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作文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深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都会重视学生修改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作文改了一年又一年,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改”不上去。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教学中遗忘了一个重要的词:“主动”。作文,只有在“主动”修改之下,才能改出好文章来,改出能力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改文的能力。
一、激改文之兴趣
1.榜样激趣
(1)名家榜样:向学生介绍名家修改文章的例子,诸如: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千古佳句、经典美文之所以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都是多次修改锻造的功劳。
(2)教师榜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向师性很强,所以教师身体力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修改稿和学生共勉。例如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后,应该是进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写人叙事类作文的较好时机。我就安排了两堂作文指导课。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写作。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做习作方面的交流。学生先对老师习作进行修改,再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重点对所选材料做修改,该换的换,该修补的修补,必要之处要精雕细琢。让学生在鉴赏、比较、交流中有所体悟。
2.名言激趣。把一些关于改文的名言抛给学生,相信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写作材料拉成小说。”(鲁迅)
“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可夫)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
3.活动激趣。成功的体验可以激扬、巩固兴趣。所以可以将改文引入到活动中去,设立情境去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我组织学生搞过一个找毛病的游戏。拿出一篇问题作文,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给这篇习作找毛病,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毛病最合理最多,如果能把找到的毛病修改好就可以加分,最后评比出改文高手小组。大大激发了学生修改的热情。
4.评价激趣。学生改文后教师都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哪怕只是字词病句层次上的修改。学生最重视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得到表扬鼓励,定会增加其积极性。
二、明改文之内容
1.改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对文章主题的重要诠译。为文命题,如同画龙点睛。有的学生题目存在与文脱离或死板,不生动等问题。所以应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文题直接点中心、巧化用诗句、成语或是歌名等方法扮靓文题,丰富文题内涵。
2.改头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先声夺人,起到了开渠引水的作用。好的结尾会使文章余味无穷,增加不尽的魅力,促使读者进一步回味主题,回想全文。但有的学生写作不会瞻前顾后,有的头重脚轻,有的离题太远,有的结尾收束突然,有的画蛇添足。像这样的情况都需精心修改。
3.改立意。学生习作中,由于认识的浮浅和偏差,往往会出现立意不深、立意不明的情况,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
4.改材料。学生在选择材料时易出现选材不当、材料不能突出中心、材料重复等问题,这时就需对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还有的学生行文中材料处理不注意前后照应。例如一位学生写一个善良真诚的看车老人,当写道表姐要去找寻失物时写到了站在一旁的表哥:“要是被看车人拿走,他不承认怎么办?”后来这个表哥就再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的人物就忽略掉,多可惜。我提出修改意见后,这个学生做了修改,当写到看车老人把失物递给表姐时,她补写到:昏黄的灯光下,表哥的脸似乎泛起红晕。这样就做到了前后照应,同时烘托了看车老人形象。
5.改结构。文章段落层次是作文思路的行踪。思路清晰,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学生在动笔前会因构思不周密,或在写作时偏离了提纲,容易出现层次不清、层次颠倒的问题。这就要在反复阅读、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按着它们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重新调整,理清思路。
6.改语言。常见的语病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妥,指代不明,褒贬不分,重复罗嗦,废话连篇,堆砌词藻,生造词汇,语序混乱,言过其实,众口一腔,脱字,漏词,一逗到底。教师要花功夫,指导学生读文纠错、润饰增色。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完整、顺畅,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教改文之方法
1.读改法。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学生习作之后,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自己的文章,定会发现自己习作的疏漏之处。
2.互批法。“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不容易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那就不妨和同学、老师交流,请他们帮助修改。然后再认真参考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但实践中感受到指导学生互批时修改点不宜面面俱到,最好教师确立一两个修改点,这样效果比较好。
3.放置法。让学生把习作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更为客观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所谓“热写作冷修改”。
4.欣赏法。课内文本阅读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供我们利用。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得修改之法。
例如:鲁迅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1.原文: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
改文: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一件小事》)
分析:因为“所谓国家大事”并不一定都是能亲眼看见的,作者改用“耳闻目睹”,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更符合人们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式。
2.原文:掌柜是一幅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改文: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孔乙己》)
分析:“脸孔”和“面孔”都是指人的脸,但可以说“和蔼的面孔”,却不能说“和蔼的脸孔”。由此可见,“脸孔”多用于贬意,前面加“凶”字,“脸孔”比“面孔”在感情色彩上更合适。
四、养改文之习惯
第一,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说到做到。养成良好的改文习惯,坚定不移。
