杰伦的流行音乐显著的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拼贴特质相契合,与中国社会后现代主义式的感觉方式,价值观相契合,迎合了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大众,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4]汪民安生产(第二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J]文艺研究,2015(01)
[6]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申五)
[关键词]流行音乐;周杰伦;拼贴艺术;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85-02
一、音乐拼贴概念
“拼贴”被应用于音乐中,大多是指20世纪多种音乐材料拼贴的作品。这种拼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似于改编和摘引,即将他人音乐的部分旋律、动机和自己的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将多种风格或织体并置,如艾夫斯的《康科德奏鸣曲》中对贝多芬的命运动机、传统的苏格兰曲调等的拼贴。第二种,拼贴更加多样和自由,直接将现成的音乐片段或自然音等,剪辑组合进自己创作的音乐中,多种音乐样式并置,呈现出一种杂糅拼贴效果,如瓦雷兹《电子音诗》,将警报器、火车声、管风琴、教堂钟声和人声,通过电路系统对声音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扭曲变化。此外美国克拉姆的《远古童声》将特殊音色效果的女声,穿有纸片竖琴、西藏祈祷石、日本寺庙铃等进行拼贴。
音乐拼贴,从部分旋律或织体的拼贴,到音乐与非音乐题材之间拼贴。“拼贴”因素已经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之中,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周杰伦作为近年来流行音乐的风向标,已经成为近十年来华语流行音乐重要的音乐人之一,其音乐也鲜明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这种“拼贴”特质。
二、周杰伦音乐拼贴的三个层面
(一)不同地域民族音乐元素拼贴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各个地区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浸染。如邓丽君的部分歌曲就融入了西方迪斯科音乐元素,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翻唱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这样一种“文化兼容”,就是打破地域限制,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结合,展示文化的多元性,这种文化的交融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之一。
周杰伦音乐于2001年左右开始流行,在其第一张专辑中就已经呈现了多元文化拼贴的特质,其音乐非常具有异域特色,《印第安老斑鸠》描写沙漠上特有的一些动物,《伊斯坦堡》的穿越叙事爱情。在第二张专辑《范特西》中,《爱在西元前》的穿越到古巴比伦的爱情故事,描绘中国功夫的《双截棍》,欧洲吸血鬼元素的《威廉古堡》,在随后的几张专辑中,周杰伦继续进行着“文化综合”的试验,比如爱好小提琴的《米兰的小铁匠》,西方电影中《半兽人》形象,中国功夫元素《龙泉》,英国侦探小说体裁的《夜的第七章》,印度风情的《蛇舞》,美国牛仔文化的《牛仔很忙》,融入高山族元素的《梯田》等等,周杰伦音乐打破了以往以抒情为主的流行音乐,将音乐题材进行扩展,对不同的地域元素进行拼贴,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
周杰伦在展示更多的异域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进行挖掘,中国流行音乐自此开始流行“中国风”,这部分歌曲,试图将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元素相融合,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如《娘子》描写古代女子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东风破》,《发如雪》,《青花瓷》对传统诗词意境的借鉴,中医元素的《本草纲目》等等,在日益全球化中国,周杰伦在如何凸显民族元素上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多次登上央视春晚,也彰显了社会对该类型音乐的肯定。
(二)不同曲风、音乐类型的拼贴
展示异域文化同时,周杰伦也进行着音乐曲风之间的拼贴,周杰伦歌曲以R&B音乐为基础,广泛融入多种音乐样式,如抒情性摇滚风《不能说的秘密》,重金属摇滚《困兽之斗》和《懦夫》,嘻哈电子的《本草纲目》,电子重金属《无双》,国语和闽南语对唱的蓝调小品《流浪诗人》,电子抒情音乐《mine mine》,等等。
在尝试多样曲风同时,他也试图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其他曲风进行拼贴和融合,最成功的就是周杰伦中国风一类的歌曲,如《东风破》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现代的R&B节奏相融合,在架子鼓、吉他、电子合声器这些现代流行音乐编配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二胡、古筝、琵琶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将现代和传统融为一体。
歌曲《霍元甲》将中国元素与摇滚音乐,Rap相结合,以中国传统的鼓声为引子,后面以重节奏音乐摇滚为基础,融入Rap唱法,中间高潮部分以假声模仿传统戏剧唱法,由此可见其音乐风格拼贴跨度之大。歌曲《印第安老斑鸠》运用了当时台湾很少见的ACID-JAZZ曲风(酸性爵士乐),以怪异的曲风结合完全无厘头的歌词,让观众可以幻想着,浩瀚沙漠的老斑鸠及沙漠上各种奇异动物。
在借鉴多样曲风同时,周杰伦还开始试图尝试多样的音乐唱法,运用最多的就是以假声模仿传统戏剧唱法,如《发如雪》Rap与假声模仿戏剧唱腔,此外如《花海》为配合岛国风情曲调,高音处融入日本海岛唱腔的“分叉式”唱法,运用鼻腔共鸣,在高音处凸显真假音转换。在《以父之名》中,以rap为基础,融入复古音乐钢琴,大提琴弦乐,中间高潮部分融入一段意大利歌剧,歌曲中暗中透露着西方“教父”文化。
