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龙榆生作为朱彊村的衣钵弟子,毕生从事词学研究,在词学文献整理、词选编辑、声律比勘诸领域,成绩斐然。同时,在新的时代潮流下,创立现代词学;创办现代词学期刊《词学季刊》《同声月刊》;取法旧体诗词结合西洋音乐创制新体乐歌,探索词体发展的新途径,推动词学由古典走向现代。
关键词:龙榆生 朱彊村 词学 现代
清末民初,在上海形成了以朱 村为领袖的词人群体(简称“ 村词人群体”)。 村词人群体不但是当时最大的词人群,严格地说,也是最后一个古典词人群体,同时也是包含着向现代词学转变因素的词人群体。其中,龙榆生(1902—1966)作为 村的传砚弟子,对朱氏词学既有承继又有发扬,在群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龙榆生对 村词学的继承
龙榆生1928年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后,结识了当时寓居上海的朱 村。正是在 村的指导下,龙榆生逐渐走上词学的坦途。 村生平正式收入门下的只有龙榆生一人,临终时更赠以校词朱墨双砚。龙榆生大受震动,毕生铭记师训,以词学为事。他整理词学文献、编辑词选、比勘声律,均可谓是继承师命、不负重托的表现。
(一)辑校词籍。朱祖谋所辑校的《 村丛书》,在广选善本、珍本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对词籍进行订补校正,为后人阅读、研究提供了足资依据的底本,举世称誉。龙榆生继承师业,赓续其事,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辑校《 村遗书》。朱祖谋临终以遗稿相托,嘱咐龙榆生代为编订。然而不久“一二八”事件爆发,日军突袭上海,龙榆生用书包装着这些稿件,贴身存放,然后躲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一间仅可容膝的地下室里,花费数月,把所有材料校录完成。《 村遗书》分内、外两编,内编包括《云谣集杂曲子》一卷、《词 》一卷、《梦窗词集》一卷、《沧海遗音集》十三卷、《 村语业》三卷、《 村弃稿》一卷,为 村所自定;外编包括《 村词剩稿》二卷、《 村集外词》一卷,由龙榆生整理而成。《 村遗书》还附有《归安埭溪朱氏世系》、夏孙桐《清故光禄大夫前礼部右侍郎朱公行状》、陈三立《清故光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朱公墓志铭》及收录沈曾植、王国维、陈三立、张尔田、夏孙桐、曹元忠、陈洵等人所作的《 村校词图题咏》。张尔田在《 村遗书·序》中云:“榆生从游也晚,露钞雪纂,丹墨恒手,乃克完先生未竟之绪,庶几不孤先生之知者。”①龙榆生《 村遗书》的校辑全面地保存了朱祖谋词学文献,而为研究朱氏词学提供了宝贵材料,洵不负恩师之所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龙榆生另校有宋人词籍《苏门四学士词》《樵歌》。
在主编《词学季刊》的过程中,龙榆生也有意识地辑录词籍。该刊两项主要内容即是辑佚(辑录古人佚词及有关词学之佚稿),词录(选登近代及现代人的词)。龙榆生借助现代期刊的传播优势发掘、整理词籍的意图十分明确,他在创刊号上声明:“本社同人除研究词学外,以网罗放佚、发潜阐幽为最大任务。凡词坛耆宿及各地藏家,如有以其先德遗编,或乡贤佚稿,乃至历代词人孤本著作告知本社者,敬当乐为收辑,或具函商借设法刊行。”②龙榆生不厚古薄今、贵远贱近的态度难能可贵,词籍文献保存、整理之功更是不可埋没。
(二)笺注选词、精研声律。《东坡乐府笺》是龙榆生词籍笺注(简称“龙本”)的力作。龙本是以宋钞傅干《注坡词》残本,取校毛晋汲古阁本、四印斋影元延 本、《 村丛书》编年本(简称“朱本”),并依朱本编年作笺,原注多依傅干本。此书体例详赡、考校精审,夏敬观誉之为“考证笺注,精核详博,靡溢靡遗”③,不仅在当时即受广泛肯定,至今仍是研究东坡词必备之书。同时,朱祖谋所编校的《东坡乐府》是东坡词的第一部编年本,而龙氏此本,则是苏词的第一部编年笺注本,均具有开创之功。龙本在朱本的基础上对苏词的整理和笺注,为后人研究东坡词提借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朱氏编有《宋词三百首》一卷及清词选本《词 》一卷,其《宋词三百首》是20世纪以来流行最广的宋词选本。龙氏亦亲操选政,所编词选有《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宋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朱 村精通音律,持律极为严格,有“律博士”之称。在其言传身教下,龙榆生同样也注重词的声律。龙榆生特别强调词的音乐性,他首先要为词“正名”。“词”又被称作“诗余”“乐府”“长短句”“琴趣外篇”“乐章”“歌曲”等,龙榆生认为这些均是附庸风雅,而于词的本体无关。要知词乃“曲子词”的简称,词是依曲子而唱和的,而所依之声乃隋唐以来之燕乐新曲。同时,龙氏还认为,明白了这一点,词的起源问题,诗、词、曲三者之界限,亦可迎刃而解。④他在《中国韵文史》《〈唐宋名家词选〉后记》等论著中,都着重指出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它的形式是要受声律约束的,所以一般把词都叫作“倚声填词”。对词之音乐性的重视是龙榆生恒一不变的词学观点。他在谈及词的艺术特征时认为,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该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去加以分析,该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去加以分析,是该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加以分析”⑤。龙氏另有《词律质疑》《论词谱》《论平仄四声》《填词与选调》《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等论著,对四声、词韵、词调诸问题多有发明。
