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修改很重要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作文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深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都会重视学生修改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作文改了一年又一年,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改”不上去。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教学中遗忘了一个重要的词:“主动”。作文,只有在“主动”修改之下,才能改出好文章来,改出能力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改文的能力。
  一、激改文之兴趣
  1.榜样激趣
  (1)名家榜样:向学生介绍名家修改文章的例子,诸如: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千古佳句、经典美文之所以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都是多次修改锻造的功劳。
  (2)教师榜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向师性很强,所以教师身体力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修改稿和学生共勉。例如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后,应该是进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写人叙事类作文的较好时机。我就安排了两堂作文指导课。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写作。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做习作方面的交流。学生先对老师习作进行修改,再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重点对所选材料做修改,该换的换,该修补的修补,必要之处要精雕细琢。让学生在鉴赏、比较、交流中有所体悟。
  2.名言激趣。把一些关于改文的名言抛给学生,相信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写作材料拉成小说。”(鲁迅)
  “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可夫)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
  3.活动激趣。成功的体验可以激扬、巩固兴趣。所以可以将改文引入到活动中去,设立情境去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我组织学生搞过一个找毛病的游戏。拿出一篇问题作文,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给这篇习作找毛病,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毛病最合理最多,如果能把找到的毛病修改好就可以加分,最后评比出改文高手小组。大大激发了学生修改的热情。
  4.评价激趣。学生改文后教师都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哪怕只是字词病句层次上的修改。学生最重视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得到表扬鼓励,定会增加其积极性。
  二、明改文之内容
  1.改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对文章主题的重要诠译。为文命题,如同画龙点睛。有的学生题目存在与文脱离或死板,不生动等问题。所以应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文题直接点中心、巧化用诗句、成语或是歌名等方法扮靓文题,丰富文题内涵。
  2.改头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先声夺人,起到了开渠引水的作用。好的结尾会使文章余味无穷,增加不尽的魅力,促使读者进一步回味主题,回想全文。但有的学生写作不会瞻前顾后,有的头重脚轻,有的离题太远,有的结尾收束突然,有的画蛇添足。像这样的情况都需精心修改。
  3.改立意。学生习作中,由于认识的浮浅和偏差,往往会出现立意不深、立意不明的情况,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
  4.改材料。学生在选择材料时易出现选材不当、材料不能突出中心、材料重复等问题,这时就需对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还有的学生行文中材料处理不注意前后照应。例如一位学生写一个善良真诚的看车老人,当写道表姐要去找寻失物时写到了站在一旁的表哥:“要是被看车人拿走,他不承认怎么办?”后来这个表哥就再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的人物就忽略掉,多可惜。我提出修改意见后,这个学生做了修改,当写到看车老人把失物递给表姐时,她补写到:昏黄的灯光下,表哥的脸似乎泛起红晕。这样就做到了前后照应,同时烘托了看车老人形象。
  5.改结构。文章段落层次是作文思路的行踪。思路清晰,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学生在动笔前会因构思不周密,或在写作时偏离了提纲,容易出现层次不清、层次颠倒的问题。这就要在反复阅读、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按着它们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重新调整,理清思路。
  6.改语言。常见的语病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妥,指代不明,褒贬不分,重复罗嗦,废话连篇,堆砌词藻,生造词汇,语序混乱,言过其实,众口一腔,脱字,漏词,一逗到底。教师要花功夫,指导学生读文纠错、润饰增色。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完整、顺畅,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教改文之方法
  1.读改法。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学生习作之后,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自己的文章,定会发现自己习作的疏漏之处。
  2.互批法。“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不容易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那就不妨和同学、老师交流,请他们帮助修改。然后再认真参考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但实践中感受到指导学生互批时修改点不宜面面俱到,最好教师确立一两个修改点,这样效果比较好。
  3.放置法。让学生把习作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更为客观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所谓“热写作冷修改”。
  4.欣赏法。课内文本阅读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供我们利用。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得修改之法。
  例如:鲁迅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1.原文: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
  改文: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一件小事》)
  分析:因为“所谓国家大事”并不一定都是能亲眼看见的,作者改用“耳闻目睹”,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更符合人们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式。
  2.原文:掌柜是一幅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改文: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孔乙己》)
  分析:“脸孔”和“面孔”都是指人的脸,但可以说“和蔼的面孔”,却不能说“和蔼的脸孔”。由此可见,“脸孔”多用于贬意,前面加“凶”字,“脸孔”比“面孔”在感情色彩上更合适。
  四、养改文之习惯
  第一,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说到做到。养成良好的改文习惯,坚定不移。
  第二,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初中生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所以更应发挥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步骤,严格执行。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第三,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要坚持下去。不因为外界的干扰随意改变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一、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其典型的特征是: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情感复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所带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或睡觉,课堂上总是做一些小动作;有时甚至下座位,问他时理由总是非常充分,说自己下座位借书;有时上课时还经常以某些
期刊
一、创设情境,折射生活影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里的现实既要包括一定的数学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切手段,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和悬念,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  笔者在教学《统计图》时是这样创
期刊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是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天平的失衡——失落的语言文字训练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的重要进展有目共睹。然而,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占据了太多时间,补充的课外资料充斥了课堂,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其结果是,人文
期刊
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思维,进而才有创新的行为习惯及创新的技术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该问题的课题组,笔者通过半年多的亲身实践及调查研究,对该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能让学生的心理及精神面貌都达到轻松愉悦状态的环境。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进行适当的情感
期刊
一  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本人更愿意把班会课作为与学生交流的“特殊阵地”。班会课上,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和谐的氛围,以便使让学生能够袒露心声,彼此交流,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目的。  班会课前,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以某种看似不和谐的矛盾方式展示着特殊的信息。在展示生活中温馨和安逸的同时,还展示艰苦生活中的挣扎和努力,内心的积极和信念。但无论是温馨安逸还是挣扎努力,从中都可以感受到
期刊
俗语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之爱如巍巍高山一样沉稳厚实,母亲之爱如清澈泉水一样温柔细腻。古往今来,赞美母爱的文章很多,描写父爱的却并不多,朱自清的《背影》恰是一篇很成功的散文。每每读之,无不为其真挚父爱所感染。  《背影》的成功源自于父与子之间的一股割舍不断的亲情。《背影》所述事情发生的时候也正是朱自清家庭比较困顿的时候,“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里的借钱其实是朱自清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内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部分进行设定。其中,关于“数与代数”,其教学指向是:“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这样的定位准确、科学。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教材、用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补充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符合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
期刊
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冯骥才《创作的经验》  一  教师讲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  师:这句诗描写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生: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师:(过渡)一对白发
期刊
阅读教学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教学两部分,在中考中举足轻重,和作文平分秋色。因此,阅读教学应引起各位教师的高度重视,也应用心去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心栽花花才开。下面我只就其中的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强化抓主旨,淡化随心所欲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让每个学生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老师的政策过于
期刊
一、阅读的舍本逐末化倾向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并不是表现为无选择,乱读一气。而恰恰是选择性过于偏颇,甚至有些偏执。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出现在教材上或者试卷上学生就会一律排斥,充满敌意。如果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上,学生的表现就会截然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一篇文章学生的反映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经过长时间的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