(三)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拼贴
非音乐元素,或者日常环境声音的介入能够辅助营造歌曲氛围,如流行音乐有时融入下雨的声音以表达情思,周杰伦音乐相比以往歌曲加入了更多非音乐元素,使歌曲风格更加突出,画面感,视听感更加强烈,如《骑士精神》将大象叫声和节奏很好地结合,更加情景式的描述泰国公主爱情故事,《布拉格广场》为了配合描述欧洲18世纪的画面,歌曲中穿插了一段欧洲民间踢踏舞声,《最后的战役》穿插战争机关枪声音,《我的地盘》穿插直升机声音,《三年二班》穿插高中校园教导处广播声音片段,上课铃声,乒乓球拍打声音,以表现高中时期生活情景。《半兽人》为游戏《魔兽争霸》所做的主题曲,里面穿插火车鸣笛声,海浪声音,还有游戏里的半兽人叫声和脚步声。此外部分歌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歌曲前面直接加入对话,如《将军》前面直接出现两位下棋老人的闽南语对话,《半岛铁盒》出现一男子买半岛铁盒时的对话,《爸,我回来了》直接穿插反映家庭暴力的闽南语对话等。 三、后现代历史语境下的周杰伦拼贴音乐
艺术拼贴也和解分化的社会有着关联,受到解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诸多学者从社会学,文化批评等各个层面对拼贴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德波认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1]他认为经济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碎片化,在景观化的体制中,人也成为孤立的人,不再具有完整性。波兹曼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认为电视报纸里只有娱乐,只是些“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2]这些信息的人远离了事实真相,使人们失去了判断的能力,这种心理也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变得支离破碎。詹姆逊试图将拼贴特质拓展到整个后现代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或手法之一便是拼贴,”[3]艺术的原创性被机器复制所代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像文化社会,是一系列毫无关联的因素而拼凑起来的类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独特徽章,在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和通俗文化的距离消失,艺术品成为消费品。艺术以及社会的中心主体等因素的终结,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表征。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美国文化批评家,均认为消费社会下,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人是孤立破碎的,是没有历史感的,传统文化是丧失的,以一种悲观的姿态面对于解分化的社会,“我们归属于这个巨变的时代,这个巨变正是归属结构和归属体验之中的极度痛苦”,[4]他们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已经深刻的被消费社会所重组,“现代性分化的诸领域出现相互转变和渗透。于是,政治、经济、性、审美,知、情、意——为现代性分化所确立的几大基础领域——相互发生渗透、转变乃至扩张。”“整个消费社会在生产逻辑支配下的新和解,它体现了解分化无法逆转的深入程度。”[5]“然而今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确实发生了深刻的乃至某些根本性的变化,无视这些变化可能比夸大这些变化更加危险。”[6]虽然以往学者从批判角度看到现代社会的“拼贴”特质,但是,我们确实已经进入这种极具“拼贴”特质的消费社会,我们必须正视消费社会下这一转变。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消费社会所带的解分化以及社会重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艺术上出现的“拼贴”,也是与解分化的消费社会息息相关。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具体的体现了拼贴文化,其反叛所谓高雅艺术,选用大众传媒的广告,喜剧连环画,日常用品等流行消费品,将历史人物,高雅艺术和日常用品之间进行拼贴,以游戏和戏谑的态度去看待传统的历史和艺术。后现代很多艺术,都开始在传统历史元素与现代之间进行拼贴重组,以狂欢的方式去进行各种实验和创新。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着生长的土壤,中国这样一些典型的后工业文明现象,“共同造就了后现代主义式的感觉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态度”[6]。中国其实也在经历着“现代化”历程,西方学者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其实中国目前也处在一个相似的位置。
结 语
周杰伦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就打破了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流行音乐模式,在其音乐作品里,呈现出鲜明的叙事化,拼贴化,图像化倾向,以“文化兼容”的姿态,通过拼贴等方式展示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多样音乐类型和曲风的拼贴实验,此外极力挖掘中国民族元素,将中国古典意蕴和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做了有益探索。周杰伦的流行音乐显著的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拼贴特质相契合,与中国社会后现代主义式的感觉方式,价值观相契合,迎合了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大众,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4]汪民安生产(第二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J]文艺研究,2015(01)
[6]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