二、新时代下的推陈出新
叶恭绰在评价朱祖谋的词学成就时说:“ 村翁词,集清季词学之大成,公论翕然,无待扬榷。余意词之境界,前此已开拓殆尽,今兹欲求声家特开领域,非别寻途径不可,故 村翁或且为词学之一大结穴。”⑥前人的词学成果固然是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是一副沉重的枷锁。针对这种情况,龙榆生作为朱祖谋的衣钵弟子,一方面对朱氏的词学理念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文学趋势下又力求有所发展。
(一)创立现代词学。龙榆生生活的时代虽紧接 村,二人词学研究也有着明显的延续性,但他面对的问题要比 村更为复杂。这虽有词学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动荡不安以及国势日蹙、危如累卵的形势,对龙榆生词学理论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清朝覆亡之后,朱祖谋及其一辈的遗老尚可以在租界填词论道,过着相对悠闲平静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只是如何创作更高水平的作品,同时建立相对融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词学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全社会铺展开来,古典诗词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这时古典诗词面临的不单单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甚至要面对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可以说这时的词学研究到达了一个拐点,既需要对前人的成果加以整理吸收,同时也应开拓新的词学研究领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龙榆生撰写《研究词学之商榷》探讨词学的发展途径。他首先指出填词创作与词学研究的不同,文中说道:“取唐、宋以来之燕乐杂曲,依其节拍而就实之以文字,谓之‘填词’。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谓之‘词学’。”⑦并且,他对词学研究的对象和重点也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龙榆生系统地将词学研究分为八个方面: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其中前五项是清代学者词学研究大致的范围,后三项是有待于学者继续开拓的领域。在此之后,龙榆生先后在《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发表了一系列的词学论文,不但为现代词学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以自己的理论创作树立了现代词学研究的典范。
关键词:龙榆生 朱彊村 词学 现代
清末民初,在上海形成了以朱 村为领袖的词人群体(简称“ 村词人群体”)。 村词人群体不但是当时最大的词人群,严格地说,也是最后一个古典词人群体,同时也是包含着向现代词学转变因素的词人群体。其中,龙榆生(1902—1966)作为 村的传砚弟子,对朱氏词学既有承继又有发扬,在群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龙榆生对 村词学的继承
龙榆生1928年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后,结识了当时寓居上海的朱 村。正是在 村的指导下,龙榆生逐渐走上词学的坦途。 村生平正式收入门下的只有龙榆生一人,临终时更赠以校词朱墨双砚。龙榆生大受震动,毕生铭记师训,以词学为事。他整理词学文献、编辑词选、比勘声律,均可谓是继承师命、不负重托的表现。
(一)辑校词籍。朱祖谋所辑校的《 村丛书》,在广选善本、珍本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对词籍进行订补校正,为后人阅读、研究提供了足资依据的底本,举世称誉。龙榆生继承师业,赓续其事,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辑校《 村遗书》。朱祖谋临终以遗稿相托,嘱咐龙榆生代为编订。然而不久“一二八”事件爆发,日军突袭上海,龙榆生用书包装着这些稿件,贴身存放,然后躲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一间仅可容膝的地下室里,花费数月,把所有材料校录完成。《 村遗书》分内、外两编,内编包括《云谣集杂曲子》一卷、《词 》一卷、《梦窗词集》一卷、《沧海遗音集》十三卷、《 村语业》三卷、《 村弃稿》一卷,为 村所自定;外编包括《 村词剩稿》二卷、《 村集外词》一卷,由龙榆生整理而成。《 村遗书》还附有《归安埭溪朱氏世系》、夏孙桐《清故光禄大夫前礼部右侍郎朱公行状》、陈三立《清故光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朱公墓志铭》及收录沈曾植、王国维、陈三立、张尔田、夏孙桐、曹元忠、陈洵等人所作的《 村校词图题咏》。张尔田在《 村遗书·序》中云:“榆生从游也晚,露钞雪纂,丹墨恒手,乃克完先生未竟之绪,庶几不孤先生之知者。”①龙榆生《 村遗书》的校辑全面地保存了朱祖谋词学文献,而为研究朱氏词学提供了宝贵材料,洵不负恩师之所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龙榆生另校有宋人词籍《苏门四学士词》《樵歌》。
在主编《词学季刊》的过程中,龙榆生也有意识地辑录词籍。该刊两项主要内容即是辑佚(辑录古人佚词及有关词学之佚稿),词录(选登近代及现代人的词)。龙榆生借助现代期刊的传播优势发掘、整理词籍的意图十分明确,他在创刊号上声明:“本社同人除研究词学外,以网罗放佚、发潜阐幽为最大任务。凡词坛耆宿及各地藏家,如有以其先德遗编,或乡贤佚稿,乃至历代词人孤本著作告知本社者,敬当乐为收辑,或具函商借设法刊行。”②龙榆生不厚古薄今、贵远贱近的态度难能可贵,词籍文献保存、整理之功更是不可埋没。
