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之爱如巍巍高山一样沉稳厚实,母亲之爱如清澈泉水一样温柔细腻。古往今来,赞美母爱的文章很多,描写父爱的却并不多,朱自清的《背影》恰是一篇很成功的散文。每每读之,无不为其真挚父爱所感染。
  《背影》的成功源自于父与子之间的一股割舍不断的亲情。《背影》所述事情发生的时候也正是朱自清家庭比较困顿的时候,“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里的借钱其实是朱自清的父亲在扬州借的高利贷,朱自清家中兄妹四人,朱自清要到北大上预科班,而家中二弟物华想上交大,但家中已无力供读,南京师范读书是免学费和食宿费的,他到了这里。这时朱自清的父亲已陷入相当困窘的境地,父亲同朱自清到南京时想尽快地找到工作,所以后来“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踌躇了一会,最后还是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中国人的眼里,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管他有多大。当时朱自清已经20岁了,尽管父亲急于谋事,可后来还是自己亲自去送朱自清。在车站,亲自为儿子拣定座位,橘子要亲自去买。而故事发生时的朱自清还是在北大上学的学生,正是想自我独立的时候,因此和父亲的想法有时难免引起冲突。一方面,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而父母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另一方面,20岁的年龄,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领会和体察,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而写作《背影》时,朱自清已为清华的讲师,时年28岁,这时的他心智已经成熟,更能理解父亲当时的感情,因而文中多次提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因而我们从文中既看到了父子两人的矛盾,又真切的感受到二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当每个独立的“子”真正地走向独立成熟之后,又会反观并怀念父亲的关爱之情,《背影》中表现的父与子的感情是具有普适性的人间伦理真情。
  《背影》出版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反封建反传统的年代。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论及中国的“圣人之徒”,“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现了五四青年对父辈的不满。而在五四时候,五四青年的父辈也多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他们又把自己所受毒害强加在了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五四青年身上,这一矛盾混同于反封建反传统的大潮之中,而朱自清的《背影》如一股温柔的细风,让人在批判父亲的同时感受到了与父亲朴实的亲情。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朱自清以独特的视角让人忆起了父爱,因而该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这也提高了朱自清的知名度。
  《背影》一文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从《背影》的字里行间读者也可以有所体会。如作者对父亲送自己的不以为然,对父亲嘱咐的不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隔膜,但是什么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的文章呢?文中篇末曾提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创作的原因,“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作者怀着诚挚父爱的创作动机本身就充满了人文主义关爱之情,父与子这间的不和谐在本篇之中已荡然无存了,留下的仅是浓厚的亲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父与子之间的不快也会时有发生,但是这些不快不仅不会影响到亲情,反而会随各人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使亲情更加的融洽。这种人文主义的关爱在任何社会都是通行的,是不会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也容易在大众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独特的艺术视角,营造了一个慈父的形象,更给读者以广阔的思索空间。父亲留给朱自清的感动的镜头肯定不止这一次。而朱自清把父亲的形象定格于“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抓住这些典型动作,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形象,而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爱的真挚都通过这些典型动作的定格——背影,恰当形象地展示出来。那蹒跚的背影被朱自清用“背影”固定下来,这样的命名才让背影的存在闪亮起来。朱自清让人世间普通的蹒跚的背影,获得了新鲜感和生命感。也许以前也有过“背影”这个词,但随着历史的车轮的碾磨,已经使它失去了意义,是朱自清为我们拂去灰尘,重新闪现了它的诗意和内涵。这与方纪《挥手之间》一文中主席临上飞机前挥一挥自己的礼帽,鲁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的愈走愈高大的背影是一样的定格,一样的闪现着人格的魅力,似乎所有的感情,所有的语言都集中在这一个画面。
其他文献
一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提供了诸如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使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要使学生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二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期刊
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已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新课程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落实,但实际收效甚微。农村作文教学非常迷茫,“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相当突出。如何让作文呈现它独特的乐趣,是作文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养成勤奋练笔的好习惯呢?  一、注重阅读积累  人们靠直接观察获得的写作材料毕竟有限,而借助阅读是获得写作资源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
期刊
散文取材极其广泛,国内外大事,生活中的欢乐与苦恼,花草树木,街谈巷议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感慨。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和对象。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散文呢?  首先,感情要真实  抒情散文重在抒发内心的感受。一个缺乏情感、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激情满怀的文章来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心集体,对师长、对同学要有一颗爱心。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许多事情都会使他兴味无穷,联想翩翩,自然容易
期刊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家庭走进学校,老师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从事班主任的十一年里,我用普通而深沉的爱哺育着一棵棵小苗。十余年的艰辛喜悦,酸甜苦辣,留下了学生们成长的印记。  一、撒播爱,收获爱  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所有的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时刻胸怀一颗爱心。“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只有有爱心的老师,才能塑造有爱
期刊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扩招,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考验和压力面前确立目标,健康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呢?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在近几年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索如何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将所学与实践零距离对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一、建立“会计机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每个班的的学生根据人数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假定
期刊
一、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其典型的特征是: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情感复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所带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或睡觉,课堂上总是做一些小动作;有时甚至下座位,问他时理由总是非常充分,说自己下座位借书;有时上课时还经常以某些
期刊
一、创设情境,折射生活影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里的现实既要包括一定的数学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切手段,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和悬念,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  笔者在教学《统计图》时是这样创
期刊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是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天平的失衡——失落的语言文字训练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的重要进展有目共睹。然而,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占据了太多时间,补充的课外资料充斥了课堂,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其结果是,人文
期刊
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思维,进而才有创新的行为习惯及创新的技术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该问题的课题组,笔者通过半年多的亲身实践及调查研究,对该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能让学生的心理及精神面貌都达到轻松愉悦状态的环境。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进行适当的情感
期刊
一  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本人更愿意把班会课作为与学生交流的“特殊阵地”。班会课上,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和谐的氛围,以便使让学生能够袒露心声,彼此交流,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目的。  班会课前,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以某种看似不和谐的矛盾方式展示着特殊的信息。在展示生活中温馨和安逸的同时,还展示艰苦生活中的挣扎和努力,内心的积极和信念。但无论是温馨安逸还是挣扎努力,从中都可以感受到
期刊