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语文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流于形式,或只限于口头。为突出新课标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试题,自是责无旁贷。高考语文命题指向人文性,在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选材、命题角度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将在2008年甚至以后的高考中继续凸显。现本文就以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为例,简要分析高考命题中人文性的体现。
命题选材上,将目光投注到史学界、文学界、科学、体育、哲学、工业生产、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如基础第2题、第3题、第4题,其中涉及到的文学家徐志摩、沈从文,学生读起来都不陌生。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来自《聊斋志异·郭生》,讲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该选材能够落实新课标理念,注重选择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本,引导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阅读。这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对文言的解读,不能仅仅满足于字词句的理解,更应该重视挖掘文言文中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相关作家的作品,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沉博大。
必考题的选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科文《创新与想象》论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语言精炼简洁,强调“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尊重科学、关注人文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选文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对纠正社会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京举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广大的中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认识?广东卷要求学生以“传递”为话题写文章,既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针对性,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一定的思辨性,又在能力考查上具有开放度和区分度。可谓是传统中显出厚重,也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出了深远的要求。
笔者认为,2008年试题的选材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这种风格,即在命题选材上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审美性。
阅读选文富有文化底蕴,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考查,这是全国各地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在2008年仍将得到体现。例如2007年广东卷选择了迟子建的散文《泥泞》,该文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和民族认同感,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泥泞中凸现坚韧的民族精神……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抒情性与人文性兼备。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访钢琴演奏家傅聪》中通过思考做人与做艺术家的关系以及走上艺术之路的历程,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选文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
语言运用题在设计上,重视学养、强化思维,着眼于能力考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该题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普遍欢迎。笔者推测该类题材将在2008年各地的高考题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第22题涉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社会热点,广东卷在命题角度上独辟蹊径。这道题是这样命题的:要求选取奥运会一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其命题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沿用了传统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式,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要求,又紧跟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要求。第23题压缩语段是常规题型,选段为粤剧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富有浓郁粤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情况,命题者可谓用心深矣。由此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取、命题角度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感受人文内涵的感染力,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2008年的高考即将来临,无论是急功近利的应对高考,还是对培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远目标的落实,我们的复习备考都不能一味搞机械性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而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落实到复习备考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是有效的,我们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合格优秀的。
李雪垠,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命题选材上,将目光投注到史学界、文学界、科学、体育、哲学、工业生产、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如基础第2题、第3题、第4题,其中涉及到的文学家徐志摩、沈从文,学生读起来都不陌生。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来自《聊斋志异·郭生》,讲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该选材能够落实新课标理念,注重选择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本,引导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阅读。这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对文言的解读,不能仅仅满足于字词句的理解,更应该重视挖掘文言文中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相关作家的作品,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沉博大。
必考题的选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科文《创新与想象》论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语言精炼简洁,强调“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尊重科学、关注人文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选文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对纠正社会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京举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广大的中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认识?广东卷要求学生以“传递”为话题写文章,既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针对性,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一定的思辨性,又在能力考查上具有开放度和区分度。可谓是传统中显出厚重,也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出了深远的要求。
笔者认为,2008年试题的选材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这种风格,即在命题选材上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审美性。
阅读选文富有文化底蕴,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考查,这是全国各地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在2008年仍将得到体现。例如2007年广东卷选择了迟子建的散文《泥泞》,该文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和民族认同感,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泥泞中凸现坚韧的民族精神……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抒情性与人文性兼备。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访钢琴演奏家傅聪》中通过思考做人与做艺术家的关系以及走上艺术之路的历程,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选文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
语言运用题在设计上,重视学养、强化思维,着眼于能力考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该题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普遍欢迎。笔者推测该类题材将在2008年各地的高考题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第22题涉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社会热点,广东卷在命题角度上独辟蹊径。这道题是这样命题的:要求选取奥运会一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其命题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沿用了传统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式,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要求,又紧跟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要求。第23题压缩语段是常规题型,选段为粤剧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富有浓郁粤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情况,命题者可谓用心深矣。由此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取、命题角度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感受人文内涵的感染力,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2008年的高考即将来临,无论是急功近利的应对高考,还是对培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远目标的落实,我们的复习备考都不能一味搞机械性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而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落实到复习备考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是有效的,我们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合格优秀的。
李雪垠,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