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接近幸福 可什么是幸福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fei1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生于1874年。不满十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他由英国的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对他后来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毛姆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他接触到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之后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
  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并在戏剧创作上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
  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月亮和六便士》《寻欢作乐》以及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毛姆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
  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曾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
  国庆节回了趟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无比放松,一直窝在家里腐败。老妈换着花样变着法儿地犒劳我被学校食堂和小饭馆亏待了的胃。我毫不怀疑,此刻的我是个幸福的人。满足口腹之欲后,我开始写这篇文章,写一本看了很久的书,说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这本书,就是《刀锋》,那个问题,则是幸福到底是什么?
  的确有点吃饱了撑的。每个人都会碰上一两本特别的书,不是那书特别,而是那书对那人特别。我的红宝书是《刀锋》。我喜欢扉页上《迦托——奥义书》中的这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两句话却是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唯一直接理由。至于为什么对这书着迷,具体也说不上来。大概是我觉得这本书隐隐约约对我的脾气,似乎能解答我的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欠扁问题,比如成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要活着等等。
  《刀锋》是毛姆后期的作品。这本书写得很淡,也很溜,几乎看不出用力的痕迹。人物不多,主角是个叫拉里的年轻人,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刚跟一个叫伊莎贝尔的姑娘订婚。另一个小伙子格雷也在追求伊莎贝尔。索菲则是朋友圈的边缘人物。伊莎贝尔的舅舅艾洛特是个优雅的猛人、势力鬼、艺术鉴赏家和热心的朋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人就是毛姆,他不但旁观,也参与,口气就像是在说几个朋友的家常。
  伊莎贝尔有着普通女人的梦想:爱人,被人爱,拥有漂亮的衣服首饰、值得炫耀的房子和排场以及享乐、家庭和孩子。她说:“我除非感觉到人行道上脚底下的水泥,沿街商店大橱窗里有帽子、皮大衣、钻石手镯和镶金的化妆用品盒可看,否则就不觉得真正快乐。”因此她虽然爱拉里,最终却嫁给了能给她这一切的格雷。她没有什么审视内心的能力,不过本能和虚荣足以让她满意地度过一生。
  她的舅舅艾洛特则是个极品人物,势利虚荣,只根据社会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他一心一意要钻进巴黎的上流社交圈,绝不能容忍一个热门晚会没有邀请自己,哪怕他痛恨晚会的主人。但他又是个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一个慷慨善良的人。毛姆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他的荒唐,多数幽默都从艾洛特生发而来。
  与伊莎贝尔和艾洛特成对比的是索菲。索菲本来才貌平平、毫不起眼。她曾经有过热烈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当命运残忍地剥夺了她的幸福之后,她的个性突然放出光芒,用自我毁灭对抗命运的捉弄。
  主人公一直努力在看破生命的真谛,而其他人物甚至都没有那个意愿。毛姆观察到了拉里所做的努力,他将信将疑,把这些记录下来,让读者去思考。他不肯定也不否定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尽可能隐藏。我说尽可能隐藏,是因为一个作者当然是有价值判断的,他绝对无法在写作中绕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本书中,毛姆无法掩饰他对拉里的欣赏。他羡慕这样一个人。
  那么拉里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用一句话来说,他是个追求终极真理的人。听起来很遥不可及,对吗?其实一点也不。这次回家我重温了《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讲到王阳明(王守仁),他也追求终极真理,并且找到了,从此纵横天下。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耶稣是一个,释迦牟尼显然也是一个。找到终极真理的人,通常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坚定,我行我素,极少再被别人左右。
  什么是终极真理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有不同表述。在佛教里,叫顿悟;在儒家学说,叫做圣贤之道;在科学上,它代表那条能够统一表述全宇宙总规律的公理(尚未找到);用我自己的话说,它是那个让我活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东西。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活着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活着就是活着。一大堆关联在一起的细胞不停运作,由嫩而老,由盛而衰。其他活物对此都没意见,只有人类不行,非得给自己的存在找一个理由,这是这种生物很奇怪的一个特征。绝大多数人,给自己找的存在理由不外乎物质生活(伊莎贝尔)、社会地位(艾洛特)、感情(索菲)等等,找到之后就心满意足。但是有少数人会发现自己不满足于获得世俗的成功和幸福,他们会问:我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究竟为什么存在?然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他们去找答案。
  拉里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一战时参加了在法国的一个飞行中队,在战斗中目睹亲密战友牺牲,他那时18岁,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一下子就死了,好像从来没活过一样。他开始想:人活着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为什么?
