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商报》曾评论说:“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他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港式传奇。”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他和他的家族一起,用持续付出和对社会的惊人回报,演绎了传统中国最地道意义的“功德圆满”。
他是华人世界里很难超越的传奇人物,影响了华语影视近半个世纪。他与他的家族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英雄。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他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香港商报》评论说:“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他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港式传奇。”
因午睡缺席台庆
由夫人方逸华搀扶着、被麾下美女簇拥着、儒雅地挥手微笑,似乎是“六叔”邵逸夫每年出现在TVB台庆里的不变镜头。
但2011年,这个镜头不见了。11月19日,TVB综艺楼的正门外墙上,“迈向45”几个字在冬日的暖阳下色彩斑斓,“万千星辉贺台庆”晚会就在这里举行。这一天也是无线董事局主席邵逸夫的104岁生日,但他因午睡而首度缺席。
12月7日,TVB董事局正式宣布,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这个名字发生联系。由他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过一千部;他退休离任的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制作节目行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邵逸夫曾发出过不同的豪言壮语。“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了媒体采访。那天他获得了香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主持仪式的,是港督麦理浩。
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2011年所有的自制剧,他一集不落,全部看过。方逸华每周会带他进城喝两次茶。
六叔邵逸夫
1905年是邵玉轩从宁波来沪创业的第4个年头。同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兼摄影师任景丰邀请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段。这一举动,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1907年,邵玉轩迎来了四子的诞生,这位“仁”字辈新丁被取名“仁楞”。三位大哥依次号“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给自己取的号是:逸夫。“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生从商,终生忙碌。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度过一生。”邵逸夫后来这样解释。
因排行老六,所以后来港人称邵逸夫为“六叔”。
“快速”的天一
邵氏家族进入电影业,始于大哥邵醉翁。1922年,他买下法租界的娱乐场所“小舞台”,将其改名为“笑舞台”。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剧,居然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身边朋友于是夸他:你有写剧本、做导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与邵醉翁联手创业的张石川和郑正秋离开“笑舞台”,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儿救祖记》。该片的成功,使邵醉翁深受触动。1925年6月,邵醉翁创办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业实体:天一影片公司。
开业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气执导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侠李飞传》、《忠孝节义》。传媒学者李亦中后来评价说:这一快速、多产的特点,此后一直贯穿于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运作。
在上海12年,天一共拍摄了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几乎达到50天一部。天一公司最为后人熟知的影星胡蝶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签约两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来天就拍摄完成。刚上完一部戏,下一步就接踵而来,中间没有任何休整。”
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等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独家发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杀天一。这就是“六合围剿”。面对六合公司的联合封杀,邵醉翁带着邵氏兄弟离开上海,远赴南洋发展。
拼命买回的“讲话机器”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市场。邵氏兄弟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采取以影院建设为中心的方式,在影院周围发展其他配套娱乐设施。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获生还,并从好莱坞买回了“讲话机器”。
放映设备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1932年,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有声电影《白金龙》。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
据说放映时,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导致邵逸夫此后每次放电影时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的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并为其大规模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
1937年,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连看一百多场”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影业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他投资32万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历经数十年这里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
邵氏拍片的速度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邵逸夫对影片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再创业邵逸夫非常勤勉:“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他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在其把关下,“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受到大众认可。《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引起巨大反响。据说,《梁祝》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
转战电视
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即使不熟悉TVB,也会熟知TVB产出的经典剧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都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汪明荃、谭咏麟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悄然把精力转向电视。1967年TVB正式启播,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
1980年,利孝和病逝,年过七旬的邵逸夫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的私人股东,出任TVB董事局主席。
现在,TVB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TVB坚持一条龙的渠道,垄断电视剧的拍摄及宣传、播出、发行,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
散尽千金济众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邵逸夫向灾区捐款一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迄今已向内地捐助超过33亿港元。在内地大小学校,随处可见“逸夫楼”。为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国政府将一颗1990年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由他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由于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因此使得该奖项有“东方诺贝尔”的美誉。
尽管给自己取名“逸夫”,但邵逸夫横贯世纪的一生似乎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勤勉而努力,纵有逸致却无闲情。