第二,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初中生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所以更应发挥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步骤,严格执行。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第三,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要坚持下去。不因为外界的干扰随意改变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
一、激改文之兴趣
1.榜样激趣
(1)名家榜样:向学生介绍名家修改文章的例子,诸如: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千古佳句、经典美文之所以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都是多次修改锻造的功劳。
(2)教师榜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向师性很强,所以教师身体力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修改稿和学生共勉。例如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后,应该是进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写人叙事类作文的较好时机。我就安排了两堂作文指导课。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写作。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做习作方面的交流。学生先对老师习作进行修改,再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重点对所选材料做修改,该换的换,该修补的修补,必要之处要精雕细琢。让学生在鉴赏、比较、交流中有所体悟。
2.名言激趣。把一些关于改文的名言抛给学生,相信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写作材料拉成小说。”(鲁迅)
“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可夫)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
3.活动激趣。成功的体验可以激扬、巩固兴趣。所以可以将改文引入到活动中去,设立情境去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我组织学生搞过一个找毛病的游戏。拿出一篇问题作文,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给这篇习作找毛病,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毛病最合理最多,如果能把找到的毛病修改好就可以加分,最后评比出改文高手小组。大大激发了学生修改的热情。
4.评价激趣。学生改文后教师都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哪怕只是字词病句层次上的修改。学生最重视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得到表扬鼓励,定会增加其积极性。
二、明改文之内容
1.改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对文章主题的重要诠译。为文命题,如同画龙点睛。有的学生题目存在与文脱离或死板,不生动等问题。所以应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文题直接点中心、巧化用诗句、成语或是歌名等方法扮靓文题,丰富文题内涵。
2.改头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先声夺人,起到了开渠引水的作用。好的结尾会使文章余味无穷,增加不尽的魅力,促使读者进一步回味主题,回想全文。但有的学生写作不会瞻前顾后,有的头重脚轻,有的离题太远,有的结尾收束突然,有的画蛇添足。像这样的情况都需精心修改。
3.改立意。学生习作中,由于认识的浮浅和偏差,往往会出现立意不深、立意不明的情况,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
4.改材料。学生在选择材料时易出现选材不当、材料不能突出中心、材料重复等问题,这时就需对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还有的学生行文中材料处理不注意前后照应。例如一位学生写一个善良真诚的看车老人,当写道表姐要去找寻失物时写到了站在一旁的表哥:“要是被看车人拿走,他不承认怎么办?”后来这个表哥就再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的人物就忽略掉,多可惜。我提出修改意见后,这个学生做了修改,当写到看车老人把失物递给表姐时,她补写到:昏黄的灯光下,表哥的脸似乎泛起红晕。这样就做到了前后照应,同时烘托了看车老人形象。
5.改结构。文章段落层次是作文思路的行踪。思路清晰,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学生在动笔前会因构思不周密,或在写作时偏离了提纲,容易出现层次不清、层次颠倒的问题。这就要在反复阅读、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按着它们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重新调整,理清思路。
6.改语言。常见的语病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妥,指代不明,褒贬不分,重复罗嗦,废话连篇,堆砌词藻,生造词汇,语序混乱,言过其实,众口一腔,脱字,漏词,一逗到底。教师要花功夫,指导学生读文纠错、润饰增色。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完整、顺畅,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教改文之方法
1.读改法。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学生习作之后,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自己的文章,定会发现自己习作的疏漏之处。
2.互批法。“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不容易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那就不妨和同学、老师交流,请他们帮助修改。然后再认真参考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但实践中感受到指导学生互批时修改点不宜面面俱到,最好教师确立一两个修改点,这样效果比较好。
3.放置法。让学生把习作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更为客观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所谓“热写作冷修改”。
4.欣赏法。课内文本阅读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供我们利用。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得修改之法。
例如:鲁迅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1.原文: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
改文: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一件小事》)
分析:因为“所谓国家大事”并不一定都是能亲眼看见的,作者改用“耳闻目睹”,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更符合人们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式。
2.原文:掌柜是一幅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改文: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孔乙己》)
分析:“脸孔”和“面孔”都是指人的脸,但可以说“和蔼的面孔”,却不能说“和蔼的脸孔”。由此可见,“脸孔”多用于贬意,前面加“凶”字,“脸孔”比“面孔”在感情色彩上更合适。
四、养改文之习惯
第一,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说到做到。养成良好的改文习惯,坚定不移。
第二,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初中生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所以更应发挥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步骤,严格执行。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第三,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要坚持下去。不因为外界的干扰随意改变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