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语文高考命题的人文性特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语文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流于形式,或只限于口头。为突出新课标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试题,自是责无旁贷。高考语文命题指向人文性,在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选材、命题角度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将在2008年甚至以后的高考中继续凸显。现本文就以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为例,简要分析高考命题中人文性的体现。
  命题选材上,将目光投注到史学界、文学界、科学、体育、哲学、工业生产、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如基础第2题、第3题、第4题,其中涉及到的文学家徐志摩、沈从文,学生读起来都不陌生。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来自《聊斋志异·郭生》,讲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该选材能够落实新课标理念,注重选择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本,引导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阅读。这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对文言的解读,不能仅仅满足于字词句的理解,更应该重视挖掘文言文中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相关作家的作品,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沉博大。
  必考题的选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科文《创新与想象》论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语言精炼简洁,强调“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尊重科学、关注人文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选文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对纠正社会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京举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广大的中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认识?广东卷要求学生以“传递”为话题写文章,既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针对性,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一定的思辨性,又在能力考查上具有开放度和区分度。可谓是传统中显出厚重,也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出了深远的要求。
  笔者认为,2008年试题的选材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这种风格,即在命题选材上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审美性。
  阅读选文富有文化底蕴,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考查,这是全国各地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在2008年仍将得到体现。例如2007年广东卷选择了迟子建的散文《泥泞》,该文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和民族认同感,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泥泞中凸现坚韧的民族精神……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抒情性与人文性兼备。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访钢琴演奏家傅聪》中通过思考做人与做艺术家的关系以及走上艺术之路的历程,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选文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
  语言运用题在设计上,重视学养、强化思维,着眼于能力考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该题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普遍欢迎。笔者推测该类题材将在2008年各地的高考题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第22题涉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社会热点,广东卷在命题角度上独辟蹊径。这道题是这样命题的:要求选取奥运会一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其命题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沿用了传统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式,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要求,又紧跟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要求。第23题压缩语段是常规题型,选段为粤剧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富有浓郁粤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情况,命题者可谓用心深矣。由此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取、命题角度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感受人文内涵的感染力,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2008年的高考即将来临,无论是急功近利的应对高考,还是对培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远目标的落实,我们的复习备考都不能一味搞机械性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而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落实到复习备考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是有效的,我们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合格优秀的。
  
  李雪垠,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其他文献
1.当灵感骤然降临,所有的词都手忙脚乱起来,争先恐后抢占自己的位置。这是因为诗是语言的艺术。  在有经验的诗人那里,语言不是他观察和表现生活的障碍,而恰恰成为再创造必不可缺的材料。当然,在写作过程中,要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诗,语言常常被视为桎梏;但诗的旨趣就在于在桎梏中寻求自由——“诗的表现的美就在于自然(本性)的语言桎梏中的自由的流动”(席勒《论艺术美》)。  2.正因为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人们对于
生活中的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让我想起这么两个人:留侯张良,淮阴侯韩信。他们凭借宽广的度量包容了屈辱,忍受了粗暴,也得到了福祉。  张良,曾有博浪沙中狙击秦皇帝的风光,也有更名亡匿的困厄,更是得到高祖的极度赞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韩信,曾有仗剑行侠的豪迈,也有寄人篱下的窝囊,同样,得到了刘邦的稚祟“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两个人辉煌的一面都很耀眼
人是自然界中高级的生灵,写时虽然很简单,只需一撇一捺,但人做起事来却复杂无比,尤其是与新时代的中学生们相处更为不容易。  自从我踏上教师这一岗位的道路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做人难,也更体会到了教人做人更难。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校园里同样也存在着竞争,存在着压力。但是,有的同学学会自己舒缓压力,而有的同学却不懂得该如何去做。所以,心理上存在着障碍是现在多数中学生的通病。而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关注的焦点是人。而传统课程极力打造升学率,苦求的是分数。可以说是分数机械了学校的管理,冷漠了老师的心灵,扭曲了学生的人格。那教育工作者该怎样真正迈进新课程标准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置好情境,善于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标要求“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要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学生的思考质疑、互动参与,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新跨
“比”和“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出过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后世往往把“比”和“兴”连说在一起,直接称为“比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而对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潜在的文化心理我们似乎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朱熹
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潜意识里其地位不及专业课,甚至有学生公开说“我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专业”,语文课对于他们而言相当于调味品,并未引起心理上的极大重视。其次,高职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整体的语文水平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兴趣很高但效果不佳。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更主要的是为了应用,这不是几十节课的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明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语文也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下面,我仅就我个人在执教《我的呼吁》中的一些做法谈点自己不太成熟的体会。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2年修订本中新增的一篇演说词。前两年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其中的关于生命伦理、关于生存环境、关于道德情怀尤其是作者的传奇人生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思绪。经过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从何而来?它是从作者占有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借文章中的材料来表达的,离开生动具体的材料就不存在主题,离开材料就不会有血肉丰满的文章。可见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作文时要注意观察,积累材料。但是,光有材料是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的。为什么呢?因为面对大量的材料还有一个选择是否得当的问题。只有根据主题的需要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为了让一些作文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在这个学期,我开始使用“个人改——集体改——个人改”的模式帮助他们体验作文修改的乐趣。  这是一位同学改了五遍的作文,改完以后,他说他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往下改了,于是在征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我把这篇作文拿到了班上,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帮助他修改。  选 择  孟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