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伯牙绝弦》为例,对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教学对策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语言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优秀古代文化的精髓。人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一共有四篇浅易文言文。由于知识储备较少,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言语方式上的迥异使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让课堂充满趣味,营造和谐的气氛,要有及时的鼓励、有趣的情景、美妙的音乐,还要有滋有味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自学。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我校最近举办了同课异构活动,曹老师和宋老师分别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通过聆听两位教师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课程,笔者对小学浅易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创境引情,激发阅读兴趣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对于这样一篇拷问“友谊观”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如何开场,能否吸引学生很是关键。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宋老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引入课题;曹老师则采取看图说成语的游戏式导入,最后引出“高山流水”,并让学生说一说对“高山流水”这一成语的理解,然后引入正文。
两位老师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悟理明智。在教学“伯牙摔琴谢知音”环节中,曹老师创设的情境为:第二年的今天,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又来到这个老地方与子期相会,可是他再也看不到子期,等待他的只有那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无言,流水无语,伯牙是多么希望子期能亲耳听到为他弹琴呀!在此,宋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逐字逐句,感情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伤痛之情。
二、以读为本,凸显课堂效益
宋老师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五分钟后,曹老师提出问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学生自读课文,灵活变换读书的方式,共用了八分钟。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弦”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xian”的指导发音到位,借助工具书理解“弦”“绝”的意思,并且通过读来加强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两位教师都能以读贯穿全文,教师范读,学生试着用斜线标记停顿的地方,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一些难字、生僻字,如“兮”“鼓”等词的含义。
三、放手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整堂课层层深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宋老师以字音导入新课,紧紧抓住“知音”理解作者的独特形象;曹老师则介绍更多的背景资料,仅仅抓住文本及课文注释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本。课堂气氛比较活妖,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但是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应该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并指导他们读、悟、论,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深入的推进。例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仿写“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短语,拓展出“袅袅兮若炊烟”“徐徐兮若清风”“沙沙兮若细雨”等,从而体会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了如指掌,绝非停留在“泰山”和“江河”的层面,“知音”的概念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结束时,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看伯牙绝弦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很感人,对待友谊就应该这样;有的学生则很有见地,认为故事很感人,但是伯牙的做法欠妥,不仅不能慰藉知己的在天之灵,而且也浪费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在我国音乐史上给后人留下遗憾。对文本立体的认识和多元化的看法,激发了学生思维,让这节课变得更有韵味。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课后还要有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既要立足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家庭期望和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展示个性、收获智慧、放飞理想的知识海洋。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共同绽放思维之花,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共创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2(1).
[2]黄付军.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7).
[3]董领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文言文[J].语文学刊,2006(12).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教学对策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语言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优秀古代文化的精髓。人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一共有四篇浅易文言文。由于知识储备较少,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言语方式上的迥异使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让课堂充满趣味,营造和谐的气氛,要有及时的鼓励、有趣的情景、美妙的音乐,还要有滋有味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自学。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我校最近举办了同课异构活动,曹老师和宋老师分别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通过聆听两位教师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课程,笔者对小学浅易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创境引情,激发阅读兴趣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对于这样一篇拷问“友谊观”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如何开场,能否吸引学生很是关键。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宋老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引入课题;曹老师则采取看图说成语的游戏式导入,最后引出“高山流水”,并让学生说一说对“高山流水”这一成语的理解,然后引入正文。
两位老师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悟理明智。在教学“伯牙摔琴谢知音”环节中,曹老师创设的情境为:第二年的今天,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又来到这个老地方与子期相会,可是他再也看不到子期,等待他的只有那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无言,流水无语,伯牙是多么希望子期能亲耳听到为他弹琴呀!在此,宋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逐字逐句,感情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伤痛之情。
二、以读为本,凸显课堂效益
宋老师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五分钟后,曹老师提出问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学生自读课文,灵活变换读书的方式,共用了八分钟。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弦”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xian”的指导发音到位,借助工具书理解“弦”“绝”的意思,并且通过读来加强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两位教师都能以读贯穿全文,教师范读,学生试着用斜线标记停顿的地方,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一些难字、生僻字,如“兮”“鼓”等词的含义。
三、放手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整堂课层层深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宋老师以字音导入新课,紧紧抓住“知音”理解作者的独特形象;曹老师则介绍更多的背景资料,仅仅抓住文本及课文注释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本。课堂气氛比较活妖,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但是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应该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并指导他们读、悟、论,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深入的推进。例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仿写“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短语,拓展出“袅袅兮若炊烟”“徐徐兮若清风”“沙沙兮若细雨”等,从而体会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了如指掌,绝非停留在“泰山”和“江河”的层面,“知音”的概念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结束时,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看伯牙绝弦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很感人,对待友谊就应该这样;有的学生则很有见地,认为故事很感人,但是伯牙的做法欠妥,不仅不能慰藉知己的在天之灵,而且也浪费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在我国音乐史上给后人留下遗憾。对文本立体的认识和多元化的看法,激发了学生思维,让这节课变得更有韵味。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课后还要有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既要立足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家庭期望和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展示个性、收获智慧、放飞理想的知识海洋。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共同绽放思维之花,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共创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2(1).
[2]黄付军.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7).
[3]董领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文言文[J].语文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