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好声音”中成长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先生曾系统地阐明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有四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以作文演说为首要——把说和写作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的目的,改“以阅读为本位”为“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第四条是: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主张到了中学第三、四学年,国文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演说和辩论,因为“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
  演讲,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演讲,是现代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演讲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演讲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
  所以,我觉得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演讲能力,是高中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口语交际的目标,也做了如下要求: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真人秀的节目,关注小人物的大梦想。这一点与之前很多的节目类似。当年的超女也因此而大获成功,然而不同的是,“中国好声音”则更加纯粹,它只关注音乐。为此在节目中,导师们反复强调“只凭声音做出判断”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节目的公平性,使得小人物大梦想这一贴和观众的亮点更为突出。
  于是我和学生说:“你们看没看过‘中国好声音’?”学生都答,看过。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接着就议论起来。我继续说:“我想创建了栏目,叫‘六班好声音’。”学生满脸疑惑,难道语文课让我们唱歌?我解释说:“‘中国好声音’里的每一位学员都不是第一次唱歌,都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努力、打拼才能够登上这个舞台。他们为了这个舞台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为的就是四位评委的肯定、转身。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把最好的一面,这些年的努力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来。然而导师是背对歌者的,看不到本人,只是从声音来判断是不是选定他,成为自己的学员。他们评判的标准就是听歌者的声音中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情感?事实上也是证明了这一点,凡是那些被选定的学员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借鉴这种方式,把课前的演讲叫做‘六班好声音’。要把你最好的一面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看看你能不能凭借你的故事和情感打动我们!”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我是这样做的,结合蔡老师的做法,每位同学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向全班同学推荐一句话,这句话以自己编写为主,也可以改编他人的,当然,也可以直接引用有关名言警句。以这句话为题,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演讲稿。总体的要求是要有故事、有感情。具体的要求是:一是讲解推荐的这句话,二是列举典型的事例或者名人名言论证这句话,三要结合现实特别是学习生活来解说,四是要解决问题,特别要说出如何去做。五是层次清楚有逻辑性,六是语言简洁生动。
  上课当天由演讲人把推荐的这句话写在黑板的左边,上课时讲演者面对大家进行讲演,能脱稿就脱稿,要有动作表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其他学生则是掉过来座,背对演讲者,当听到被感动的地方,或者觉得写得好,可以随时座回来,表示对他的肯定。演讲完毕,表示肯定的同学都面向前边座好,表示否定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同学仍向后坐着。有肯定意见的和否定意见的都可发表言论,说明理由。而整个过程有录像记录下来存档,演讲者的稿件和点评的意见老师的点评都用电子稿保存下来。当每个同学轮完一轮之后,就把所用同学的录像剪辑到一起,把每位同学的电子稿和同学老师的点评编辑,印成册子发个大家。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演讲时的表现,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又看到自己讲稿的优缺点,让大家共同提高。
  我想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热情。每当该自己讲演的前几天,那位同学就开始准备,选格言,选材料,写作成文,找同学找老师修改,都非常精心的准备着,让自己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在这样的准备、修改、演讲、评价中,学生在不断地提高。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还有搜集整理材料,信息筛选,说话能力,更有明确什么样的文章和语言才能打动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更可贵。我想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还有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提升。
  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让学生当家作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获得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的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集聚力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到了小学孩子便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之中,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
期刊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常常搞不清是用原来的植树棵数加1(即两端都栽),还是减1(即两端都不栽),或是即不加1也不减1(即一端栽一端不栽或封闭图形)。主要是学生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只帮学生找到了三个规律,学生不但记忆负担重,而且容易混淆。能否引导学生找到规律背后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教学呢?  其实植树问
期刊
7月27日—30日,在高新区教研室李涛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0余人在章丘市委党校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教师培训。期间聆听了河北师大课程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吴祖仁教授、天津教科院陈雨亭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以及章丘四中刘金水校长、李昌旺老师的精彩报告,并实地察看了章丘四中创新基地。各位专家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就创新的理念以及策略及技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使我对创新教育逐渐明晰,并深深体会到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要培养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会他思考。”数形结合直观感知是数学获得知识的最好捷径。  数学教学本质是教会学生思考。数学思考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在以
期刊
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几个年头了,作为年轻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想法,做了不断的思考,试图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不断学习和不断的 实践的同时,我对初中英语教学做以简单的探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实要加以改革,以求探索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更有效的新路子,新高度,新起点!  一、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
期刊
吕叔湘先生曾说:“初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儿童尽快掌握文字。”新课标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工具的工具。正因为如此,众多识字改革流派纷纷致力于研究一个共同课题——如何使识字教学快速高效。以下结合专家的讲座和几年来在识字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鼓励课前预习,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  每当要学新课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先听录音、小声读、自由读课文将本课中
期刊
人类的知识通常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生活的一大内容就是读书。”① 美国的约翰.卢保克也说过:“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②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大。2007年9月,新课程改革也已经在北京全面展开,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于语文的阅读要求是非常高的。现在,
期刊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虽然杜威的言论有实用主义哲学的个人中心倾向,但他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那样
期刊
体育课是初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因为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对抗性、开放性和激烈性等特点,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是经常出现的。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增强学生体质,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  
期刊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我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 ,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的认识一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