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先生曾系统地阐明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有四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以作文演说为首要——把说和写作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的目的,改“以阅读为本位”为“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第四条是: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主张到了中学第三、四学年,国文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演说和辩论,因为“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
演讲,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演讲,是现代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演讲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演讲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
所以,我觉得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演讲能力,是高中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口语交际的目标,也做了如下要求: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真人秀的节目,关注小人物的大梦想。这一点与之前很多的节目类似。当年的超女也因此而大获成功,然而不同的是,“中国好声音”则更加纯粹,它只关注音乐。为此在节目中,导师们反复强调“只凭声音做出判断”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节目的公平性,使得小人物大梦想这一贴和观众的亮点更为突出。
于是我和学生说:“你们看没看过‘中国好声音’?”学生都答,看过。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接着就议论起来。我继续说:“我想创建了栏目,叫‘六班好声音’。”学生满脸疑惑,难道语文课让我们唱歌?我解释说:“‘中国好声音’里的每一位学员都不是第一次唱歌,都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努力、打拼才能够登上这个舞台。他们为了这个舞台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为的就是四位评委的肯定、转身。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把最好的一面,这些年的努力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来。然而导师是背对歌者的,看不到本人,只是从声音来判断是不是选定他,成为自己的学员。他们评判的标准就是听歌者的声音中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情感?事实上也是证明了这一点,凡是那些被选定的学员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借鉴这种方式,把课前的演讲叫做‘六班好声音’。要把你最好的一面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看看你能不能凭借你的故事和情感打动我们!”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我是这样做的,结合蔡老师的做法,每位同学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向全班同学推荐一句话,这句话以自己编写为主,也可以改编他人的,当然,也可以直接引用有关名言警句。以这句话为题,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演讲稿。总体的要求是要有故事、有感情。具体的要求是:一是讲解推荐的这句话,二是列举典型的事例或者名人名言论证这句话,三要结合现实特别是学习生活来解说,四是要解决问题,特别要说出如何去做。五是层次清楚有逻辑性,六是语言简洁生动。
上课当天由演讲人把推荐的这句话写在黑板的左边,上课时讲演者面对大家进行讲演,能脱稿就脱稿,要有动作表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其他学生则是掉过来座,背对演讲者,当听到被感动的地方,或者觉得写得好,可以随时座回来,表示对他的肯定。演讲完毕,表示肯定的同学都面向前边座好,表示否定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同学仍向后坐着。有肯定意见的和否定意见的都可发表言论,说明理由。而整个过程有录像记录下来存档,演讲者的稿件和点评的意见老师的点评都用电子稿保存下来。当每个同学轮完一轮之后,就把所用同学的录像剪辑到一起,把每位同学的电子稿和同学老师的点评编辑,印成册子发个大家。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演讲时的表现,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又看到自己讲稿的优缺点,让大家共同提高。
我想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热情。每当该自己讲演的前几天,那位同学就开始准备,选格言,选材料,写作成文,找同学找老师修改,都非常精心的准备着,让自己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在这样的准备、修改、演讲、评价中,学生在不断地提高。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还有搜集整理材料,信息筛选,说话能力,更有明确什么样的文章和语言才能打动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更可贵。我想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还有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提升。
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让学生当家作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获得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的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集聚力发挥作用。
演讲,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演讲,是现代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演讲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演讲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
所以,我觉得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演讲能力,是高中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口语交际的目标,也做了如下要求: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真人秀的节目,关注小人物的大梦想。这一点与之前很多的节目类似。当年的超女也因此而大获成功,然而不同的是,“中国好声音”则更加纯粹,它只关注音乐。为此在节目中,导师们反复强调“只凭声音做出判断”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节目的公平性,使得小人物大梦想这一贴和观众的亮点更为突出。
于是我和学生说:“你们看没看过‘中国好声音’?”学生都答,看过。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接着就议论起来。我继续说:“我想创建了栏目,叫‘六班好声音’。”学生满脸疑惑,难道语文课让我们唱歌?我解释说:“‘中国好声音’里的每一位学员都不是第一次唱歌,都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努力、打拼才能够登上这个舞台。他们为了这个舞台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为的就是四位评委的肯定、转身。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把最好的一面,这些年的努力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来。然而导师是背对歌者的,看不到本人,只是从声音来判断是不是选定他,成为自己的学员。他们评判的标准就是听歌者的声音中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情感?事实上也是证明了这一点,凡是那些被选定的学员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借鉴这种方式,把课前的演讲叫做‘六班好声音’。要把你最好的一面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看看你能不能凭借你的故事和情感打动我们!”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我是这样做的,结合蔡老师的做法,每位同学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向全班同学推荐一句话,这句话以自己编写为主,也可以改编他人的,当然,也可以直接引用有关名言警句。以这句话为题,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演讲稿。总体的要求是要有故事、有感情。具体的要求是:一是讲解推荐的这句话,二是列举典型的事例或者名人名言论证这句话,三要结合现实特别是学习生活来解说,四是要解决问题,特别要说出如何去做。五是层次清楚有逻辑性,六是语言简洁生动。
上课当天由演讲人把推荐的这句话写在黑板的左边,上课时讲演者面对大家进行讲演,能脱稿就脱稿,要有动作表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其他学生则是掉过来座,背对演讲者,当听到被感动的地方,或者觉得写得好,可以随时座回来,表示对他的肯定。演讲完毕,表示肯定的同学都面向前边座好,表示否定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同学仍向后坐着。有肯定意见的和否定意见的都可发表言论,说明理由。而整个过程有录像记录下来存档,演讲者的稿件和点评的意见老师的点评都用电子稿保存下来。当每个同学轮完一轮之后,就把所用同学的录像剪辑到一起,把每位同学的电子稿和同学老师的点评编辑,印成册子发个大家。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演讲时的表现,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又看到自己讲稿的优缺点,让大家共同提高。
我想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热情。每当该自己讲演的前几天,那位同学就开始准备,选格言,选材料,写作成文,找同学找老师修改,都非常精心的准备着,让自己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在这样的准备、修改、演讲、评价中,学生在不断地提高。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还有搜集整理材料,信息筛选,说话能力,更有明确什么样的文章和语言才能打动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更可贵。我想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还有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提升。
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让学生当家作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获得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的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集聚力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