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他和他的家族一起,用持续付出和对社会的惊人回报,演绎了传统中国最地道意义的“功德圆满”。
他是华人世界里很难超越的传奇人物,影响了华语影视近半个世纪。他与他的家族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英雄。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他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香港商报》评论说:“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他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港式传奇。”
因午睡缺席台庆
由夫人方逸华搀扶着、被麾下美女簇拥着、儒雅地挥手微笑,似乎是“六叔”邵逸夫每年出现在TVB台庆里的不变镜头。
但2011年,这个镜头不见了。11月19日,TVB综艺楼的正门外墙上,“迈向45”几个字在冬日的暖阳下色彩斑斓,“万千星辉贺台庆”晚会就在这里举行。这一天也是无线董事局主席邵逸夫的104岁生日,但他因午睡而首度缺席。
12月7日,TVB董事局正式宣布,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这个名字发生联系。由他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过一千部;他退休离任的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制作节目行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邵逸夫曾发出过不同的豪言壮语。“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了媒体采访。那天他获得了香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主持仪式的,是港督麦理浩。
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2011年所有的自制剧,他一集不落,全部看过。方逸华每周会带他进城喝两次茶。
六叔邵逸夫
1905年是邵玉轩从宁波来沪创业的第4个年头。同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兼摄影师任景丰邀请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段。这一举动,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1907年,邵玉轩迎来了四子的诞生,这位“仁”字辈新丁被取名“仁楞”。三位大哥依次号“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给自己取的号是:逸夫。“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生从商,终生忙碌。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度过一生。”邵逸夫后来这样解释。
因排行老六,所以后来港人称邵逸夫为“六叔”。
“快速”的天一
邵氏家族进入电影业,始于大哥邵醉翁。1922年,他买下法租界的娱乐场所“小舞台”,将其改名为“笑舞台”。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剧,居然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身边朋友于是夸他:你有写剧本、做导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与邵醉翁联手创业的张石川和郑正秋离开“笑舞台”,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儿救祖记》。该片的成功,使邵醉翁深受触动。1925年6月,邵醉翁创办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业实体:天一影片公司。
开业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气执导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侠李飞传》、《忠孝节义》。传媒学者李亦中后来评价说:这一快速、多产的特点,此后一直贯穿于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运作。
在上海12年,天一共拍摄了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几乎达到50天一部。天一公司最为后人熟知的影星胡蝶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签约两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来天就拍摄完成。刚上完一部戏,下一步就接踵而来,中间没有任何休整。”
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等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独家发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杀天一。这就是“六合围剿”。面对六合公司的联合封杀,邵醉翁带着邵氏兄弟离开上海,远赴南洋发展。
拼命买回的“讲话机器”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市场。邵氏兄弟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采取以影院建设为中心的方式,在影院周围发展其他配套娱乐设施。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获生还,并从好莱坞买回了“讲话机器”。
放映设备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1932年,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有声电影《白金龙》。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
据说放映时,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导致邵逸夫此后每次放电影时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的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并为其大规模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
1937年,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连看一百多场”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影业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他投资32万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历经数十年这里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
邵氏拍片的速度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邵逸夫对影片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再创业邵逸夫非常勤勉:“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他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在其把关下,“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受到大众认可。《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引起巨大反响。据说,《梁祝》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
转战电视
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即使不熟悉TVB,也会熟知TVB产出的经典剧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都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汪明荃、谭咏麟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悄然把精力转向电视。1967年TVB正式启播,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
1980年,利孝和病逝,年过七旬的邵逸夫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的私人股东,出任TVB董事局主席。
现在,TVB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TVB坚持一条龙的渠道,垄断电视剧的拍摄及宣传、播出、发行,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
散尽千金济众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邵逸夫向灾区捐款一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迄今已向内地捐助超过33亿港元。在内地大小学校,随处可见“逸夫楼”。为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国政府将一颗1990年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由他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由于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因此使得该奖项有“东方诺贝尔”的美誉。
尽管给自己取名“逸夫”,但邵逸夫横贯世纪的一生似乎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勤勉而努力,纵有逸致却无闲情。
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他和他的家族一起,用持续付出和对社会的惊人回报,演绎了传统中国最地道意义的“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