(二)笺注选词、精研声律。《东坡乐府笺》是龙榆生词籍笺注(简称“龙本”)的力作。龙本是以宋钞傅干《注坡词》残本,取校毛晋汲古阁本、四印斋影元延 本、《 村丛书》编年本(简称“朱本”),并依朱本编年作笺,原注多依傅干本。此书体例详赡、考校精审,夏敬观誉之为“考证笺注,精核详博,靡溢靡遗”③,不仅在当时即受广泛肯定,至今仍是研究东坡词必备之书。同时,朱祖谋所编校的《东坡乐府》是东坡词的第一部编年本,而龙氏此本,则是苏词的第一部编年笺注本,均具有开创之功。龙本在朱本的基础上对苏词的整理和笺注,为后人研究东坡词提借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朱氏编有《宋词三百首》一卷及清词选本《词 》一卷,其《宋词三百首》是20世纪以来流行最广的宋词选本。龙氏亦亲操选政,所编词选有《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宋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朱 村精通音律,持律极为严格,有“律博士”之称。在其言传身教下,龙榆生同样也注重词的声律。龙榆生特别强调词的音乐性,他首先要为词“正名”。“词”又被称作“诗余”“乐府”“长短句”“琴趣外篇”“乐章”“歌曲”等,龙榆生认为这些均是附庸风雅,而于词的本体无关。要知词乃“曲子词”的简称,词是依曲子而唱和的,而所依之声乃隋唐以来之燕乐新曲。同时,龙氏还认为,明白了这一点,词的起源问题,诗、词、曲三者之界限,亦可迎刃而解。④他在《中国韵文史》《〈唐宋名家词选〉后记》等论著中,都着重指出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它的形式是要受声律约束的,所以一般把词都叫作“倚声填词”。对词之音乐性的重视是龙榆生恒一不变的词学观点。他在谈及词的艺术特征时认为,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该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去加以分析,该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去加以分析,是该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加以分析”⑤。龙氏另有《词律质疑》《论词谱》《论平仄四声》《填词与选调》《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等论著,对四声、词韵、词调诸问题多有发明。
二、新时代下的推陈出新
叶恭绰在评价朱祖谋的词学成就时说:“ 村翁词,集清季词学之大成,公论翕然,无待扬榷。余意词之境界,前此已开拓殆尽,今兹欲求声家特开领域,非别寻途径不可,故 村翁或且为词学之一大结穴。”⑥前人的词学成果固然是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是一副沉重的枷锁。针对这种情况,龙榆生作为朱祖谋的衣钵弟子,一方面对朱氏的词学理念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文学趋势下又力求有所发展。
(一)创立现代词学。龙榆生生活的时代虽紧接 村,二人词学研究也有着明显的延续性,但他面对的问题要比 村更为复杂。这虽有词学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动荡不安以及国势日蹙、危如累卵的形势,对龙榆生词学理论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清朝覆亡之后,朱祖谋及其一辈的遗老尚可以在租界填词论道,过着相对悠闲平静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只是如何创作更高水平的作品,同时建立相对融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词学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全社会铺展开来,古典诗词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这时古典诗词面临的不单单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甚至要面对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可以说这时的词学研究到达了一个拐点,既需要对前人的成果加以整理吸收,同时也应开拓新的词学研究领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龙榆生撰写《研究词学之商榷》探讨词学的发展途径。他首先指出填词创作与词学研究的不同,文中说道:“取唐、宋以来之燕乐杂曲,依其节拍而就实之以文字,谓之‘填词’。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谓之‘词学’。”⑦并且,他对词学研究的对象和重点也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龙榆生系统地将词学研究分为八个方面: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其中前五项是清代学者词学研究大致的范围,后三项是有待于学者继续开拓的领域。在此之后,龙榆生先后在《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发表了一系列的词学论文,不但为现代词学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以自己的理论创作树立了现代词学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