  战后他回家,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但他没有立刻参加工作,他就这样“晃膀子”晃了下去,不工作,也不结婚,读一些莫名其妙的书。拉里觉得读书并不能帮助他找到答案,他就在欧洲各地漫游,最后乘船去了印度。在那里,他苦行,最后顿悟,认为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拉里简直是我的榜样。作者把拉里写得温柔优雅、淡定真诚、我行我素。为了心中的追求,他完全无视世俗规范,也没有掉进爱情的温柔陷阱,用一种看似毫不费力的勇气,保持自己的自由,他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欲望,头脑也非常清醒,有极强的专注力,也许正是这样,他才找到了自己想找的真理。
  故事最后,拉里把仅有的一点资财散掉,独自一人过他的理想生活去了,不知所踪,也许他后来会有新的领悟,又或许他会后悔。生命是一趟没有指南的旅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什么。
其他文献
太阳系草莓救星  踩着一地阳光往教室走时,米米心情差,像随时可能走火的炸药。  进教室时,米米一眼看到自己那件小印花夹克被吊在黑板的正上方,炸药“砰”地就炸了。  米米的目光像一道寒光凛凛的剑,扫了一遍教室里的芸芸众生,声音撕云裂帛地问:“谁干的?”  没有英雄站出来承认那是他的“杰作”。米米气哼哼地在讲台前立成了稻草人,目光由最初的愤怒变成了一窝热气腾腾的沸水。  大家都被米米凶神恶煞的样子吓住
期刊
愚人节可是个好日子,谁最聪明谁最“愚”,这一天开几个玩笑便能见分晓。如果单纯的你被 “愚”了,大家都笑了,恭喜你,你不算太“愚”,你是个可爱的人!那么谁是这一天真正最“愚”的人呢?经过了热情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将最“愚”的矛头指向了那些嘻嘻哈哈看似很会开玩笑却一不小心就让玩笑过了火的人以及那些沉默寡言开不起玩笑的“扑克脸”。如果你是以上两种的其中之一,那真不好意思,你被玩笑打败了。  看来,“
期刊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腊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年底这一天,人们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
期刊
铜菊镇的梅雨  ○李玉杰  小镇的梅雨来得温和、缓慢、潮湿、黏腻……在无边无际的水雾里,小镇昏昏欲睡,眼皮跳动得让人思维混沌。几场温热的大雨,几阵在傍晚时分将天空中的红霞吹散的季风,几声从遥远的海边传来的潮汐声,这季节就过去了。  “蓉儿,蓉儿……”一声声呼喊如同江郎摇橹时那“咿呀咿呀”的声音,悠悠地飘进了耳朵。  烟雨中,一个佝偻的背影若隐若现,如同一只断了线的纸鸢,好像风一吹就会把她吹走似的。
期刊
第一站:尖沙咀血拼时刻  下午2点多,我们终于到了香港。入境的人不算多,但已经十分international了。机场里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在排队等待入境。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买了一张八达通后就去找双层巴士,准备去往尖沙咀。如果说起香港的第一大特色,那就是双层巴士了,因为在香港,巴士都是双层的。从机场到市区差不多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车上设有专门放大型行李箱的地方,而且巴士上居然还有Wi-Fi,对于
期刊
90后凶猛来袭  郭敬明的《小时代》创造了“90后电影”这样一个新名词,它的意义在于电影产业改革10余年来,第一次有一部电影能成功地让这么多十几岁的孩子成群结队地走进电影院,并且在观影过程中无比投入和陶醉,以至于对年长一些的观众来说,孩子们在影院里的笑声和泪水远比电影本身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而由此引起人们关注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当然已经不单是郭敬明的作品了,它指的是那一类符合90后审美兴趣,能引
期刊
清纯美丽的代名词  看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位沈佳宜。而韩国大众心目中的沈佳宜就非林允儿莫属了。谈美貌似乎是件很肤浅的事情,但若把励志成长和清纯气质以及幸运儿般的万千宠爱统统加在美貌之上,好像这样的故事就成了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每个女孩都渴望这样的人生。  漂亮姑娘的励志故事都很俗套,无非是天生丽质加后天不懈努力然后成就未来一类的说辞,可是这样的故事永远惹人
期刊
中国戏曲学院有一个“戏曲服装设计”专业,透过那些美轮美奂的戏曲服装,学生们要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个专业的特色,一是民族性,二是传统性,三是因为需要继承传统任务而带来的创作上的艰巨性。总之这个专业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但它充满了乐趣和文化底蕴。  把“内心世界”穿在身上  如果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京剧,把昆曲《牡丹亭》改成欧式歌剧,那剧中人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朱丽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有个小伙子叫鲁德,一天傍晚,夕阳将那绚丽的霞光铺满整个天空。他的女友起身走进一片灿烂中。他的目光追随着女友移动,突然惊呆了:只觉得女友如天神一般,还没见女友如此美丽过,他仔细打量女友,原来那天她穿着一套筒形一步裙,在霞光的映衬下,整个身段的曲线被展现得玲珑有致。  那时的鲁德是一家玻璃工厂的工人,看着女友逐渐远去的背影,一种想法猛然袭上心头:要是能仿照女友这美丽的曲线设计出一种
期刊
最近频繁做梦。  都是我潜意识里的场景,在沉闷的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质问;在惨雾迷漫荒无人烟的小路上被一只凶狠的大狼狗死死追着不放;置身于一个纵横错杂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的迷宫;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央孤立无助……  梦里,我像只孱弱的蜗牛,一点一点奋力地逃离。  梦醒时,全身冒汗,手脚无力,心有余悸。  现实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书山题海的困境,延伸到了梦里,继续不依不饶地折磨着我绷紧的神经。在梦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